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吕后之后的最强势女人是窦漪房。大臣们拥立刘恒做皇帝,是看中了他母亲薄太后娘家势力弱,却忽视了窦氏。
窦氏和吕氏很像,也和吕氏有关联,同样有机会成为吕氏那样的女人。

窦漪房这个名字来自野史,这本书是唐朝一个叫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司马先生说是西晋一个叫皇甫谧的人考证的,但是《史记》《汉书》这样的正史没有记载,可见不可信。
窦漪房出身寒微,父亲钓鱼时淹死,她便进入皇宫做了宫女,伺候的对象是吕后。
这时刘邦新死,惠帝初立,大权都在吕后手里,眼看着吕后独断专行、一个个收拾刘氏家族,窦漪房就像学生一样,不说学到多少手腕,耳濡目染的影响必定是有的。
吕后杀刘家的人,杀了不少,也不可能都杀光,于是在硬的一手之外同时来软的一手,其中一招就是把身边的宫女赏赐给诸侯王。窦漪房就在赏赐之列,她和四个宫女赏给了代王刘恒。
代国和刘恒不受待见、被人遗忘。据说窦漪房原本请求办事人员把她送到老家赵国,不知是贿赂不到位还是别的原因,她只能不情不愿地来到了代国。
刘恒已有妻子。史书上说,刘恒不好女色,可是偏偏就看上了窦姑娘,而且只是窦姑娘,没有另外四个宫女什么事。
据此可以推断的是,窦漪房长得异常漂亮,而且特别懂事。貌美是爹妈给的,那是上天赏饭吃;乖巧可能是从吕后那里学来的,或者说从服侍难缠的大魔头吕后的过程中学来的。
凡事都是学习,如果没有学习和历练,只有貌美如花,很可能会把这一身好皮囊浪费了。窦漪房没有浪费。
窦漪房幸运的是,她一口气给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就是后来的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是汉景帝刘启,次子是梁王刘武,这是至为关键的加分项。
在古代,生育是很重要的资本。
她更幸运的是,她的老公从一个边远地区的诸侯王被朝中大臣拥戴为大汉天子,也就是汉文帝。这样,她至少可以从王妃升格为皇妃。
幸运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恒的妻子及其四个儿子突然都莫名其妙地暴死。
有推测是,刘恒的妻子很可能是吕后安排的吕氏女,这从其他很多诸侯王的妻子都是吕氏女可以看出来。现在吕家垮台,自然是要连着儿子都要被屠戮殆尽。这可能是刘恒和朝中大臣达成的交易。
而也有说法是,这个妻子和四个儿早早就死了,和政变无关,没有什么阴谋论。
总之,这对窦漪房是个机会,一个人的不幸非常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幸运:她是文帝喜欢的女人,又生有两个儿子,自然必须立为皇后。

做皇后的提议,还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这个婆婆提出来的,而薄太后的娘家侄女薄姬也是刘恒的老婆、她的儿媳,可是薄老太太就是看中了窦漪房而放弃了薄姬。
这说明什么?说明窦漪房不但有生儿子这样的硬核能力,还能哄好老公,也能哄好婆婆。婆媳关系从来是个难题,窦漪房却能得到婆婆的认可,这是有多大的能耐?
窦漪房做皇后,朝中大佬比如周勃、陈平,他们深受吕后之苦,却也认可了,这说明窦漪房的无背景是被欣赏的。
做了皇后的窦漪房,在文帝一朝简直如同一个小透明,基本上是觉察不到的几乎不存在的角色。
这当然是首先为了迎合朝中那些强横的老臣们,他们被吕后吓怕了,高度担心又一个吕后出现,窦皇后拿准了他们的心理,你们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她对老公文帝也是言听计从、亦步亦趋,甚至退让得可以容忍他去爱别的女人,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她知道,自从她老公成了皇帝,就不再属于她一个人,就得接受他拥有众多女人的现实。
窦皇后也会年长色衰,文帝也会像别的男人一样见异思迁。到了后期,文帝爱上了慎夫人和尹姬。
对慎夫人的爱,极端到可以在所有公共场所让慎夫人和窦皇后平起平坐的地步,这是普通大户人家的正室都无法容忍的,但是窦皇后忍了也认了,由着慎夫人趾高气扬,由着老公文帝胡作非为。
窦皇后拎得清的是,她的年龄和色相,在文帝那里没有优势,但是她得保住皇后的位子,所以她必须忍,如果惹怒了文帝,真有可能连皇后大位也会给慎夫人夺去,她可没有强大的娘家。
好在有大臣袁盎出面,请文帝和慎夫人为了朝堂礼仪,让慎夫人退回到她该坐的位置,慎夫人没说什么照做了,可是好脾气的文帝大怒。
袁盎不冷不热地对文帝说,陛下不记得戚夫人的下场吗?文帝一想到向高祖争宠的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就不寒而栗,他可不想自己心爱的慎夫人重蹈覆辙。
袁盎不是为了窦皇后,而是为了大汉礼制和稳定。
窦皇后就这样忍着,心静如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她后来还双目失明,从此更加没有了出动出击的资本。
可是要说资本,她还是有的,那就是她有文帝的长子刘启,刘大哥先是做太子,后是在文帝做了23年皇帝后接班做了大汉新的皇帝。这一点是文帝任何其他挚爱的女人都比不上的。
儿子景帝上位后,窦皇后由此升为皇太后,她的性格随着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她忍了太久不想再忍,对老公要忍对儿子怎么还能忍呢?

