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人口蕃息。
汉朝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力量都得到显著增强。
西汉初年,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致的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平民百姓更是家无余粮 。
到了汉武帝时期,京师铜钱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腐烂而无法计数;太仓粮食层层积压,露天堆放导致腐败。
尤其是对于马匹的描述,民间街巷里到处是马,田间地头更是马匹成群,骑母马的人会被排斥而不能参加聚会。
至此时,有人,有钱,有粮,有战马,战略反攻条件已经成熟!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景之治作为依托,汉武帝根本就没有资本与匈奴进行正面对抗,更不会有帝国双璧了,这个前置条件是刚需!
第二,卫青积累的战斗经验。
龙城之战,是汉朝对匈由守转攻的第一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出征的四路大军中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获首虏七百级”。
虽然战绩不是特别辉煌,不过却让汉武帝看到了战胜匈奴的可能性,同时也获得了运动战和骑兵战术的宝贵经验。
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更是让西汉控制了河套地区,汉武帝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并迁内地十万人去定居,建立起了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高阙奇袭战,卫青长途奔袭600里突袭右贤王部,开启了西汉深入匈奴腹地,精确“制导”的先河。
如果没有卫青一系列开创性的胜利,汉朝很可能会继续维持和谈策略。
第三,张謇出使西域以及俘虏提供的信息
卫青之前的战役均俘获了大量的俘虏,千万不要小看俘虏的作用。
俘虏不仅是免费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俘虏口中获取大量的重要信息,不管是匈奴王庭的位置,还是军事部署等,同时还可以予以招降,为己所用,令他们成为向导。
后期为什么西汉可以屡屡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可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天选之子”,“自带GPS”,这种英雄史观是对其他人努力的亵渎!
有一点必须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时获取了大量的匈奴信息,以前俘获的匈奴俘虏以及匈奴降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匈奴轻视汉朝,认为这么远的距离汉朝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大本营,所以没有及时更换驻扎地点!
第四,卫青的正面战争
随着卫青数次大败匈奴,他的存在已经对匈奴构成了实质性的战略威吓。
漠北之战,汉武帝,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以及数十万的后勤补给出征匈奴。
这一场战役汉武帝本打算让霍去病去对抗伊稚斜单于的主力。
有了这种打算,兵力部署就有所倾斜 ,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霍去病与匈奴的主力擦肩而过,也不知是霍去病的运气好,还是伊稚斜单于的运气不好。
伊稚斜单于把辎重物资远远的运到北边,只留下精锐部队在军营北侧待命 ,这说明伊稚斜对这次战争已经做好准备。
卫青已经没有发动突然袭击的机会了。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汉朝主力与伊稚斜单于精锐部队的遭遇战!
卫青凭借武刚车以及临场的灵活调度,令伊稚斜远遁。这次大战双方“杀伤大当”,也就是双方死伤相当。
这才是匈奴的真正实力!
这次卫青所杀的全是匈奴的有生力量,不包括非战斗人员。
而霍去病则深入匈奴腹地,以1万的损失,歼敌7万多人,并且实现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封狼居胥”!
有人说这时候霍去病的表现已经超越了卫青的才能。
我只想说,这真是个笑话!
我不想拉踩,我只想把真正的历史尽可能如实地描绘出来,霍去病有霍去病的特点,卫青有卫青的优势。
只不过他们的功绩都是建立在汉朝七十多年的积累,无数老百姓省吃俭用的供给,以及无数战士和战马死伤的基础上的。
套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役,十四万匹战马,回来不足三万!
参考^《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卫青传》: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史记·卫青传》:“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