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之父:马鹤凌,至死不忘祖国统一,骨灰盒上留下20字遗言

峻辉聊过去 2025-03-30 15:40:53

2024年4月1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再访大陆,引起了社会轰动。

这次,马英九主要是参加祭祖典礼,外带着“大九学堂”20名台湾年轻人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交流寻根,还参观了大疆、腾讯、比亚迪等高科技公司。

在经济交流中,马英九的贡献颇多,有一定的功绩,但在政治立场上,马英九摇摆不定,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较于其父亲马鹤凌,马英九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始终不能突破自己的困境。

在马鹤凌临别之际,老人家还不忘祖国统一,还嘱咐儿子,要在骨灰盒上留下20字遗言。

马鹤凌的前半生

1920年农历十一月初九,一个寒冷的冬天,湖南湘潭县马家堰寺一户普通的人家迎来了新生儿的啼哭,这名婴儿就是日后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

马家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要是往祖上追随,能在族谱中发现其祖辈是东汉的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援。

所谓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皇室,到了民国年代,马家虽不复祖上荣光,但也是十里八乡的大族。

在马氏宗祠,族长还特地在宗祠大门口,出重金聘请书法大家,写了一副“湖分吴楚派;田中砚书香”的对联,昭示马氏后人要耕读传家。

族中要是出了贵胄高官,一定要行善为乐、造福一方,这样既光耀了门楣,又能流放青史。

马鹤凌的父亲马立安,本也想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但不曾想积贫积弱的大清为了改革,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官吏选拔制度。

客观的环境,让马立安转变了思路,不如趁着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自己从实业着手。

于是马立安拿出积蓄,在家乡开了一家铸铁锅厂。

依靠过硬的产品,马家铁锅成了方圆百里各户人家首选的“做饭容器”,这也为马家赚得了大笔的资金。

休闲之余,马立安雅好诗书,倡导儿孙读书自立。

这一点,成为了马家的家风,在马英九的办公室,就挂着祖父撰写的“黄金非宝书为宝,万里皆空善不空”对联。

可惜的是马立安过度劳累,于1926年因病离世,葬于今湘潭县茶恩寺镇阳溪村。

选址的时候,马氏族人还特地请来了风水大师,称该地为“芙蓉出水”的吉地。

前几年,马英九回乡祭祖,就是来此地,祭拜自己的祖父。

父亲离世的那一年,马鹤凌不过七岁。

他不缺钱财,而是父爱,幸运的是母亲填补了这一空白,告诫幼年的马鹤凌要“男儿当自强”。

后来,母亲带着马鹤凌迁往湘江对岸的衡山三樟树定居。在这里,马鹤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1989年,台湾电影导演凌峰来大陆拍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取景地就是衡山三樟树。住在台湾的马鹤凌听说了,细细观看了电影。

据说马鹤凌断断续续看了37次,在给外甥刘肇礼的信中,特意附上了一首诗:“割别家园四十年,乍观录影七情煎。孤儿卓立谁呵护,节妇余生孰爱恋。庐墓已为衰草蚀,江乡悠然犹共古槐眠。临安未许歌归去,老泪纵横感万千。”

从诗句中,能很强烈感受到马鹤凌的思乡之情。尤其是“庐墓已为衰草蚀”更能体现马鹤凌对于父亲的愧疚。

四十多年的时光,眨眼即逝,自己不曾祭拜一次,自己又怎能于九泉之下面见父亲呢?

中学时期,日军全面侵华,热血的马鹤凌毫无顾忌参加了学生运动,为抗日救国而奔忙。

1941年,马鹤凌考入了重庆南温泉镇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第十一期。

一毕业,马鹤凌就和同窗一道,响应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步入了军营。

作为青年学子,马鹤凌非常优秀,甚至得到了蒋经国的赏识,在“救国团”任职。1945年日军战败,台湾光复。

但不久解放战争爆发,站在国民党一边的马鹤凌被委以重任,赴台工作。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为了把尚在大陆的老母亲接来台湾团聚,他携带妻女在香港等候。也就是这一时期,马英九出生了。

马英九的“英”字出自族谱“英才继起”,而“九”字则是父亲马鹤凌希望儿子能“九思”立身,“九如”健康。

另外,马英九是家中独子,受到的期望不必多说,马鹤凌的目标就是江马英九培养成“国士”。

对此,马英九在回忆父亲,也说:“从小到大每一步成长都有父亲在我身旁,所以从不感到孤单,他的期许我也一直铭记在心。”

