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57):历史过客李隆基

六十秒历史 2024-04-15 02:57:27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49)

李隆基颁布《命三王制》,坏处是父子争权、政令不一,好处是安定人心。

潼关失守后,全国人心惶惶,朝廷还在不在,皇上下落如何?这些都不清楚。这道诏书一下,才知道皇上没事,还在发号施令。

虽然发号施令,但从太子灵武自立的那一刻起,被动做了太上皇的李隆基,已经失掉政治生命,成为历史中的过客。

原因很简单:天下自马上得之,战场才是舞台的中心。选择入蜀,就是选择远离舞台,就是自我边缘化。

而且诏书这个东西,李隆基能发,李亨就不能发?他的即位必需有两个文件,一是给太上皇的申请,二是给全国人民的诏书。从各方面情况看,后者比前者发得早、发得急。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李亨七月十二日即位,给远在河北的颜真卿颁布了新的任命,颜真卿把这一消息四散传播:

“颁下河北诸郡,又遣人颁于河南、江、淮。由是诸道始知上即位于灵武。”

同时,李亨下令召集各方兵马,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力从河北抵达灵武,以上这些,都发生在七月底前。

太上皇收到报告什么时候?八月十二日。

哪边快哪边慢,一目了然。连胡三省都看不下去,这里专门作了个注:‘至是凡三十日,使者方至蜀。’入蜀之路又没有敌情,你这使者跑得也太慢了吧?

等李隆基收到消息,不但全天下人知道太子接班,各路精兵也汇集灵武,他一个手无寸铁的太上皇,还能怎么办?

只能承认现实。

和所有太上皇一样,李隆基不会那么心甘情愿放弃权力,还是做了点小动作。

一是八月十六日下诏:

“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服上京,朕不复预事。”

大事还要向我报告,什么时候真正不管事了?等收复长安再说,这是给李亨戴个紧箍咒。

二是派自己任命的几个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带着传国玉玺,还有册封太子当皇帝的诏书前往灵武,这是往新班子里安插自己人。

虽然有这些小矛盾小动作,总体上看,这次皇位交接还算比较顺利,后面出了点乱子,最终不影响大局。

李亨拿到授权,正式主持工作。当务之急是组织反攻,反攻之前,先看看敌人什么情况。

崔乾佑攻下潼关后,安禄山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等了十天才让部队进长安。难道给老领导一个逃跑的机会,免得见了面尴尬?

打下长安,安禄山有两大收获:

一是扭转被动。

之前官军在河北打的挺好,威胁叛军老巢,潼关又拿不下来,安禄山只能缩在洛阳一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拿下首都,皇上下落不明,轮到官军人心惶惶。郭子仪、李光弼也不敢在河北呆了,赶紧撤回山西,史思明重新在河北攻城略地,河南、山西,到处有人投降叛军,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二是充实队伍。

地盘大了、兵员多了,而且拿下长安后,收编了不少朝廷干部。

前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兄弟等一批有名望、有经验的官员投降,‘禄山以希烈、垍为相,自余朝士皆授以官。’一副轰轰烈烈、改朝换代的架势。

看似形势大好,但安禄山也面临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所有造反派都会碰到的问题:胜利了怎么办?

造反目的是打倒当权派,胜利了,自己就变成当权派,这个弯不好转,在安禄山身上,尤其不好转。

首先是正当性。

皇上对你那么好,怎么能造反呢?刚起兵的时候说清君侧,现在杨国忠已经被朝廷给清掉了,再说什么能站住脚?

其次是包容性。

安禄山起兵,靠的是东北边防军一个小圈子,一路打下洛阳、长安,地盘大了,就面对一个干部融合的问题。

这方面他也动了点脑筋,比如杀火拔归仁强调忠心,用朝廷干部展示包容,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实际进展相当有限。

举个例子,崔乾佑拿下潼关为啥不动?

因为安禄山另外派了一个三人小组:孙孝哲、张通儒、安守忠,接管长安。其中安守忠是员猛将、安禄山的义子;孙孝哲和张通儒是谋士,尤其小组长孙孝哲,他是契丹人,另外有个身份:安禄山老情人的儿子。所以整来整去,还是小圈子。

正当性的问题解决不了,包容性也是做做样子,到头来,还得靠拳头。

战场上,叛军也碰到新的难题。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2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