只要儿子是皇帝,她就永远是太后,任谁也抢不走、改变不了。
在景帝朝,窦太后做了很多景帝不乐意的事,其中最明显的是两件。
一件是要景帝答应在他驾崩之后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
景帝当然是不乐意的,怎么自己一定要死在弟弟前面?自己有儿子怎么要传给弟弟?
但是被老娘逼得无奈,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酒后失言,答应刘武做接班人,酒醒后心里懊悔死了。
大臣们都不同意,冲在前面的居然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说这不符合高皇帝的遗愿,窦太后气得把窦婴的名字从能自由进出皇宫的人员名册上抹去了。
还是那个袁盎,和一帮大臣也坚决反对。气急败坏的刘武竟然派刺客刺杀了袁盎等朝廷重臣。
窦太后对刘武的胡来,总的基调是庇护的,如果景帝稍有不顺从的意思,她就绝食,大喊大叫“帝果杀吾子”,她不知道的是,景帝也是她的儿子。
这个死结最后终于由刘武自行解开,他在景帝驾崩之前自己挂了。要是刘武活得比景帝更长,血雨腥风的交班是必然的结果。
窦太后还是把刘武的死怪罪于景帝,说景帝气死了自己的儿子,逼得景帝没有办法,把刘武的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做了诸侯王。
窦太后这才不情不愿地不吭声了。
另一件是窦太后差点杀了儒家学派的辕固生。
都说西汉从武帝开始从黄老之学转向儒家思想,其实景帝时已开始做出这样的尝试,辕固生就是景帝倚重的儒生。
窦太后是黄老之学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对景帝和辕固生的所作所为极度不满,一次故意问辕固生如何看待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老子》。
辕固生这个儒生不知变通,或者说是故意仗着景帝的支持要和窦太后对着干,就说《老子》不过是一家之言。
这当然惹得窦太后勃然大怒,直接命人把辕固生扔进猪圈喂野猪。
好在景帝扔给辕固生一把剑,也好在辕固生斗赢了野猪,保住了自己一条小命。
面对老娘对朝政的深度介入,一国之君景帝只能虚与委蛇、阳奉阴违,实在不敢正面对抗。
或许景帝在母亲的高压之下过得憋屈,他只做了16年皇帝就驾崩了。
接下来继位的是年仅16岁的武帝,这是窦太后的孙子,窦老太太一跃成为太皇太后。窦太后可真能活。

和景帝对母亲的低眉顺眼不同,年轻的武帝梦想着大有作为,而这必然和大权在握的窦太后发生冲突。
窦太后对武帝的心态很简单,那就是不以为意,基本上没把这个小朋友放在眼里,她连儿子景帝都呼来喝去,对初出茅庐锋芒未露的孙子哪里会在意?
武帝要做事,第一件事就是建元新政,以儒家思想取代黄老之学的执政理念。而这恰恰是窦太后最为反感和反对的。
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是大汉经过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时候必须要积极进取了。
为了新政顺利实施,免去窦太后可能的阻拦,赵绾建议武帝不再对祖母履行请示汇报的义务。
不请示不汇报,窦太后也听到了风声,她有别人去请示汇报,但是你武帝不请示不汇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奶奶给你好看的。
好看的就是新政彻底废止,赵绾和王臧两个新政的倡导者和执行者被逼在狱中自杀。

于是,在窦太后生命的最后6年里,武帝只能乖乖地等待,花天酒地、游戏畋猎,不敢有任何变动。可以说,他是活在祖母禁锢之下的傀儡。
在武帝做傀儡皇帝的这几年时间里,真正的皇帝应该是窦太后,就其实质来说,她和当年的吕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她真要像吕后一样临朝称制,那是不会遇到任何障碍的,没人敢成为她的障碍、给她设置障碍。
但是她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她看到了吕后和吕家的惨痛下场,她没必要也不愿意自家也有同样的遭遇。
另一方面,她和吕后的处境不同。吕后晚年,唯一的儿子惠帝死了,她在刘家没有后代,几个惠帝的儿子都是冒名顶替的,这一点她心知肚明。严酷的情势,逼得她一边加强自身的权力,一边把权力向吕家转移。
这是她绝望中的疯狂之举。
而窦太后的儿子景帝大小是个明君,还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武帝也是她根正苗红血统纯正的孙子,而且还是宠爱的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一力扶持上位的外孙女婿,她怎么可能夺走刘家的天下?
就像后来唐朝的狄仁杰劝说武则天,不要把皇位由儿子转给侄子,说从古以来没有那个侄子能在宗庙里祭祀姑妈的。武则天才决心由儿子李显接任皇帝。这个道理窦太后也是懂得的。
所以窦太后可以强势,对权力也有一定的欲望,她在对儿子景帝的使唤中尝到了甜头,从而对孙子武帝更加霸道,不能允许孙子对她权威的挑战和无视,但是她的定位一直是刘家的媳妇,维护的是刘家的天下。
等到临终时,窦太后突然对武帝爆出惊天秘密:当初太子刘荣被冤枉下狱,给景帝爸爸写了申冤报告,可是被武帝的妈妈王娡截住后销毁,刘荣求告无门只好自杀,这才给了武帝做皇帝的机会。
王娡这是做母亲的对儿子自私的爱,但是窦太后这么做,无非是想告诫武帝,后宫斗争之激烈,外戚干政之可怕,要他以后上点心留点神。
还有分析认为,窦太后阻拦武帝的建元新政,是不想小皇帝冒进,要吸取点教训,凡事要稳重。
大概武帝也理解祖母的良苦用心,虽然对她的手伸得太长颇为不满,但也没有把她看作一个面目可憎的老妖婆,等到窦太后死后,恭恭敬敬地把她与文帝合葬在霸陵。
窦太后从文帝时的乖巧媳妇到景帝时的初露峥嵘再到武帝时的霸道无忌,是她对形势的清醒认识之后对权力的精准掌控,她似乎在证明,她可以做成吕后,她也可以不成为吕后,而她就是坚持不成为吕后。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