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强-5飞机批量生产,这是第一型国产强击机。该机采用当时极为新颖的外形设计,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后机身装两台带加力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机翼为后掠中单翼。为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一改其它国产机型机头进气的惯例,将进气道设计在机身两侧,并加装座舱装甲。
强-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强-5性能还是不错的。该机乘员1人,机长16.73米,翼展9.7米,高度4.51米,前后轮距4.1米,空重637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83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M1.12马赫(124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8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6500米,作战半径480公里;武器配备为弹舱内可带2枚500千克常规航空炸弹,机身和机翼下可挂空地导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和副油箱等,自卫武器为2门23毫米航空机关炮,最大带弹量1500公斤。
强-5强击机在1965年刚刚初步定型时,生产厂家就根据海军部队要求,考虑研制可携带鱼雷的改型方案。1966年,工厂在强-5机翼下安装鱼雷挂架,作为简易鱼雷攻击机供部队试用,第一批预计先交付3架。1968年,有关部门批准了海军关于改型设计鱼雷攻击机的要求,并授予强-5乙的编号,随后,厂家开始设计和试制。强-5乙与强-5基本型相比,外形很相似,机体结构没有重大变化,只是对局部进行了修改。
强-5乙
为了加装雷达,强-5乙机头改为钝圆形,长度比强-5基本型缩短30厘米,但是加大了机头截面,下垂度增加5度,座舱还提高了位置,以改善飞行员的下视视界。强-5乙攻击机取消了机身内部炸弹舱,腾出的空间加大主油箱,增加了5号软油箱。机翼安装了鱼雷挂梁,这样飞机重量略有增加,相应起落架得到了加强。加装的航电系统为甲-13型搜索雷达、45号瞄准具和KJ-4自动驾驶仪。
1970年9月29日,强-5乙原型机首飞成功,经过15架次的飞行试验,证明该型飞机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随即生产了6架供部队试用,以便进行火控系统以及定型试飞。1979年,强-5乙单机试验耗工时65000小时,为强-5的1.38倍,共花费研制资金1526万元,却停止了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该机型下马呢?
首先是机载设备和武器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国军工技术落后,雷达、瞄准具、自动驾驶仪等关键设备不能定型配套。选用的鱼雷还是五十年代引进前苏联的型号,装备时间过长,射程、抗干扰等性能已经严重落后,不适应新时期作战需求。
另一个原因是作战对象发生了改变。强-5乙因为技术原因迟迟不能成功,在这期间,水面舰艇防空火力进步却突飞猛进,已由高炮和机枪发展到精度高、射程远的舰空导弹。强-5乙还挂载鱼雷去攻击舰艇,无异于飞蛾扑火,生存力大打折扣,不能满足作战需求,所以,强-5乙只能停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