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具体解释和说明的过程,目的是使他人能够准确理解和共同使用某个概念。定义通常包括对概念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描述,帮助人们界定概念的范围和边界。
人类的认知总是从对事物的定义开始的。在《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离开定义,人类就无法交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形……就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定义。在生活中定义无处不在。定义的显著特征就是命名,所以《道德经》说“名可名”。
定义带有一定的主观规定性。比如马这种动物被命名为“马”,牛这种动物被命名为“牛”……如果当初命名的时候,“牛”被叫做“马”,“马”被叫做“猪”……现在也就按当初规定的那样叫了。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不太哲学的通俗解释就是:万物的名称都是人指定的,万物当初命名的时候都可以叫做“马”。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如果全世界人民达成共识,从2025年起规定1米等于原来的0.5米,那么新的约定将成为新的标准。
二:我们再来讨论“生”“生”作为一个概念,首先也是一种定义,其义项繁多,最基本的含义是“生长”。不过今天的文章我们重点不是考证字义,而是讨论《道德经》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这三句话中包含的“生”。
对三句话中的“生”,虽然百花齐放,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生产、生育、产生、衍生、生发等等,类似于“牛生牛,马生马”中的“生”。虽然有些作者极力回避生育之义,但仍然是生育思维,比如先生的论述(大概):道是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观点阐述了物质世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衍生、演化的过程。先生的论述:“无名天地之始”就是“无的定义就是天地之始”。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天地”理解为整个宇宙,那么,无的概念就很明确,就是宇宙时空天地诞生之前的存在就是无。有生万物,有生于无。这就是老子对宇宙起源的认知。也是老子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基石。
生育思维的直接后果,就是认为老子在定义宇宙或万物起源。但是,我们在前面对于“定义”的讨论中知道,定义是人们对事物产生认知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主观约定或规定,而不是对尚未认知的事物及其运行状态进行约定或规定。比如宇宙起源和万物起源,至今人类并未产生任何有说服力的共识性认知,怎么就能定义或约定无是宇宙起源?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有是万物的母亲?我不相信作为思想家的老子会有这样的愚蠢的想法,所以宇宙诞生论、万物起源论之类的解释只能认定是瞎猜和曲解,《道德经》并未涉及对此问题的论述。
三:我们把“定义”和“生”放在一起讨论上边我们谈了牛、马的定义是如何来的。我们说牛生牛、马生马,这样说没有什么问题吧?因为先有了马和牛的定义,牛生牛、马生马就是叙述一件事实,这是对客观世界的反馈,并不是被定义的。
那么,在牛和马被定义之前,假如说牛和马是在公元前599年被定义的,那么在叙述公元前600年的事实时,该怎么表述呢?答案是:仍然是牛生牛、马生马。即使追溯到史前时代,以至于追溯到人类还没有出现,文字和概念还没有产生,我们在叙述事实时仍然是牛生牛、马生马。这是定义的可追溯性。我们不可能说是“有”生了牛、“有”生了马,不能说马和牛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有”,而“有”还有个母亲“无”,“无”还有个母亲“道”。可见,网上那些围绕“生”而争论谁是谁的母亲、谁是谁的外祖母者,是多么地幼稚可笑,简直笑掉大牙!!!我的大牙已经掉了两颗。
四:读图推论,有无之辨我们把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用示意图表达如下: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每个字、词、概念的含义。什么算是搞清楚?有两个标准:一是符合文本逻辑,二是符合事实逻辑,这是我本人学习研究《道德经》的两大法宝。下面是我的结论,欢迎一剑封喉式的反驳和批评:
天地之始:不是宇宙的起点、起源、开始,因为在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无解,更不用说老子的时代。有人把老子捧为仙人,超凡脱俗,已经窥探并掌握了宇宙奥秘,我呸!根据文字和事实逻辑,“天地之始”指被命名为“无(名)”的漫长阶段,所以知道了什么是“无”和“有”,就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无和有: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勾连,很显然,根本不需要多费口舌,无=无名;有=有名。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被标点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一样一样的。什么是“无名”?就是没有被命名;同理,“有名”就是已经被命名。为什么原来没有名,后来有了名?因为人类这个物种出现了。如果人类没有出现,宇宙自然永远都是“无(名)”的状态。结合上边的分析,“天地之始”就是没有人类参与的宇宙世界,在那个漫长的阶段,有“万物”吗?
