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所需弹药,除部分缴获外,主要依靠解放区的兵工厂生产。
华东解放区兵工厂集中在胶东、鲁中南、渤海地区。济南解放后,渤海地区的兵工 厂迁入博山、济南两地,胶东地区的兵工厂迁往淄博地区。到1948年7月,华东地 区仅山东就有26家兵工厂,兵工产量大幅增长,产品种类也有所增加。
华北解放 区兵工厂集中在山西上党等地区。中原解放区无大的兵工厂,仅有些小型手榴弹厂、 修械厂、汽车修理厂。
此外,早在1947年,华东局就派朱毅等同志到大连组织建新公司,生产弹药武器。淮海战役时,为保证前线供应,各兵工厂开展劳动竞赛,抢 修机器,日夜突击生产。大连建新兵工厂,生产七五炮弹23万发、掷弹筒炮弹引信 22.8万只、迫击炮900门,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区生产的弹药,由 中央军委统一调拨,部队后勤部门统一分发,按一、二、三线屯集点储备,通过兵站网运往前线,保证前方的弹药供应。
工人加紧生产,制造炮弹
准备运往前线的手榴弹
兵工厂生产手榴弹的工序模型
胶东东海兵工厂生产的光头花纹手榴弹
解放区生产的炮弹
华北地区的军工生产
华北军区成立后,南区的军工生产开始向以山西长治为中心的周围地区集中,职工人数达2.3万余人,军工厂达17个。各厂分布及生产品种如下:
1厂,位于山西左权苏公村,生产50弹;2厂,位于山西长治南石槽村,生产 82弹;
3厂,位于河北涉县西达村,复装山炮弹;4厂,位于山西屯留固县镇,炼铁;
5厂,位于山西黎城东洼村,生产120、150弹;7厂,位于山西左权隘峪口村,生 产无烟火药;
8厂,位于山西阳城韦町村,生产无烟火药;9厂,位于山西长治阴 城镇,生产硝铵炸药;
10厂,位于山西陵川秦家寨,生产82弹;11厂,位于山西 长治西关,生产手榴弹、翻砂;
12厂,位于山西潞城宋村,机械制造;13厂,位 于河北磁县和村,生产82弹;
14厂,位于山西潞城安居村,生产120、150弹;15 厂,位于山西长治附城村,机器修理、配件生产;
木料厂,位于山西沁源,木材供 应;
发电厂,位于山西长治西关,供应军工厂动力及部分民用;
子弹厂,位于山西黎城彭庄村,复装子弹。
华北军区成立后,北区的军工生产集中于石家庄西北的平山和阜平地区。
平 山地区有14厂(工具)、15厂(手榴弹)、16厂(发电)、17厂(翻砂)、19厂(化学)、32厂(复装山炮弹)、38厂(子弹)、40厂(81弹)、43厂(重120弹)等9个分厂;
阜平地区有2厂(化学)、3厂(炸药)、4厂(化学)、5厂(化工)、6厂(82弹)、7厂(60弹)、8厂(发电)、9厂(翻砂)等八个分厂及一个肥皂公司。
大连建新公司的兵工生产
建新公司的兵工生产,最先是由公司成立前筹建的两个隐蔽工厂,即1947年 筹建的炮弹工厂(裕华铁工厂)和引信工厂(宏昌铁工厂)搞起来的。
同年7月1 日,接收了苏军移交的炼钢、化学、制罐、进和四个工厂,同时又吸收合并了 一些小厂,如模范工厂、振东工厂、五 一工厂等,正式成立了建新公司,形成了 一个中国共产党直接组建的大型兵工生产基地。
淮海战役时,大连建新公司炮弹工厂生产了七五炮 弹23万发、掷弹筒炮弹引信228000只、迫击炮 900门,对歼灭敌人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 此,粟裕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图为大连建新公司炮弹工厂生 产炮弹的车床
建新公司引信厂厂长吴运铎, 在试验炮弹中曾多次负伤, 仍坚持为党工作,被誉为“中国保尔”
接收大连化学厂以后,厂里立即着手研究生产发射药,即无烟药。
首先解决 硝酸、硫酸等生产线的修复,又建成乙醚车间,保证无烟药的原料。随后又在化 学厂内改建成硝化棉生产线,在金家屯新建无烟药厂。
经过工人们努力奋战,没 有厂房自己盖,没有现成设备,利用旧设备改造,同时得到大连机械工厂、制罐 工厂的支援,造出捏合机、压延机、切片机等新设备。
1947年底,化学厂硝化棉 生产线和金家屯无烟药生产线基本形成,翌年一月, 一次试车成功,当月生产“一 号药”(即七五山炮弹发射药)260公斤,以后扩大到月产5吨。
1948年年产单基药已达110吨,月产达到10吨。
大华炼钢厂被建新公司接收以后,主要冶炼炮弹体用钢,还曾生产弹体毛坯 送裕华工厂加工。开始利用原存火车车轴钢生产炮弹体,虽维持了一个阶段,但 因原存原料已经告罄,必须自力更生冶炼炮弹体用钢。由于炼钢工厂的及时开工,才使建新公司的炮弹生产有了保证。
同我解放区过去生产前膛炮弹(迫击炮弹)相比,第一次生产后膛全装炮弹, 在技术、工艺上要求更为复杂。
