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帝系转移朱棣一脉,对明朝来说反是一件大好事

宋安之 2022-10-02 21:37:47

历数历史上没有继承皇位的太子,若说哪位太子最可惜?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明朝的开国太子朱标,这位英年早逝的太子,直接改变了明朝的走向。他死后,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朱允炆,结果是朱允炆没有坐稳皇位,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取而代之,从此帝系从长房朱标一脉,转移到四房朱棣一脉。

但其实认真研究明朝历史来看,英年早逝的朱标,对于明朝来说,并不是一种可惜,并不是一种遗憾,反而是一种幸运。

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朱标继位,只是朱元璋消极锁国主义的继承人,朱棣其实更想当下一位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

要搞清楚朱标和朱棣的区别,其实还是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身上入手,要搞清楚朱元璋为明朝定下的是什么样的制度。

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消极的锁国主义,采取的是朝贡贸易制度。而且他还认为“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对于恢复元朝的全盛天下并不是那么热衷,尤其是初期北征失利以后,反而是满足于现状。

虽然朱元璋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带来的后果是明初的版图其实并不大,起码相对于辽阔的元朝版图并不大,而且还采取的是朝贡贸易,想与明朝贸易,就得成为明朝的属国,通俗来说,就是要向明朝称臣,而且限制极多。

结果是造成明朝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并且使得北元,还有北元覆灭以后的蒙古诸部,并不想成为明之属国,只想以平等地位与明朝进行贸易,当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又需要进行贸易时,就会通过发动战争以求达到目的。

朱棣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皇帝,他登基以后,并不满足其父朱元璋定下的消极锁国主义制度,但是又不能明目张胆打破祖制。

虽然他通过靖难篡位登基已经是违背了祖制,但很明显,他违背了一次,不想再违背一次,不想彻底推翻其父定下的祖制,而且真那样做,彻底否定开国皇帝,那么他的根基必然不稳,很容易被推翻。

于是朱棣换了一个方向,就是效仿元世祖忽必烈,梦想建立一个辽阔的帝国,建立如同元朝那样的世界性帝国。这样做显而易见的好处之一,就是交通贸易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之内自由地进行,可以变相打破朝贡贸易的限制。

正因为如此朱棣多次称赞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是天下安宁武备强盛。其实意思很明显不过,就是想要重走忽必烈的路。

基于这一想法,朱棣在位时期迁都于北京,都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朱棣迁都北京可没有把都城当国门的想法。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三大原因:

一是以明初的版图来说,定都南京都不合适,难以有效辐射全国。而要进一步开疆拓土,甚至建立起像元朝那样的世界性帝国,定都北京是最合适的位置,可以有效地辐射全国。

二是明朝276年,心腹之患一直是北方的蒙古诸部,到了末期,又在东北冒出来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

朱棣面对北方的心腹之患,选择的是“以攻代守”。而且不同于汉武帝和唐太宗,他们肃清北方边患,都是派遣大将,朱棣则是自己亲自御驾亲征,在汉人天子之中,再三越过沙漠而亲自征战的皇帝,仅明成祖朱棣一人而已。

三是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以“天子镇边”取代了“塞王守边”的模式,这样藩王慢慢没有了兵权,只是拥有经济特权,也威胁不到中央朝廷。

同时中央朝廷也不用派大将去守边,可以避免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

同时朱棣还开始大规模开疆拓土,先后五征蒙古、东北地区设奴儿干都司、新疆东部设哈密卫、西藏设乌斯藏和朵甘卫都指挥使司等、西南设贵州布政司,深化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对南海地区也是积极经营,并且收复了安南。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时期的明朝疆域迅速达至巅峰。这样的速度,也是极少见的。像西汉的疆域,到了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时期才达到巅峰。清朝的疆域,到了入关以后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位后期,才达到巅峰。

而所谓的国门北京,在朱棣开疆拓土的时代,根本不算是国门。

虽然朱棣在位22年,并没有完成霸业,没有像元世祖忽必烈那样建立一个辽阔的帝国,但是他在位时期的明朝巅峰疆域也是足够辽阔,虽然有所争议,一说是900多万,一说是1100多万,但即使按900多万来算,也是相当辽阔。

