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过,全国人民又在等待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事实上,元宵节是古代中国最热闹的“狂欢节”。而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这位被后世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艺术家皇帝,一生与元宵节纠葛颇深——他开创了“预赏元宵”的奢华传统,却在灯影繁华中遭遇刺杀与羞辱;他曾与民同乐、风流倜傥,最终却在金人的囚笼中度过凄凉的元宵夜。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走进宋徽宗的元宵世界,看盛世灯火如何照见帝国的衰亡。

预赏元宵:从腊月点灯到全民狂欢**
宋徽宗对元宵节的痴迷,堪称历代帝王之最。他嫌正月十五的庆典太短暂,竟从腊月初一便下令全城张灯,名曰“预赏元宵”,只为“良辰美景不可虚度”。据《宣和遗事》记载,宣和五年(1123年),汴京的灯市从腊月持续至正月,城中“灯山高五丈,人物机关活动如生”,连宫殿梁栋间都装饰着龙凤喷水的动态灯景,引得百姓“通宵达旦,人潮如织”。
宋徽宗还特创“与民同乐”的仪式:他在宣德门搭设露台,命艺人表演相扑、蹴鞠,甚至亲自设计“天降红包”的戏码——一只仙鹤衔圣旨飞临宫门,官员随即抛洒金银钱币,引得百姓争抢,一夜暴富者不在少数。这般极尽奢靡的庆典,既彰显了北宋的繁华,也埋下了民穷财尽的隐患。

与民同乐:御酒金杯与才女奇缘
宋徽宗最著名的元宵轶事,莫过于“金杯赐才女”。某年灯会,他命人在端门摆出御酒,百姓皆可免费饮用。一名女子饮酒后偷藏金杯,被侍卫擒获。面对皇帝质问,她即兴填词《鹧鸪天》:“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宋徽宗惊叹其文采,非但赦免其罪,反将金杯相赠,还派卫士护送她归家。
此事被文人传为美谈,却也暴露了宋徽宗“重艺轻法”的性格。对比其父宋神宗在元宵节严惩拐卖重臣之子的盗贼,徽宗的“法外开恩”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既塑造了仁君形象,又满足了艺术家的浪漫情怀。

盛世暗流:刺杀、闹剧与佛道之争
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1124年元宵夜,正当徽宗在宣德楼观灯时,一名黑衣僧人突然冲出人群,手指皇帝破口大骂。侍卫严刑拷打,僧人至死未吐露动机。后世推测,这与徽宗崇道抑佛的政策有关:他曾焚毁佛经、强令寺庙改道观,激起了佛教徒的愤恨。
另一场闹剧则载于《水浒传》:梁山好汉李逵大闹东京,险些在元宵夜痛揍徽宗。虽为小说演绎,却隐喻了民间对昏君佞臣的怒火。这些事件如同盛世灯火下的阴影,预示了王朝的崩坍。

末日狂欢:从“坐井观天”到五国城悲歌
1127年靖康之变后,徽宗的元宵节彻底沦为噩梦。被囚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他,只能在“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中追忆汴京盛景。史载,金人故意在元宵节羞辱这位亡国之君:命其身穿丧服祭拜金太祖,甚至当众索走他的妃嫔。
晚年的徽宗写下大量悔恨诗篇,如“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字字血泪。曾经的“预赏元宵”,终成“预演亡国”的讽刺注脚。


宋徽宗的元宵故事,是一部浓缩的北宋兴亡史。他以艺术家的激情打造了史上最奢华的灯节,却以政治家的昏聩葬送了江山。其子宋钦宗在《宣和遗事》中哀叹:“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盛世狂欢的幻象,掩盖不了“花石纲”逼反方腊、民变四起的现实。
元宵节的灯火,映照出宋徽宗的双面人生:一面是风流才子,一面是亡国罪人;一面是极致的美学追求,一面是崩塌的帝国秩序。千年后的我们,在赏灯猜谜之际,或许也应从这位“艺术家皇帝”的悲剧中,读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永恒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