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超一年,融资近百亿的柔宇科技生不逢时?

第三眼界 2023-12-31 11:33:35

融资近百亿,救不了深陷泥潭的柔宇科技

近期,多名柔宇科技员工聚集在公司大楼前讨薪维权,要求发放去年11月至今的工资。据媒体报道,加上这两年离职的近千名员工在内,柔宇科技拖欠的薪资已达4千万元。

另据柔宇一名工会代表透露,目前公司仅剩200-300名在职员工,大部分为维护产线设备的工程师,业务上也仅有基础的屏幕组装业务,“收入仅够用来交社保”。

曾经柔性屏领域的“国货之光”和“行业新星”,如今竟沦落至此,不免令人倍感唏嘘。

无限风光引瞩目,但命数还是无缘IPO

柔宇科技的出场可谓自带光环:由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曾任职于世界500强知名IT企业的美国海归博士团队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创始人刘自鸿也被外界称为技术天才,具备过人的创新天赋。

基于对全球前瞻技术的判断,柔宇科技坚持创新性柔性屏幕技术的研发,并且成果颇丰,先后受到IDG资本、中信资本、基石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成立10年来,累计融资近百亿。

2018年,柔宇科技抢先三星,发布全球首款可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次年该产品荣获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风光一时无两。

2019年,柔宇科技被美国硅谷评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科技创业公司之一。

《2020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显示,柔宇科技以60亿美元(约428亿人民币)估值跻身榜单,并列第12名,在一众互联网企业中显得尤为特别。

耀眼的光芒下,柔宇科技也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网、新华网等党政媒体,南方日报、经济日报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如此受人关注,柔宇科技的上市似乎应该顺理成章。然而吊诡的是,曾传两度上市,柔宇科技却先后终止了在美IPO以及暂缓科创板的上市申请。自2021年2月后,再无上市计划传出。

成立10年后,想不到柔宇科技竟然走向了另一个结局——由于无法更好地实现商业化,柔宇科技渐渐在资本市场失宠。

说到商业化,柔性屏不乏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载体将成为物理世界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不同于目前刚性屏幕存在便携性不足、体积笨重、易损坏等缺点,柔性屏所具备的易携带、可拓展、场景更多元等优势,无疑将撑起下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全球柔性OLED产值规模将达3500亿元人民币,柔性电子市场到2025年可超过2万亿市场规模。

但现实距离理想还有很长的距离,柔性屏的技术演进也需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更需要消费市场的培育。而前期较高的成本(教育成本、研发成本等),成为柔性屏大规模普及的一大拦路虎。

大规模商业化面临挑战,且上市遥遥无期,恐怕是柔宇科技让资本市场失去耐心的核心原因。

商业化乏力,撑不起的万亿市场梦

目前,柔性屏在手机行业的应用越发普遍,折叠手机无疑成为柔性屏最大的机会市场。鉴于手机行业发展趋势,直板屏已经再无创新可言,折叠屏成为手机行业下一个创新赛道,并且成为手机整体存量市场下的最大增量来源。

如果抓住这个契机风口,无疑将为柔宇科技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利好。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柔宇科技竟然没有抓住。

柔宇科技抢发的行业第一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占据了先机,却并没有换来市场和手机厂商的侧目。

消费端,用户评价两极,普遍反馈FlexPai的体验并不好,销量数据也较为惨淡;

行业端,除了宣布与中兴开展折叠屏合作,将第三代技术应用在中兴折叠屏手机上面之外,并未有其他厂商与柔宇科技合作的迹象。而作为手机行业的边缘角色,中兴早已不复当年风光,其对柔宇科技的正向增益效果恐怕也是寥寥。

此前,针对谁发布了全球首款柔性屏可折叠手机,柔宇科技还与小米掐架。双方之所以互相呛声,除了争第一,其实也说明小米并没有采用柔宇科技的柔性屏技术,而是外采自维信诺。

除了小米,华为、OPPO、VIVO、荣耀等主流手机厂商的折叠屏也非柔宇科技生产的,而均是来自柔宇科技的竞争对手京东方或维信诺。折叠屏的盘子虽然不大,但每年上千万部的体量,还是很可观(除掉三星也有数百万部)。

随着价格不断下探,折叠屏也有望会成为手机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而柔宇科技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丝毫没捞到好处,白白错失了大规模出货的良机。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柔性屏领域,柔宇科技虽然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在产业链维度的话语权并不强。而之所以如此,恐怕与其自身的竞争力不足、产品力优势不明显有很大关系。

据悉,在产能相同的情况下,柔宇科技建线成本是维信诺的2倍左右。另外,据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9年柔宇折叠OLED手机面板生产良率仅为10%左右,低于京东方,更低于三星的40%。