朱棣此举也是给后世的明朝皇帝,留下了足够的战略空间。毕竟王朝的疆域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消极的,满足于现状的锁国主义祖制之下,后世的明朝皇帝其实都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理念,而不是明成祖朱棣的理念,对于开疆拓土并不是那么热衷,甚至连守成都不是那么积极,所以朱棣之后明朝的疆域迅速缩水。

我们再来看看太子朱标,这位开国太子有着仁君之风。

他继位的好处在于,不会像朱棣那样延续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政策,而是会“以仁治天下”,会使洪武时代的残酷政治压迫告一段落。

但是坏处同样明显,朱标肯定不会像四弟朱棣那样,迁都北京,并且大规模开疆拓土,他这样的人,只会是一个完美的继承者,只会守天下,不会像朱棣那样打天下,那样富有开拓精神。

他最多是迁都西安,但是从中国大历史角度来看,历朝历代的北方边患,其实是从西北慢慢移动到东北。到了明朝,边患是正北偏东北,到了末期,更是成为了边患在东北。

朱棣迁都北京,虽然最终没有恢复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全盛之天下,但是意义同样重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符合明朝的实际情况。

而朱标即使迁都西安,虽然比之南京优势明显,但是效果肯定不如北京好,面对北方边患,要么延续朱元璋时代的“塞王守边”,要么削藩,派大将镇守,不过很容易出现拥兵自重情况。

当然朱标肯定会重文轻武,会重用文臣,削弱武将的地位,限制其权力。因此即使他派大将去守边,肯定对其限制不少,这样一来,边疆发生战争,很容易落入下风。

更何况迁都西安对于辐射全国的效果,并没有迁都北京那样明显。

而且朱棣时代延续了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重武轻文,虽然他之后武将地位慢慢被文臣超过,但是这种程度的重文轻武,并不像宋朝那般极端,武将还是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如果可以继位,他的评价肯定比朱棣好,毕竟重用文臣,可以笼络士大夫阶级,光凭这一点,朱棣在文人的笔下,肯定是英明神武,更是会对他的功绩大书特书。

但是朱标肯定打不下朱棣开拓的那般辽阔疆域,这样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大的战略空间,疆域一旦缩水,朱标都是继承的消极锁国主义,后世皇帝更不用说了,明朝很容易很快陷入危险之中。

可能有人说朱标不死,蓝玉肯定也不会死,有蓝玉在,什么都不是问题。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上,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为首的武将班底肯定不会被明太祖朱元璋清洗。

但是朱标是消极锁国主义祖制的继承者,他肯定不愿意开疆拓土,只会安于现状,蓝玉即使是他妻舅,即使是他的心腹大将,也不能替他做主,只能当一个执行者,所以不会大规模开疆拓土。

如果蓝玉不听从他的命令,四处带兵征战,那么即使明朝版图可以扩大,但这样的话,又有什么意思呢,皇帝都成了傀儡。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的战略空间,即使朱标时代边疆安然无事,但是以后呢,疆域一旦缩水,会很快威胁到明朝的心脏腹地,到时候,稍有不慎,就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暴露在铁蹄之下。

大规模开疆拓土,固然是劳民伤财,很容易造成动乱造反,但是打下大的战略空间,有着很大的缓冲余地,还是比之不劳民伤财不开疆拓土的效果还是好,因为不开疆拓土,帝国心脏腹地很容易受到冲击,到时候可就不是劳民伤财了,而是杀戮无数。

二、继承人方面,朱棣比之朱棣更胜一筹。

明朝16帝,其实往简单来说,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明成祖朱棣。

一种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其他皇帝。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朱元璋定下祖制,是消极的锁国主义,而敢于尝试打破,甚至快成功的,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一人而已。

而朱棣之后,他的后世子孙,可能也就是明武宗有点他的影子,但是又死得早还死的有点莫名其妙。还有明穆宗的隆庆开关值得肯定,而其他的皇帝就是继承的是消极的锁国主义。

像朱棣死后,儿子明仁宗时期,还有孙子明宣宗时期,就是极端的保守主义,仁宣时期,边疆上采取过度的收缩政策,不只是无原则的息事休兵,更是屡弃军事重镇,使得北方防线大大内缩,之后的皇帝,也是在保守主义的框架之中活动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都说明朝疆域小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明朝的巅峰疆域是在朱棣在位时期打下的,但是在他儿子和孙子时期开始,就马上开始缩水,等于是到达巅峰以后,马上开始下滑,疆域缩水太快,所以不少人喜欢以明朝衰落疆域,来定义明朝疆域。