为了测试炮弹弹体的爆炸力和破片标准,搞清弹 体热处理问题,1947年9月,裕华工厂厂长吴屏周、副厂长刘振和前来协助试验 的宏昌工厂厂长吴运铎,在没有可供实弹射击大炮的情况下,采取土法实验。吴屏周在试验中不幸牺牲,年仅31岁。吴运铎也再一次身负重伤。
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炮弹弹体需要经热处理,才能增强杀伤力,达到质量标准。
裕华工厂为了提高弹体加工速度,决心改变过去车床切削弹体的加工方法, 采用水压机压制新工艺。
从建厂初期开始,有经验的老工人吴学忱、刘仁刚等就 注意把四处散落的水压机部件收集起来,运到裕华新厂工地,先后安装了4台200 吨水压机和1台蓄压器,进行弹体加工工艺改革。
他们请教专家,多次试验,设 计耐热钢冲模具,用冲压的办法代替了过去用车床钻孔加工弹体的工艺,使钢材 利用率由原来不足30%,达到60%以上。另外,两台水压机代替了125台车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月产由1万提高到3万发。
1948年1月24日,建新公司经水压机加工炮弹铜壳毛坯突破难关, 一举成功, 全装炮弹的全部试制任务胜利完成。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建新公司将自行生产的炮弹命名为“一二四”式炮弹。
为了使自己生产的全装炮弹适应战场的要求,建新公司对炮弹的杀伤能力、安全性能进行了多次实弹射击试验。
1948年3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在哈尔滨召开 党委扩大会议期间,建新公司生产的炮弹经东北军区炮兵实弹射击,3发炮弹,全 部命中目标,爆炸效果理想,受到与会代表的称赞。
同年5月12日,建新公司工 程部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对“一二四”式炮弹分部件作出了满意的鉴定:“
1.自 制引信基本上安全、可靠、准确,其规格标准,概以外来引信为依据,在已打过 的268发中,膛炸现象从未发生,瞎火现象发现的约占1.5%(以引信试验所用的 200发计算),后来在3、4月份试验的68发实弹中,全无瞎火现象。
2.弹带未发 生滑动现象,压装方法可靠,对于旋速无影响(从爆炸现象可证明)。
3.自制弹壳 可以使用,并可连续使用二三次(有使用四五次者),有时发现不易脱壳现象,今 后需要在压模的时法方面改正之。
4.发射药的诸性质(硝化度、比重等)已接近 于外来药,但初速略小些(约小30M/sec), 需要经过精确测定后予以改正。”
从此, 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完全成熟,全装“一二四”式钢制炮弹开始成批生产,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加速,弹药需求量加大,要求后方兵工生产必须加快生产步伐。
此时,建新公司在生产技术上不断提高, 一些设备,如水压机、油压机、低 周波炼钢炉、大马力轧钢机、无烟药生产线等陆续齐全,先后投入生产的情况下, 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生产,本年内就生产23万发炮弹,22万8000只掷弹筒炮 弹引信和900门迫击炮。
1948年10月,原属通信系统管理的光华电器公司所属 各单位,以及中华医药公司、东北铁工厂等并入建新公司,使得建新公司的生产 范围有所扩大,除生产炮弹为主以外,还生产枪弹药、转盘枪、无线电通信器材、医药和医疗器械。
多造一颗子弹 多消灭 一个敌人
华东工业部济南工业局第五机械厂(1950年迁厂博山)是原国民党济南保安 司令部所属的趵突泉修械所,分为枪厂、弹厂两个部分,枪厂主要是生产仿捷轻机枪,弹厂生产七九和六五子弹。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工人回家,工厂停产。工作组从四面八方把工人们召集回来,立即恢复了生产, 支援淮海前线。解放了的工人 们,经过党的教育,阶级觉悟 迅速提高。工人们成了工厂 真正的主人,懂得了共产党是 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着自己 本阶级的利益,也懂得了尚有 千百万阶级弟兄尚待解放,多 造枪支就能早日得到解放,多 造一颗子弹就能多消灭一个敌 人。
经过广泛的政治动员,工 人们知道了淮海战役的伟大意 义,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支援 淮海战役的工作,工人们提出了“加油干支援前线”“多造一发子弹就能多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全厂工人由一班生产(8小时)改为两班(24 小时)生产,歇人不歇马,日夜赶制,陈旧的皮带车床和其他机器设备发挥出了 潜在的能力,工作效率提高了数倍。