柔宇科技曾在2022年4月发文称,2021年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投片良率达81.6%。

这与研究机构的出入较大,我们暂且不论。但明面上可见的是,柔宇科技并未获得华为、小米、O/V等行业大客户的订单,委实有些蹊跷。

当然,一个行业不行,还可以往其他产业发展。这几年,柔宇科技先后涉足电信、服装、汽车等产业,宣称与路易威登、空客、中国移动、李宁、丰田等全球500余家企业客户开展了合作。

然而目前来看,成果似乎并不理想。据悉2019年,柔宇科技柔性屏销量52747片,2020年上半年销量为22136片。而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京东方,其2019年销量已达1700万片,2022年更是超过了8000万片。

需求端的乏力,导致柔宇科技的大规模商业落地面临不少难题。而空有合作客户,却没有销量可观的商业化产品,无异于空中楼阁,唬外行可以,但唬不了资本市场。

资金断流又欠薪,柔宇科技大厦将倾

商业化迟迟难以变现,而成本方面却在逐年攀高,2020年柔宇科技的上市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60亿元、4.88亿元和5.86亿元,规模持续扩大,分别占营收比重的247.87%、447.88%和258.25%。3年时间,柔宇科技营收仅仅5亿多元,亏损却累计高达32亿元。现金流情况也不乐观,柔宇科技经营现金流净流出金额同期内分别为3.58亿元、6.12亿元、8.11亿元和3.86亿元,流动性压力不断增大。

由于坚持自研自产,因此在产线方面,柔宇科技也舍得下血本。但碍于缺乏生产经验,柔宇科技也付出了比同行更高的代价。据悉,从立项到一期正式投产,柔宇科技花了2年半,而维信诺只用了1年8个月。产线成本方面,柔宇科技也比同行高出30%。

自研自产的优势很明显,但成本也很高,需要巨大的出货量才能摊薄研发和运维成本。得益于合作厂商众多,维诺信和京东方在柔性屏方面可以逐渐摆脱产销焦虑,而柔宇科技就比较尴尬了。由于出货量有限,难以实现收支平衡,融资金额也远不足以覆盖研发以及员工成本。缺乏正向现金流,再加上市场融资趋紧,这很可能成为了柔宇科技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据悉,由于缺乏造血能力,柔宇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在总计13轮的融资中,可以发现柔宇科技最新一期的融资仍旧停留在2019年年底的3亿美元F轮融资上,此后再无新的融资进来。而这笔3亿美元的融资终究还是没有熬到新的资金进来。

“断粮”之下,直接导致了员工欠薪和拖欠供应商款项。2022年9月,由于拖欠供应商百万合同款,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被限制高消费;此外,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开始,不少员工也在网络上控诉柔宇科技拖欠薪资。

面对经营危机,柔宇科技不是没努力过。一方面,作为深圳市重点企业,深圳市政府方面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以推动柔宇债务重组事宜,但迟迟未有进展。据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刘自鸿不愿放权。

除此之外,今年11月,刘自鸿曾邀请柔宇科技A轮融资股东Jack and Fisher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高管到公司商谈债务重组事宜,但并未出台有效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存在18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29亿元,并有10项股权遭冻结;此外,该公司还存在多条限制消费令。

债务危机之下,柔宇科技亟需外界伸出援手。然而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柔宇科技恐难以恢复元气,而员工的欠薪可能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了。

结语:

柔宇科技当下的处境令人扼腕,不免让人想到乐视的贾跃亭以及ofo的戴威。与贾跃亭和戴威一样,刘自鸿的不愿放权或许会导致柔宇科技的自此陨灭。

“宁可一手创建的企业毁在自己手里也绝不拱手让人”是不是刘自鸿的决心,我们尚未可知。不过放权与否,历来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民营商业史上看,放权之后其实都有或皆大欢喜、或令人扼腕的结局。

眼下的柔宇科技已到生死边缘,没有等到柔性屏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时代来临,柔宇科技或许便要倒在黎明前了。

作为国产柔性屏技术领域的一个高光时刻,柔宇科技的倒下可以称得上是时代不幸。但细看之下,其也为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再次敲响了警钟,即融资再多,估值再高,很多时候也不过是过眼繁花。

某种程度看,柔宇科技是资本催熟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欲望膨胀的投射,摊子铺的太大,商业化却跟不上,资金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跟乐视的“生态化反”何其相似。

柔宇科技倒下不值得可惜,至少他给行业带来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警醒那些利用高科技概念炒作的人:大浪淘沙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0 阅读:5

第三眼界

简介:分享商业洞察,开拓思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