当然仁宣二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因为朱棣在位时期大手笔太多,太过劳民伤财,国家几近处于崩溃边缘。

所以这二帝先后继位之后,将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还有其他烧钱的项目,像郑和下西洋,本来与西洋各国还有其他地方都有联系,本可以形成一个世界性市场,也因为被停止而没有形成,是抓紧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为主要。

虽然这样做是矫枉过正,但的确使得朱棣在位末期的危险局势缓和下来,使得明朝进入仁宣之治,而不是崩溃灭亡。

我们再来看看朱标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

朱标因为英年早逝,我们只能从他25年的储君之位上推断他的作为。但是他的儿子朱允炆就不一样了,毕竟是当过4年皇帝。

朱允炆的作为实在不敢恭维,刚刚继位先走了一步臭棋,就是削藩如同杀藩一般,还是先弱后强,这种情况下朱棣不反,其他有兵权的藩王也会反。

同时这位文人皇帝,一上台就对于文臣重用,武将直接靠边站,太过重文轻武,这也是之后为什么朱棣起靖难,很多武将被俘直接为朱棣效力,甚至没有打就投靠过去的关键原因。

毕竟朱棣参与过两次北伐,在北方军队有着很高威望,他可以代表得了武将集团的利益,他登基以后,的确是延续朱元璋时期的重武轻文。

朱允炆还是用人不当,非要用李景隆这样的草包将军,整个就是一运输大队长。而且李景隆屡战屡败,对其还是信任,让他去镇守金川门,结果是朱棣采取斩首行动,不顾一切突袭打到南京,李景隆一开城门,朱允炆彻底失败。

像朱允炆这样的皇帝,拥有绝对优势,都可以让叔叔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简直是太差劲了。

实在是他重文轻武,重用文臣,为后世士大夫阶级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名声好一些,评价高一些,不然按照实际来说,他就是一个无能皇帝。

以朱允炆的作为,恐怕明朝都有二世而亡的风险,首先是削藩,会造成北方边疆不稳。再是重文轻武,到时候北方边患南下,怕是无人可敌,搞不好还会出现靖康之耻。

毕竟像朱棣那样的狠人,手下能征善战的武将不少,但是面对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使臣郭骥的事情,派靖难第一功臣丘福北征,都是打了一个败仗,不得已自己御驾亲征,才击败对方。

如果换成朱允炆,恐怕是一败再败,而且也不敢御驾亲征,那样才是真的糟糕了。

再看看与朱允炆同辈的明仁宗,还有后面的明宣宗,都是守成有余,对外也不错,明仁宗参与过靖难之役,守城有功,明宣宗也是继承了祖父朱棣的善战,军事上也有一定成就,比朱允炆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也就是后来明英宗犯了浑,非要御驾亲征,还没有规划好,稀里糊涂地就被俘虏了,但是好在明朝当时有能人在,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并且是换了皇帝,立了明代宗,渡过了那次危机。

如果换成朱允炆在位,恐怕他连土木堡之变都发生不了,不会主动出击,而是更大几率被动来一个靖康之耻。

更何况如果朱标继位,肯定不会大规模开疆拓土,后世皇帝没有那么大战略空间,又很容易疆域快速缩水,那样面对的难度更大,出一个朱允炆已经够要命的了,即使可以熬过去,但如果再出一位奇葩皇帝,恐怕真的熬不过去了。

最后综合来说,论当皇帝,朱标可以说是治国之仁君,是一个完美的守成之君,但他并没有四弟朱棣那样的魄力,敢于直面祖制的不合理之处,敢于尝试打破,敢于大规模开疆拓土,来为明朝开近三百年的天下打下牢牢基础。

换成朱标的话,我们相信他可以治理好国家,但是在消极锁国主义下,不尝试做出改变,只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会给后世留下更广阔的天地,恐怕是后患无穷,甚至不会有明朝276年的天下。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0 阅读:267
评论列表
  • 2022-10-12 22:04

    主要是后代不争知,什么皇帝都有!

宋安之

简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