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后,一直因刑罚过于严酷、监狱黑暗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抨击。清朝司法在国际上处于卑微地位。鉴于国内外形势,清政府不得不着手改良监狱,监狱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京师二监监狱塔
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以南的姚家井地区建立了京师模范监狱。京师监狱被多次更名。民国初年,改称京师第一监狱。国民政府时期,为河北第一监狱。
新监在监狱构造、设备及组织方面,增加了监房、病监、运动场和工场,扩大了劳役种类和范围,改善了犯人的居住、卫生等条件。
这是京师二监院内景象。在院中空地上是一处制砖厂,制作好的砖胚码放得很整齐。
犯人们除了在这里服刑,还要从事劳动改造。在监狱的楼顶上,设置有观察哨,狱警时刻关注犯人们的动向。
京师监狱整体设计全面先进。由“小河滋次郎”博士设计,监内设有教诲所、囚犯工场、书籍室、阅览室、囚人接见室、运动场、医诊室、浴室等机构。
这是京师二监一座牢房内的景象。修建时,借鉴了西方监狱的形式。一条走廊两侧,开设有很多监舍。走廊上方斜顶,安装有玻璃,采光度很好。
这张照片,也拍摄于京师二监。几名服刑人员正在织布车间里工作。他们坐在传统的织布机前,认真工作。京师监狱累计一共收押5.8万人,被关押和被释放都要由狱长亲笔签字。
仔细看,他们的脚上还戴着铁锁链。每个人上衣的后背上,写着各自的名字。脸上的表情各异。,所以
民国初期,站在高处俯瞰北京二监。众多监舍都以监狱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分布,分设男监和女监,规模不小。远处,还能看到位于楼顶上的瞭望塔。
这是位于京师二监的纺纱车间,凡人们坐在矮凳子上,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墙壁上,悬挂着很多制作好的绳子。仔细看,他们每个人的脚上,都带着锁链。
一名狱警站在一个大门前,大门门楣上方有“京师分监”四个大字。两扇厚重的大铁门,只开了一个小侧门。
1994年,京师监狱被拆除了,从有到无有84年历史。1997年5月,京师监狱重新对外开放,接待参观。
民国初年,一些官员和外国友人来到京师分监,对这里进行考察访问。他们站在办公楼前合影留念。从照片中看,有外国人,有当地官员,也有军人。
京师分监的犯人人,正在干活。他们坐在桌子前,手工制作火柴盒。一名身穿制服的狱警站在旁边。在他身后的物品架上,摆满了制作好的物品。
民国初年,京师分监的院子里,一些罪犯被允许走出监舍,在院子里放风。他们的脚上仍然戴着锁链。从他们身上穿的不同衣服看,有农民,有小贩,还有知识分子。
到京师分监考察的人们,来到了位于监狱内的一处绞刑架前。一名狱警正在向站在木制的绞刑架前的人们介绍如何使用。
所有人面色凝重,听得很认真。在绞刑架前,参观者用配有三脚架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这是位于京师分监里的裁缝车间。几名犯人正坐在椅子上,蹬着缝纫机制作各种衣服。在靠墙的桌子上,摆放着码放整齐的各种布料。
一名身穿制服的狱警站在车间里,监视着罪犯们的一举一动。
面对摄影师的镜头,正在京师分监院子里放风的罪犯们,好奇地围过来观看。
他们在镜头前,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表情。他们中有的人年纪较长,有的还很年轻。
这是京师分监里一间磨坊。几名罪犯正推着石磨磨面。他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物。仔细看,他们的脚上,仍然套着铁锁链。
民国初年,京师分监里的几名罪犯,他们正在院子里放风。他们是因为不同的罪行,被关押在这里服刑,进行劳动改造。他们有的年纪很轻,脸上却写满了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
照片中这些建筑,也是民国初年位于北京的一个少年监狱。监舍也是以中间的圆形监狱塔为中心,辐射状向四周分布。新式监狱以感化人为宗旨。
在少年监狱的操场上,几十名少年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教官的口令声中,联系队列和行进。关押在这里的都是一些问题少年。他们年纪不大,却因各种原因犯下了错误。
这是位于少年监狱里的训导室。屋内有一个讲台,四周建有木制的围栏。讲台后面的墙壁上,悬挂着孔子、孟子等圣人的画像。
平时,狱警和教官会在这里教育少年们,向名人学习,改造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少年监狱的一些孩子们正在一个车间里忙碌着,他们年纪都不大,有的才七八岁光景。他们手里拿的是荆条,正在编织=箩筐等器物。面对摄影师的镜头,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
你一定会很奇怪,这些木制的箱子是什么装置?原来,这是位于少年监狱里的禁闭室。
犯了错误的少年,会被关禁闭,关进这些狭窄的木制箱子里,只露出头部,直到被允许放出来。两名参观者好奇地钻禁闭室,体验被关禁闭的感觉。
民国时期,延续了清末的监狱改良,筹建各类新式监狱。据统计,到1926年,全国新式监狱总共才63所,其余仍为旧式监狱。监狱多由寺庙、练兵场改建,认为犯人在里面就是受苦。
照片中这座监狱,就是当时的旧式监狱。门上贴着“第一室”字样的纸条。看上去非常破旧和落后,有人形容:土室棘垣,暗无天日;赭衣黑裳,惨受禁挛。
这是当时在旧式监狱里服刑的犯人。他们的监舍很简陋,生活环境也很差。他们站在院子里晒太阳。他们的双脚上,都带着铁锁链。每个人脸上看不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刑罚苛刻,监狱不良,这是西方对清朝监狱的观点。1910年召开的“海牙和平会”上,清朝又因法律不良而降为三等国,清政府也认识到,不改良监狱制度,将难以自立图存。
民国初期,在一些偏远地方,老式监狱里的罪犯们站在院子里接受检查。他们身穿不同的服饰,脚上都带着铁锁链。
清政府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监狱为模式试办的新式监狱,在结构、管理及设备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并启中国监狱改良之先河。
在老式牢房里,几名罪犯席地而坐。房间四周还加装了上坚固的木制栅栏,防止他们逃跑。他们没有床,铺在地上的席子,既是椅子又是床。
而在新式监狱里,实行分房监禁,实行劳役、教诲和教育制度,使囚犯开始“得有职业之训练”,出狱后能用于谋生,开辟了罪犯改造的新途径。
民国初年,一些犯人在参加完劳动后,排着队伍返回监狱。他们的脚上仍然戴着锁链。所到之处,受到了路人的驻足围观。
结束语:回看百年前清末民初的监狱改革,25张老照片,反映了新老监狱的不同之处。新式监狱的设立,开辟了罪犯改造的新途径。每一张老照片,都有故事。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