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这个400多人 的小厂,生产了400万发七九和六五子弹,60多挺轻机枪,修好了上万支破损步枪和几百门火炮,及时送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时,仅有400多人的济南工业局第五机械 厂生产了400 万发七九和六五子弹,60多挺轻机枪, 修好了上万支破损步枪和几百门火炮,及时送往前线, 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图为该厂制造炮弹的图纸
我们多流汗 战士少流血
1948年的冬季,新华药厂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由胶东观水迁到张店。当时的 工厂,除了敌人逃跑破坏后留下的几幢缺门少窗残破不堪的房子外,杂草丛生, 一片荒芜,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接受了生产敷料、救急包支援淮海战役的艰巨任务。
厂房破旧不堪,设备一无所有,困难重重。厂党委提出了“我们多流汗,战 士少流血”的口号,阐明了淮海战役的意义,激发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家迅速以土办法解决了生产设备问题,开始了生产。
比如:生产救急包需要灭菌。没有灭菌器,大家就自己动手砌了一个锅灶,放上一口大锅及蒸笼,用蒸馒头的办 法进行救急包的灭菌,效果很好,这样就解决了灭菌问题。
缺乏干燥设备,职工 们就用4个柴油桶打掉盖子,用砖砌起来,下面加火烧,解决困难。生产敷料用 水很多,原有的水井大都被敌人破坏。
于是,大家就自己挖井取水。为提高打水 效率还搞了一个辘辘架子,为解决肩挑效率低的问题,还找来油桶焊上一个嘴子, 按上一条皮带管子通往室内,把油桶加高,油桶内的水便自行流入洗涤池。无干 燥设备便用日光晒,在园内支起架子,拉起绳子,用天然日光干燥。就这样,困难一个个被攻破,问题一个个被解决,生产记录日日刷新。
工人们的劳动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工作服、胶鞋、手套等,做酸碱的同志仅有一块漆布围裙,特别是漂洗脱酯工人成天不离开水,在朔风刺骨、滴水成冰的 寒冬腊月,手脚经常直接浸在水里,被酸碱烧去皮肤。
有时到井边打水,脚像粘 住似的,不时的发出响声。虽然如此,工人们仍干劲十足,墙壁上经常可以看到 工人写着这样的口号:“天虽冷,心可热,同志打水争不歇。”“我们多流汗,战士少流血。我们宁肯挨点冻,挽救伤员的生命。”
当时的劳动热情异常高涨,生产竞赛一浪赶一浪,谁也不愿落在后边,天不 明工人们就偷偷的跑进工作室干起来,晚上更是干至深夜,领导为照顾大家的身 体,规定每天不超过10小时工作,不准晚上工作很晚,但大家仍加班加点。
最后 采取了限额发灯油的办法,以保证工人身体健康,但工人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 大伙一商量凑钱自己买灯油。记得有一次姜清章没买到油买了一包蜡烛回来,蜡 烛的光较油灯的光亮,大家可高兴极了,你争我抢,有了更亮的灯光,劲头也就 更大了,这个经验很快传开,从此后晚间工作室又热闹起来。深夜了工作室的灯光仍在闪闪发亮。
当时竞赛活动搞的很活跃,每日评比,花果树(好的长红叶,次的长黄叶, 三个红叶开一朵花,三朵花结一个果)看谁开的花多,看谁结的果多,工人的劲 头更足了。
为了争取时间,分秒必争,连吃饭都抢着快吃完好开始工作,谁先到 工作室谁就感到最光荣。当时有个工人叫刘淑卿,她吃饭最慢,总是吃在后面, 她最终把饭拿到了工作室, 一边吃饭一边工作,虽工作紧张但情绪却非常愉快。 被评为三等功的姜保芳,胳膊肿了,不能洗脸,另一个工人姜琪就帮助她洗,尽管如此,她仍不肯休息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
经过4个多月的突击生产,生产出各种救急包96万余个,纱布25万米,脱酯棉5000公斤,超额完成了支援前线的任务。
山东新华制药厂干部职工在缺乏生产设备的情况下,艰苦奋战4个月,生产救急包96万个、 纱布25万米、脱脂棉5000公斤,及时供应了前线。图为该厂生产的部分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