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秋分”之得名,古人...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09-28 15:22:00

#讲好中国文化#

今日秋分。

“秋分”之得名,古人认为,就是这一天处于四季中“秋季”的正中间,因而把“秋天”准确分成了上一半和下一半。

关于“秋分”的时间,一定是古人通过“立杆侧影”,根据太阳光的变化而测定的——秋分之日,太阳运行到自己轨道“黄道”的“秋分点”上。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因而,此日昼夜长短相等。

中国的古人何时测定了“秋分”呢?

考古证明,至少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测定了,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频繁出现的“+”符号可以为证。

“+”符号,古人称之为“二绳”,即“子午线”和“卯酉线”交叉组成的“十”字。

《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数之具也”,是说从一到十,基本的数字就都具备了。

“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则是说“十”指示着“东西南北中”之“四方五位”。

对于许慎将“数之具也”和“四方中央备矣”混淆于一字,可以不去说,但其解读记录了上古先民“立杆侧影”的历史,是可以确定的。

“东南西北”这“四方”,与“立杆侧影”和时间有关系吗?

确实有。

古人立“八尺之杆”——插上一句,八尺即人身长,可知最早先民是以自己的身体测量日影的——当中午时日影最短和最长的两天,就分别是夏至和冬至;同理,当中午时日影“不长不短”居中的两天,便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最长和最短日影相连的直线,即“子午线”,指示的是正北和正南;日影“不长不短”居中两天的日升日落点相连的直线,就是“卯酉线”,指示的是正东和正西。

这样,古人就极其智慧地将空间和时间统一了起来。

冬至日影最长,然后逐日渐短,且依次变暖,直至夏至日影最短;然后日影逐渐变长,气候随之有所变化,直至冬至。

古人尤其重视冬至,看作是一年周而复始的测量基点。而其与夏至和春分秋分,被称为“二分二至”,就是“四时”也称“四气”。

“四时”之间均分,古人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空间角度称之为“四维”。“立春、立夏”又称为“启”;“立秋、立冬”称为“闭”。

于是有了“分、至、启、闭”八节,即太阳运行的八个重要“节点”。

“八节”,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人,也应该测定了,这就是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器物上的“亜”字形和“八角”形图案。

“八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我要上微头条##微头条打卡#

0 阅读:6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