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皇帝司马衷继位之谜(上):司马炎、司马攸兄弟阋墙

抗抗说历史 2023-02-24 07:53:06

衣赐履按:司马炎之前,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开国之君有四位: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大新朝王莽、光武帝刘秀。继承人的问题,无一例外,都碰上了。嬴政,扶苏和胡亥;刘邦,刘盈和刘如意;王莽,立太子都多余,他自己个儿就把大新朝折腾亡了;刘秀,刘彊和刘庄。王朝第二代掌门人的选择很关键,对了,王朝寿命就长,如东汉;不对,就惊心动魄,如西汉,甚至二世而斩,如秦朝。司马炎是第五位大一统开国之君,继承人问题,他以为选对了,历史证明,他不对。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掉了东吴,一统天下,重新拾掇拾掇治下的地盘儿,将司隶校尉所统领的京畿地区,改称为司州,全国一共设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国,共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注:十九州分别为:司州,治所洛阳;兖州,治所禀丘(山东省郓城县西北);豫州,治所初设安城(河南省正阳县东北),后迁陈县(河南省淮阳县);冀州,治所信都(河北省冀县);并州,治所晋阳(山西省太原市);青州,治所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徐州,治所彭城(江苏省徐州市);荆州,治所初设襄阳(湖北省襄阳市),后迁江陵(湖北省江陵县);扬州,治所初设寿春(安徽省寿县),后迁建业(江苏省南京市);

凉州,治所姑臧(甘肃省武威市);雍州,治所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秦州,治所冀县(甘肃省甘谷县);益州,治所成都(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南郑(陕西省汉中市);宁州,治所滇池(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交州,治所龙编(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广州,治所番禺(广东省广州市);幽州,治所涿县(河北省涿州市);平州,治所襄平(辽宁省辽阳市)。

【西晋十九州】

衣赐履说:全国一共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人口大略一千二三百万,东汉时,口碑最差的桓灵时代,人口也得四千万朝上,人口鼎盛时期,将近六千万,百多年间,人口去了五分之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斑斑血迹和累累白骨。

公元281年,三月,可能司马炎想向天下宣告自己身体好,下诏从东吴末帝孙皓的后宫中挑了五千个美女,送入自己的后宫。

公元282年,四月二十五日,司马炎最亲密的战友、亲家、宠臣、太尉、鲁公贾充去世。博士秦秀建议,依照《谥法》,昏庸糊涂,违法乱纪,是为“荒”,应该称贾充为荒公。司马炎不许,指定贾充的谥号为武。

衣赐履说:司马炎钦定贾充为鲁武公,我颇为不解,总感觉这个“武”字应该隐含了什么深意。

这时,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的德行与名望越来越高,荀勖、冯紞(读如胆)、杨珧(读如姚)都特别烦司马攸。冯紞对司马炎说:

陛下不是下令王爷们都回自个儿封国去吗,真要落实,就得从亲近的人开始。齐王跟您是亲兄弟,没有比你俩关系再近的了,如今却只有他还留在京城,这不妥吧?

荀勖说:

皇上啊,现在朝廷内外的官员,全都打心眼儿里想归附齐王诶。这么着下去,等皇上您万年之后,太子能不能顺利即位,就不好说啦。皇上如果觉得我在危言耸听,那可以试着命令齐王回他的封国,看看朝臣的反应,我打赌,他们都会站出来反对的。

司马炎被这哥儿几个说得有些紧张,就同意了。十二月十三日,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统领青州诸军事。齐国属青州,这道诏书的意思就是司马攸赶紧回齐国去吧。

此令一出,果然反对声浪巨大,从宗室到重臣到那些个最爱提意见的博士们,全都嚷嚷起来了。

这些反对意见,司马炎一概不理。

司马攸对自己被放逐十分怨愤,竟然一病不起,上书请求准予留下来,为先王守墓。司马炎不准。

衣赐履说:估计大部分读者都非常同情司马攸,他都打算去给先王守陵了,司马炎都不同意,实在太冷血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司马炎是封你为大司马,到青州去任职。你不想出去,反而要求为先王守陵,守陵是罪人干的事儿,你把自己定位为罪人,即意味着你认为兄长让你去青州,还不如直接定你的罪,这是公然抗旨。另外还有不少深层次的意蕴,我们后面再讲。

