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知名金融机构巴克莱对美国电动车企业“Rivian Automotive”进行评级下调,其等级从此前的“增持”下调至“持股观望”,而这一操作也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是,电动车投资热度衰减的信号,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早在去年,韩国知名电池制造商LG能源,就对“电动车衰退”趋势作出了预测,其首席财务官李昌悲观地表示:“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未来电动汽车需求可能低于预期。”
果不其然,今年开春,韩国汽车市场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其新注册电动车数量比去年12月少了80%,虽说新旧交替之际,汽车销量有所下滑属于正常,但如此幅度确实罕见,更何况还是电动汽车这种处于“增量期”的产品。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现在的动力电池市场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表面看这是企业过度扩张,过度生产的结果,但本质上讲,也有需求端大幅减弱的因素。
如果供应商的表态不能说明问题,那车企的减产则一定具有说服力。去年10月,本田汽车和通用汽车,终止了一项投资高达50亿美元的低端电动车开发计划,而针对这项计划为何开启1年后就夭折了,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解释说:“我们正在迅速采取措施,提高电动汽车产品组合的盈利能力,并应对近期增长放缓的趋势。”也就是说,本田和通用都认为,在电动车需求持续减弱的当下,没有太大开发新款电动车的必要。
此外,去年12月,原本对电动转型非常积极的福特,也一反常态地宣布将在2024年削减电动F-150皮卡的产量,要知道F-150一直都是福特在北美地区最畅销的皮卡车型之一,而削减该车型的电动款,意味着企业上下对“电动化”前景不明朗态势的一种担忧。
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在近期发布数据称,去年12月,欧洲新车销售数量出现了1年多以来的首次下滑,其中电动车需求疲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具体以德国为例,他们的新车销量同比下滑了3.8%,要知道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消费地,也是汽车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有专家表示,德国电动车销量下滑的罪魁祸首是今年1月1日政府取消了电动车的环境奖金等补贴。
当然,这种电动化需求的逆反趋势,绝对是车圈内的“反电人士”所希望看到的局面,例如丰田前掌门人章男就借此机会发表了自己的“反电言论”,他表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不会超过30%,无论这些汽车在技术或成本削减方面取得多大进展。剩余的市场将由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油汽车共同占据。”
对此,他还给出了相当充分的理由,他说全球有10亿人都生活在没有电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指望电动车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呢?仔细一想,这番言论还是有些道理,即便在中国这种电力覆盖相对全面的国家,电动车充电难也依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更何况那些落后地区呢?加之全球经济下滑,整体消费处于低迷状态,所以电动车需求下滑,也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