万物:我们现在所言“万物”,是定义被追溯(见上文)的用法,其实“万物”是人类出现以后,对宇宙世界的存在物进行定义后才“生”出来的。比如牛,人类出现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将这种动物命名、定义为“牛”,这个“牛”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生”出来的。不同的人种“生”出来的“孩子(概念和定义)”还不一样,比如英语区的人种“生”出来的是“cattle”,狗皮膏药国“生”出来的叫“ぎゅう”,老子对此现象的表述是“非常道、非常名”。
生:不用讲了吧,千万不要有生育思维,难道这个字就这一个意思吗?难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辅”就只有一个“辅助”的意思吗?难道“绝学无忧”的“绝”就只有“弃绝”一个意思吗?难道“欲”只有“欲望”一个意思吗?难道“奥”只有“奥秘”一个意思吗……“生”也有很多意思,比如“生气”,难道是生育、生产出了气,那不是放P吗?“生”就是“来源于”的意思。一个人生气了,这个气来源于哪里呢?当然来源于他的思维、认知,或者说“心”里,天下万物生于有,即:天下之物(混成之物)为什么会成为“万物”,也是来源于“有”,即“有名”,即概念和定义,难道不是吗?这样理解,是文字和事实逻辑多么完美的诠释呀!!!
无、有和万物之关系:一个“生”字,把无、有和万物联系起来,但这个“生”不是牛生牛、马生马、龙生龙、凤生凤的“生”,“无”也不是某种物,“有”也不是另外的某种物,无、有和万物其实都是指“有物混成”的物质世界,它们的区别是:
“无(或无名)”——是物质世界未被定义和概念的状态;
“有(或有名)”——是物质世界已被定义和概念后的状态;
“万物”——从哲学和概念意义上来说,“万物”是物质世界通过意识反映而形成的概念和定义之和,也包含人类创造的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等;从认知对象上来说,可追溯为自然世界实存实有的万事万物。
“无”其实是“实有”,“有”其实是“虚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的“阴”特指“有”,“阳”特指“无”。
有的解读者认为“无”是一种混沌的、可有可无的、虚无的状态;有的解读者认为“有”是从虚无而显化的状态,这样解释显然是在用“定义”来描述事实。可是我们上边说过:事实不是定义出来的。所以,这样理解就是彻底的猜想主义,是地道的唯心思想。
母和始:通过以上分析,“万物之母”的“母”不是很清楚了吗?其实“母”和“始”都是一个意思——源自于。万物之母: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源自于认知中产生的概念和定义“有(名)”,而概念和定义“有(名)”源自于认知对象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我们老祖先之所将牛这种动物命名为“牛”,看一看从实物到符号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五、总结①无、有、万物,指同一对象,不是三种。打个比方,某人,幼儿时叫宝宝,少年时叫阿强,成年后正式定名为张万强,这就是张万强生于阿强,阿强生于宝宝。
②母,非母亲义,也是来源义;始,非起点,而是指一个漫长的阶段。
③生,非生育相关义,仍然是“来自于”。心之生,思维之生,物生相,物成相,为此特别推荐一位叫的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是靠谱的,可惜看不懂他的人对他全盘否定,他在《道德经》基本原理的出发点上是正确的,有许多学问大家、哲学大家连出发点都错了(我只肯定老皂的这个出发点,不太接受其它方面的理解)。
④解读《道德经》者,只要提及宇宙起源或万物起源,出发点已错,不靠谱,不予分析,不值得费口舌。
⑤“道生一”句及“道生之”句,与今天讨论的内容相关,均是哲学和思维问题,均不涉及物质世界万物之生生不息,凡解读为类似万物之生生不息者,不靠谱,均是瞎解、乱猜、胡咧咧。
海隅
弯弯绕似的语无伦次,同一人不同称呼怎么成了生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是生生关系,是不可逆的主从关系。没有三生一的,复杂中只能探索简单,而非生生。生生之谓易,这是根本,否则不会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