司马攸病重,无法启程,但司马炎认为他在装病,不断催促,司马攸终于吐血身亡,享年三十六岁。

司马攸死了,司马炎非常悲痛。冯紞凑到跟前儿,说,齐王名过其实,天下人无不归心于他,如今他死了,正是国家之福啊,陛下又何必如此难过呢。

司马炎想想也对,于是,擦掉眼泪,恢复如常。

衣赐履说:一般认为,司马攸是被司马炎逼死的。当时,司马攸是典型的五好青年,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特别是跟司马炎那个被认为智商有问题的太子司马衷一比,一个凤凰一个鸡啊。不少学者认为,如果司马炎不把司马攸赶走,而是留他在朝辅佐司马衷,八王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那么五胡也就没机会“乱华”,西晋王朝又岂会那么短命?不过呢,这种论调,必须建立在司马攸辅佐司马衷,就跟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一样,保持绝对的忠诚才有可能实现。司马攸做得到吗?讲真,司马攸如果不死,西晋或许不会那么短命,但皇位最后归了谁,就不好说了。对司马炎而言,皇位由他这一枝儿传下去,而不是司马攸那一枝儿,才是最大的政治。司马炎早就感觉到了来自司马攸的威胁。

那么,司马炎为什么对这个弟弟如此不放心呢?

这就不得不话说从头。

我们在《司马炎登基:史上最虚伪的一个朝代建立了》那一回就讨论过,早在司马昭确定接班人的时候,就出现了立司马炎还是司马攸的问题。我们简单回放一下。

司马炎和司马攸是正版亲兄弟,都是司马昭的大老婆王元姬生的,司马炎比司马攸大十二岁。司马昭的老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司马攸过继给老哥当儿子。史称,司马攸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多才多艺,清静平和,为人公正,名望超过司马炎。司马昭也很喜欢司马攸,时常动不动就说:

天下本是景王的天下,我不过是代理宰相之位,我死之后,大业应该归于司马攸。

司马攸小名桃符,司马昭每次见到他,总是拍着自己的座位说,此桃符座也。

公元264年,司马昭准备确定接班人,朝臣几乎青一色地支持司马炎,王祥、何曾、裴秀、羊琇(司马师王后羊徽瑜的堂弟)、山涛、贾充,等等等等,不论重臣宠臣还是外戚姻亲,全都支持司马炎。司马昭这才下定决心,以司马炎为继承人。

我们之前分析过,司马昭本来就没打算立司马攸,只不过,因为他是从老哥司马师手里接过的权杖,按礼法,似乎把权力交还给司马师那一枝儿,会显得更体面一点儿。因此,司马昭就在立哪个的问题上秀了一把,通过引导臣僚集体参与表演的方式,将司马攸Pass掉了。

司马炎完胜司马攸,没有悬念。但是,如果司马攸对上了司马衷,事态将如何发展,则每一步都是悬念。

当初,司马懿非常喜欢司马攸,作主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公元251年,司马懿东征王凌(淮南三叛第一叛),带着司马攸,解决掉王凌之后,四岁的司马攸就被封为长乐亭侯。倘若司马师不死,那大晋朝的开国之君没准就是司马攸了。可惜,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故,这下子司马攸就尴尬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重,把司马炎、司马攸叫到床前,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汉文帝刘恒和弟弟淮南王刘长的故事,一个是魏文帝曹丕和弟弟曹植的故事,意思是阿炎啊,你不能像那俩哥哥一样,你得对弟弟好啊(此两事详见拙文《淮南王刘长为啥被活活饿死?》《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上):花团锦簇曹子建》《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下):大师马保国挑战拳王泰森》)。临死之前,司马昭抓着司马攸的手塞到司马炎手中,流着老泪去世了。不久,老娘王元姬也病重了,不过还好,最后缓过来了,哥儿俩前来探望,司马攸想到老娘之前病重的情形,歔欷流涕,司马炎看到弟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哭不过他诶,于是“帝有愧焉”。公元268年,四月,王元姬再次病重,这次没挺过去,临死之前,流着泪对司马炎说:

