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观”竟然与猫头鹰相关?

以冬话美食 2024-03-08 00:19:28

《说文》:“雚,小爵也。《诗》曰:‘雚鸣于垤。’”钮树玉校录:“‘小’当是‘水’。《玉篇》训水鸟。”段玉裁注:“爵当作雀,雚今字作鹳。”但从甲骨文字形看,“雚”更像是长耳鸮或雕鸮,头顶长有两只毛角,下面是标志性的两个大眼睛。

建立商朝的殷人是东夷人的一个分支,东夷人以鸟为图腾,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从事农耕生活,鸟能除虫害,也可作为农业生产的物候(最典型的就是布谷鸟),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世界上的农耕民族大多都有鸟灵崇拜。《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繁体作‘儺’)”,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朱熹集注:“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阼”古指东面的台阶,立于东阶之上也是表示尊敬。

现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还流行一种傩戏,演员戴柳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这应该是从古代的傩祭演化而来的。“傩”,从“隹”,指短尾巴的鸟,从原始图腾崇拜的角度考虑,应与祭祀神鸟有关。

鼠害是农业的大敌,而鸱鸮以鼠为食,说它们是农业的保护神一点都不为过。商代祭祀“雚”的仪式称为“雚礼”,其中有奠酒献神的程序,雚礼中用到的酌酒器称为“雚尊”,是个鸟形器。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尊之作鸟兽形者谓之彝”,“其制大抵凿背纳酒,从口吐出,以灌于地”,鸟兽尊是特制的,不宜于啜饮而宜于倾酒。

后世因以酒水浇地以告神而称之为“灌”“灌礼”,《论语·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何晏注引孔安国曰:“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郁鬯(chàng)”是古人将郁金香草捣碎放入黑黍酿成的香酒,令酒味芳香浓郁,饮后令人舒泰畅达,这称为“郁鬯酒”。将郁鬯浇在地上,求神降临,称为“灌”,这是仪式中的高潮,这之后的部分,孔子认为无足观矣。老黄县民俗,送盘缠、下葬、上坟时,只要有烧奠,就要用酒或水围着烧奠之物划个圆圈,黄县话叫作“浇奠儿”(这里“奠”轻声减音,“ian”读作“in”,“今年”“听见”都是这样读的),这是古代灌礼的现代遗存。也有叫作“上点浆水儿”的,“浆水”也是个老词儿,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容我与侍郎瀽一椀(“碗”的异体字,过去不少碗是用木头做的)浆水,烧一陌纸钱咱。”由以酒灌地引申出灌溉之义,如大水漫灌,又引申出注入、流进、浸泡等义,被水浸泡黄县话叫作“灌儿包喽”,比如:他家嘞房儿地势低,一下大雨家里就灌儿包喽。进一步引申,强迫使饮可称为“灌”,如灌酒,装入或倒入也称为“灌”,如灌肠、灌篮。小学时写作文,一写到走路疲乏,肯定要用到“腿像灌了铅一样”。建房时为了墙体牢固,把灰浆浇灌到砌起来的砖块或石块之间的空隙中,称为“灌浆”。录制唱片称为“灌唱片”,录音称为“灌音”,这些用到的都是“灌”的引申义。有水灌溉的地方自然生机勃勃,植物生长茂盛,如沙漠中的绿洲,故“灌”又引申出丛生义,《尔雅·释木》:“木族生为灌。”灌木指的就是矮小丛生,没有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如荆条、月季、棉槐。

鹳是一种大型水鸟,属鹳形目鹳科鸟类,与鹤、鹭长得有点相像,都是长脖子长腿长嘴。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头无丹,项无乌带,身似鹤,不善唳,但以喙相击而鸣。鹳有二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

比较常见的是白鹳。小学时学过的王之涣《登鹳雀楼》,楼以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鹳与鸱鸮一样,喜欢巢于高木,或是屋顶上做窝,它的长喙又与“雚尊”的壶嘴相像,故名为“雚”,后来为了规范,加上一个义符“鸟”,写作“鹳”。

“雚”还指一种萝藦科植物,《尔雅·释草》:“雚,芄兰。”郭璞注:“雚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郝懿行义疏:“陆玑疏云:‘一名萝藦。’”《本草纲目·草部·萝藦》:“释名:雚,时珍曰:其实嫩时有浆,裂时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称,其中一子有一条白线,长二寸许,故俗呼婆婆针线包,又名婆婆针袋儿也。”

“雚”就是黄县话所说的“䒷蒌”“野䒷蒌”,果实状如羊角,又如鹳鸟之首,故得此名。

凡从“雚”取义的字皆与处高或明察秋毫等义有关。

“观”,繁体写作“觀”,《说文·见部》:“觀,谛视也。从見,雚声。”“觀”是个会意兼形声字,“雚”兼表义,鸱鸮或鹳鸟蹲踞高处,向下鸟瞰,故“观”的本义为有目的地仔细观看,如冷眼旁观。又引申为观赏,如走马观花。引申为名词,观察、观赏必有所得,故“观”又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如世界观。所观必有对象,故“观”又进一步引申为观赏的景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又引申为供观赏的台榭、宫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特指道教的庙宇,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欢”,繁体写作“歡”,《说文·欠部》:“歡,喜乐也。从欠,雚声。”“欠”指张口呵气,鸱鸮张口笑,不是发现猎物,就是找到女朋友了,肯定是欢天喜地的好事。

黄县话有句俗语,“不怕猫儿头叫,就怕猫儿头笑”,黄县话称“猫头鹰”为“猫儿头”,民间传说猫儿头一笑就有人死。

其实猫儿头想笑是它自己的事,人有其他的想法纯属自作多情。

“颧”,从雚从页,“雚”有高义,“页”表头部。“颧骨”,指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颧部”黄县话叫“腮鼓枣儿”,是脸颊部位的制高点,这与“雚”喜踞高处的习性是有关联的。

“劝”,繁体写作“勸”,《说文》:“勸,勉也。从力,雚声。”段玉裁注:“勉之而悦从亦曰勸。”“劝”的古义是勉励、鼓动,宣传队也好,演讲团也好,做宣讲的时候也要站在高处。有些城市有“劝业场”,用的就是古义,意思是勉励人们去从事实业,而不是劝说,劝说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指讲明事理使人听从。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