“老蓝南”——马鹤凌

赴台工作后,马鹤凌的仕途一直不佳,也许和竞争关系太大有关。

他先是担任国民党阳明山党部书记,后又升任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秘书。

这一时期,马鹤凌主要负责党务工作和培养年轻人。

自己升官无望,马鹤凌便将心血都投注到儿子马英九身上,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

从小,马鹤凌就要求儿子熟读中文典籍,比如说《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左传》、《论语》等等。在父亲的教授下,马英九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有一阵子,台湾、香港盛行武侠小说,马鹤凌闲来无事翻了几本,马英九也跟着父亲的屁股后面,看了几页。

看完了,马英九还扮作说书人,对玩伴滔滔不绝讲了起来。

马鹤凌知道后,非常愤怒,在父亲眼中,武侠小说纯属糟粕,立即收起了小说,但对马英九超强的记忆力还是暗自赞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5岁起,马鹤凌就常常带着儿子去跑步,不然马英九绝不会70多岁,看起来容颜不老。

20世纪80年代,马英九博士毕业后,曾在中山女中演讲,他当众表示:“我爱我的父亲,我愿生生世世做他的儿子。”

在政治上,马鹤凌也给马英九立下了三条规矩:“不沾黑金,不搞贪腐是忠”;“不沾酒色是孝”:“不沾台独是民族大义”。

九十年代,马英九被提拔为“法务部长”,在岛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扫黑和查贿行动。

由于台湾黑道势力很强,一度有传言说要悬赏马英九。

这个时候,全家都劝马英九收手,只有马鹤凌支持儿子,说:“文天祥和郑成功只活了39岁,你已经多活了5年。不要怕,放手去干。”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让马英九有了精神动力,才坚持扫黑,获得了民众认同。父亲的帮助,让马英九感恩在心,马英九常说:“如果我此生能有一点点成就,父亲是功不可没的。”

在两岸问题上,马鹤凌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两岸和平统一。

1995年5月19日,马鹤凌一行16人由台北经香港转飞南京,再到达长沙。一路上,老人家访问了多年未见的亲友,会见了许多老朋友。

这也是马鹤凌时隔40多年,第一次返回大陆,自然心情激动、感慨万千。

在欢迎宴会上,湖南省政府秘书长也出现了晚宴,还代表省政府,将一副名画绘制的“张家界山水图”赠送给了马鹤凌。

回到台湾后,马鹤凌爱不释手,很快就撰写了一副对联,配在画的两边,题为:“剑柚云烟游子梦;板桥松石故园心”。

几年后,马鹤凌得知湘潭地方重视文化,正在挖掘湖湘文化资源,开发隐山和碧泉潭,修缮胡安国墓。他又题写了“隐山”名联一副,赠给了湘潭政府。

退休后,马鹤凌曾担任“台湾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主席。他十分关注祖国统一大业,希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2005年,马鹤凌又率马氏宗亲寻根祭祖代表团回到大陆,参加了马氏文化研讨会,促进了两岸马氏族人的交流。

可以说,在政治立场上,马鹤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蓝男”。

这次回乡没多久,马鹤凌就自感时日无多,才会在死前进行最后一次回乡之旅。

2005年11月11日,马鹤凌在台湾病逝,享年86岁。

去世三年前,马鹤凌就留下遗言,嘱咐亲属“自己的后事务必从简,不发讣告、也不要登报通知,葬在我母亲身旁。”

遗体火化后,马英九遵照父亲的遗愿,在骨灰盒上镌刻着马鹤凌的最后一句遗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可惜的是,老人家走的并不安生,民进党为了针对马英九,竟然污蔑马鹤凌为老不尊,试图迷惑台湾人民,赢得选票。

结语:

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见,在马老先生的心目中,还是赞同统一,不过要循序渐进,恐怕他也不希望闹出大的事端。

在马鹤凌的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

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脱不开关系,目睹了国家在近代的屈辱,谁又不想振兴自己的祖国呢?

希望马英九能牢记马鹤凌的遗训,不要在畏畏缩缩,清晰的表明自己的立场,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实际的贡献。

参考资料

《家祭勿忘告乃翁:马英九与父亲马鹤凌》新华澳报

《马鹤凌先生和他的对联》 三湘钩沉 2016年第5期

0 阅读:33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