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衣赐履说:司马昭牛不牛?牛。但再牛的人,死前都是满满的无力感,几乎可以断定这俩儿子会死磕,但是毫无办法。王元姬对这俩儿子也是一样的感觉,她说得更具体,桃符性急,而你这个当哥的不慈,我要是死了,恐怕你容不下他啊。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兄弟两个早就杠上了,一句“桃符性急”,我们就知道,他对他哥可不是小兔乖乖,司马炎“不慈”,那就是已经收拾过司马攸了。

【再牛逼的人,死前也是无奈】

另外,王元姬第一次生病好了之后,司马攸能够哭成那样,完全把司马炎给比下去了,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去?晋朝以孝治天下,孝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会不会哭,显然,在这方面,司马攸比司马炎要厉害,这是对司马炎的威胁,或者说,是对司马衷的威胁。既然说到了孝,我们就看一下他们的孝行。

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司马攸时年八岁,哭得肝肠寸断,大臣们看到他这个表现,大为赞叹。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攸哀毁过礼,杖而后起。司马攸的哀痛远远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程度,把自己饿得面黄饥瘦,不柱着棍子站不起身来。王元姬亲自劝他吃饭,说,桃符啊,你这样饿自己,要得了其他病可怎么办呢?你要想想今后,不能把自己给毁了啊。手下司马嵇喜(嵇康哥哥)百般相劝,甚至亲自喂司马攸吃饭,司马攸拗不过,这才勉强进食。司马攸对左右说,嵇司马让我没有忘记居丧之节,使我能够活下来啊。

司马攸展示孝行的时候,司马炎没顾上,他正忙着让魏帝曹奂禅让,这是头等大事儿。等司马炎登基之后,得给老爹尽孝了,怎么个尽法,在朝里引起一片争论。

司马昭的丧事,臣民都按照临时制定的法令,服丧三日。葬礼结束后,司马炎也脱去了丧服,但仍然戴白色的帽子,只吃素菜,不吃肉,悲哀痛苦,骨瘦如柴,跟在丧期一样。

公元266年,八月,司马炎打算去老爹墓地拜祭,群臣上奏称,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天气还很炎热,恐怕皇帝悲哀伤感会损害健康。司马炎说,朕能够瞻仰先人的陵墓,身体、精神自然就会好起来。随后下诏说:

汉文帝不使天下臣民为他悲哀,是帝王表现出的谦逊。朕要拜见先人陵墓,怎么能不穿丧服呢!但只我自己穿即可,文武百官可依照旧制不穿丧服。

尚书令裴秀上奏说:

陛下已经脱去丧服而现在又重新穿上,没有礼法依据,如果皇上穿丧服而我们做臣子的都不穿,这让臣等于心何安?

司马炎下诏说:

是不是哀痛怀念,要看他的内心,而不必在乎丧服。大家也是好意,朕就不坚持了。

于是,司马炎同意不穿丧服。

八月二十二日,群臣上奏请求司马炎把那白帽子摘了吧,同时恢复正常饮食。司马炎下诏说:

每当想起先祖,而我却不能穿满三年孝服,心情已经非常沉痛了,更不要说吃鱼吃肉、身穿锦绣了。这样做只会激起我的痛切之心,却不能缓解我的悲痛。我生于儒学世家,礼法传习已久,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改了对父亲的孝思呢!这件事儿大家都不要再议论了。

于是,司马炎继续戴着白帽子,吃素菜,整整三年。公元268年,老娘王元姬去世后,司马炎再次白帽素菜搞了三年。

衣赐履说:注意,注意,注意。看起来,司马攸对老爹很孝顺,但是,他越界了。我们要知道,儒家的孝是有一套标准程序和制度的,你和死者是什么关系,你应该哭成什么样子,饿成什么样子,都是有讲究的。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儿子,但他已经过继给了伯父司马师,严格讲,他已经不是司马昭的亲儿子了,他是没有资格把自己饿成这样的。换句话说,轮不到你司马攸来干这个事儿。司马攸非要这么干,其实是向天下宣示,我亲爹是司马昭,我是司马昭的亲儿子,我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同时,我比我哥司马炎要孝得多诶!

