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输了?

左史淘沙 2025-03-31 22:05:30

首先必须知道的一点就是,项羽赢在战术,败在了战略。

虽然项羽在战术方面很强,但却无法掩盖其在战略上的短板。

很好奇,为什么项羽会呈现如此矛盾的两面?

带着疑问再次翻阅《项羽本纪》。

项羽年轻时,学习知识没有学成,便放弃了;又去学习剑术,还是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为此很生气。项羽却解释说:"读书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够了;剑术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对抗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仅仅了解了兵法的大概意思,就又不肯深入学完。

通过这一段描述,能够看出项羽性格上的弱点,缺乏耐性。

战术和战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战术的周期相对来说比较短,周期数小时至数月,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

战略则需要长期规划,逐步实现,构建系统性优势,周期数年甚至数十年,需要很强的政治耐心。

而这恰恰是项羽最为缺少的。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率5万楚军,以 "破釜沉舟" 的决绝心态,击溃章邯、王离率领的 40 万秦军主力。

放到以前我会认为这场战役体现了项羽战斗到底,永不后退的决心。而现在我感觉更大的可能性是项羽根本没有耐心等待其他诸侯军的到来,更没有耐心去协调各方势力,协同进攻。

巨鹿之战后,坑杀章邯20万降兵,他实在没有耐心把这些人重新整合为自己的力量。

进入关中后,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但是项羽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衣锦还乡了。

垓下突围后,他本有机会重振旗鼓,可是他宁愿自杀,也没有耐心从头开始。

反观刘邦,他进入咸阳之后,裤子都脱了。可是面对樊哙和张良的劝谏,硬是憋了回去!又“约法三章”,以此深根固本,做长远打算!

彭城大败,刘邦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他的父亲和妻子均被楚军俘获,汉军更是几乎全军覆没,原来依附于他的诸侯又纷纷背汉投楚。

这是刘邦从出兵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收集残部,退守荥阳。

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以及凭借耐心瓦解对手意志,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展开拉锯战,消耗项羽主力达两年零四个月。

这为后来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刘邦可以耐心的等待项羽露出破绽,这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这完全就是“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全景式描绘,以及“持久战”的前传!

0 阅读:0
左史淘沙

左史淘沙

以史为鉴,锚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