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的中日分析

君子务农安根 2024-07-26 01:49:18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茶禅一味”是指禅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事参禅事,达到入静开悟、参透禅慧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形成离不开茶与禅的融合,后来这一禅林佛语在中国宋代被来华学佛的日僧引进日本,并在日本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韵味。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茶禅一味”昭示着茶与禅的交融,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壮大与传播,佛人常在寺院种茶、品茗,逐渐发展为以茶传道、以茶悟禅,这一禅林佛语就此形成。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拥有悠久且丰富的茶文化体系。而在古代受到中国巨大影响的日本,也在引进中国茶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出具有其独特韵味的日本茶文化,后“茶禅一味”又传到日本,逐渐形成了日本茶道的基调。

茶与禅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于房内造重阁……上编管为禅室,常坐其中……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饮用“茶苏”以防止睡眠,助于提神参禅。坐禅是禅僧修行生活的重要任务,其要求十分严苛,僧人要长期静坐。《茶经》记载“荡昏寐,饮之以茶”,表明茶具有涤烦、致和的功效,可以消除昏睡。正是由于茶具有这样的功效,饮茶便成为僧人的寻常习惯,这是茶与禅交融的一大推动力,即茶的功效对禅僧参禅有巨大积极影响。

茶与禅的真正交融则始于唐代。唐代百丈禅师创制的《百丈清规》为现存最早的清规,清规中详细记录了烹茶和饮茶仪式的规范与步骤,开创了农禅制度。《百丈清规》的订定意味着禅宗僧团的生活规范就此落实,也表明茶和禅宗的融合正是在唐代形成。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表明唐代开元时期,茶风由南方传到北方,由禅门传向俗界。

茶禅交融的另一推动力是茶生长的自然环境与寺院选址往往相契合。由于学佛修禅讲求“清”“静”。所谓“清”,即清净。山中林木繁茂,空气和土壤未受污染;而“静”,即宁静。山中人烟稀少,利于僧人静心学佛修禅。佛门圣地也有“清净之地”的称说,因此中国寺院一般建造在景色秀丽的山林之中。而这样环境也正是茶叶生长条件。茶叶适合生长在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山地时常云雾笼罩,湿度大,且向阳面日照长,海拔高气压低,都使得茶叶出品优良。因此,寺院僧人多在山间种植茶叶,中国许多名茶都出自寺院,如杭州灵隐佛茶、苏州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岩茶等。

茶禅交融的推动还离不开文人墨客品茗时直抒胸臆的感悟。唐代寺院品茗风气大盛,寺院中通常设有茶寮供众僧吃茶,并将各个寮舍中司管煎点茶的专职人员称作“茶说”;此外,为了招待宾客品茗、讨论佛禅之理,寺院中设有茶堂,安排“施茶僧”为游客惠施茶水。寺院还常举办茶宴,以茶待客,唐代文人参与茶宴时经常与僧人互动,使得茶诗中彰显不少禅境。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孟郊、白居易等,都题诗咏茶。

此外,唐代文人间的交往和僧俗间的交往中也常有赠送新鲜茶叶的礼数,文人收到清明春茶后,大都会歌咏茶事。中晚唐时期,诗人、诗僧大量创作茶诗,其中僧人皎然创作二十四首咏茶诗歌,是唐代诗僧创作咏茶诗歌之最。茶与禅交融促成了唐宋时期“茶禅一味”观念的形成。

唐代高僧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表明,“茶禅一味”在中唐时代已颇具雏形。赵州曾问新到僧:“曾到此间否?”僧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曾到此间否?”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缘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吃茶去。”此处赵州和尚三云“吃茶去”,即要求僧人参究吃茶当下的本来面目,要在专注吃茶参禅的当下契悟本心,而不要关注“曾到”和“不曾到”的分别心和生灭心。就此,赵州“吃茶去”公案著名于世。

另外,宋人辑《天台集》中摘录了宋人陈知柔诗作:“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长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鼓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此处“茶瓯一味禅”是“茶禅一味”的前身,也表明“茶禅一味”的观念来自中国唐宋时期的禅宗。

从祛眠养生,到入静开悟,再到与平常心相和,茶的三重境界是与禅宗同时发生的,因此,茶与禅这两项分别独立的内容悄然合一,从而创造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新内容——茶禅一味。“茶禅一味”中,“一味”即“一相一味”“一味等味”,《法华义疏》云:“‘一相一味’者,合上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一相一味”即是众生心体与如来教法相契合而无间隔;“一味等味”即平等一味,指佛的法身真如平等。“一味”说明的是实相无相,修行者要从当中开悟,才能趋于茶禅一味的空慧理地。

因此,“茶禅一味”即是指,禅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事参禅事,以平常心参真禅,体现真如平等、自性清净和慈悲无碍的禅慧三身圆满境界(即参透禅慧)。实际上,“茶禅一味”的源头正是由禅门“一味论”和赵州“吃茶去”公案而来。简单来说,“茶禅一味”就是人们在有心、用心饮茶时静无所思,个人的人生况味此间都在空和有之中回转,因为有心、用心,茶和禅两相也便成为一味。

近年来,也有学者探讨“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尽管存在一些争论,但得到更多学者支持的观点是不必区分“茶禅一味”和“禅茶一味”,两者是一相两名。若论禅宗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则可称“禅茶一味”;若论茶文化中蕴含的禅宗观念,则可称“茶禅一味”。尽管两种称呼不同但“茶”与“禅”之间是否存在依附或归属关系,仍是不可确定的。

日本茶禅的融合一方面,由于五山禅僧所倡导的“诗禅一味”在室町时代(1336—1573)颇具影响力,衍生出“能禅一味”等观念,即当时流行将禅的思想观照于日本传统能乐、茶道、武士道、花道,乃至庭园建筑等各方面的艺术领域。另一方面,在日本创立禅宗的明庵荣西又被日本茶道界推崇为中国宋朝抹茶法的传播者,致使日本茶道与禅宗自始便难分难舍。

同一时期,日本茶禅祖师村田珠光从一休宗纯处获得了一副体现中国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思想的墨迹。一休宗纯是圆悟克勤之法嗣,日本室町时代禅宗名僧,同时也是诗人、书画家;村田珠光则为一休宗纯之法弟子。在这一墨迹的启发下,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及千利休等人逐渐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概念。室町时代后期,随着茶人逐渐成为专业人士,经过千宗旦等茶人的努力,茶禅道的思想逐步形成,进而归纳出一套完整的、具有深厚思想和繁复程序的茶道体系。

但此时期的“茶禅一味”尚处于仅有概念,而该词正式在史料中出现则是在江户时代(1603—1868)临济宗大德寺禅僧义统的诗句:“古人吃茶,茶禅一味,原来原来,次术须贵,紫野大心和尚。”江户时代,日本茶道昌隆,“茶禅一味”也成为茶道理想的四字箴言。由此看来,日本“茶禅一味”的形成仍然直接受到中国禅宗与中国茶道的影响。

(安根团队摘自李瑾皓:中日“茶禅一味”的嬗变与差异)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0 阅读:1

君子务农安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