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的守丧,除了要把自己饿成干笋那样之外,还不能近女色,不能这不能那,规矩很多。两汉也是以孝治天下的,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为了老爹的死,食素三年,实际上也没那个必要,司马炎为爹娘吃了六年素,戴了六年白帽子,史上头一份儿。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司马炎这么干,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司马攸的压力,只好以这种方式作为回应——朕贵为天子,吃了六年青菜萝卜,算得上孝了吧!

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我解读有点过了。

打个比方,普通百姓家,砸碎所有存钱罐儿也凑不出几两碎银的那种,老爹死了,兄弟两个,一个哭出京师水平,一个只是村里的水平,我们可以说这是性格使然。但如果哭得好就有可能得到天下时,就不能拿这种自然人的标准来看待问题了。司马炎对司马攸的反应,并不是只有我是这么看的,《晋书》的作者也有这种感觉。《司马攸传》载:

司马攸以礼法要求自己,基本上没有犯过任何过失——他至性过人,如果有人说话时,“触其讳者”,某人说了某句话里的某个字,与父母的名字发音相同,司马攸立即痛哭流涕。这样,导致“虽武帝亦敬惮之”,司马炎都受不了了,那个“敬”字搁一边儿,关键是皇帝哥哥对这个弟弟很“惮”啊!惮什么呢?怕司马攸抢皇位啊!司马攸比自己小十二岁,太子司马衷智力低下,司马攸不是没有机会的。

实际上,一个“惮”字,就给司马兄弟之间的关系定了性。

公元267年,正月,司马炎立皇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年底,禁星气谶纬之学。

衣赐履说:立太子本是个正常的事儿,但对于司马炎、司马攸兄弟而言,立了司马衷,实际上就是告诉司马攸,你不用再想了。禁星气谶纬之学,我最直接感受是,司马炎要禁止任何有可能出现的关于“天命所归”的胡说八道,垄断皇位继承的解释权。

公元275年,司马炎把十二个对晋朝有大功的臣子姓名,刻于宗庙之中,接受祭祀。

这十二个功臣是:故太傅郑冲、故太尉荀顗、故司徒石苞、故司空裴秀、故骠骑将军王沈、故安平王司马孚,以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司马攸。

衣赐履说:这十二个人里,去世的有六位,分别是郑冲、荀顗、石苞、裴秀、王沈、司马孚;活着的六位,何曾、贾充、陈骞、荀勖、羊祜、司马攸。

理论上讲,能够进宗庙与皇帝一道接受祭祀,是极大的荣誉,这些人都是大功之臣,也即,他们都为大晋朝立有大功,同时,他们都是大晋朝的臣子。本年,司马攸二十八岁,他有什么功劳能够进入这个十二人名单?实际上,别人都需要有大功,只有司马攸不需要,因为,我的目的就是让你上名单、入宗庙。上了名单,名分就定下来了,你是臣,这一点,你要记清楚,入了庙,就不要再想皇位的事了。其他人都兴高采烈进庙了,只有司马攸,想哭都哭不出来。这不是表功,这是警告。

十二月五日,司马炎追尊司马懿庙号为高祖,司马师为世宗,司马昭为太祖。本月,发生大瘟疫,洛阳死者超过一半。

公元276年,正月,由于疫情,朝廷官员集体放假,不再上朝。就在此时,司马炎生病了,病得很重,基本上没救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炎可能也染上了瘟疫,瘟疫在当时,就是绝症。然而,算司马炎命大,竟然挺过来了。

司马炎病愈之后,听说了一件事,惊出了一身冷汗,心说,桃符啊,你这么干就不厚道了,你这是逼着我出手啊!

司马炎究竟听说了什么事?我们下回再讲。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2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