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不是美国和台独,而是“中华民国”这个称号
峻辉聊过去
2025-03-30 15:38:47
1945年,注定要在台湾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中国结束了十几年的抗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举国上下无不欢腾。
和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的日历从昭和20年摇身一变,翻到了民国34年。
盘踞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人夹着尾巴灰溜溜回到了日本岛,台湾人民迎来了民国政府的接收大员。
很多台湾人一夜之间从“日本皇民”成了“民国国民”,可谁能想到“中华民国”这个称号反而成了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
过渡的“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中层武官打响了反抗帝制的第一枪。
至此之后,革命的烽火成了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廷皇室不得不发布退位诏书,中国终于走上了共和的道路。
有人说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这诚然不假,可偶然之中又具有必然性。
社会的进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其说辛亥革命是偶然结果,倒不如说是革命党人几十年来奋斗的总爆发。
武昌起义后,早就不满清廷的各省总督纷纷宣告独立。
1911年12月2日,东南重镇南京光复,各省代表乘坐“呜呜”叫的蒸汽火车,从四面八方赶往了南京,并选举海外的头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另一边,革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海外,作为革命的“总瓢把子”,孙中山得知消息后欢喜非常。
在外交接了各项事务,孙中山终于在12月25日乘船从海外回到了上海。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这一天,正式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千年的帝制就此成为了历史。华夏大地上冉冉升起了一轮名为“民主共和”的新国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摆脱君主专制的国度,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家。
然而,在中华民国临时中央筹建的具体过程中,不少革命人士发生了分歧。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歧点就是关于国家的“政体之争”。
何为“政体”,简而言之就是国家选择什么道路?
1912年之后,中国的许多精英都认为既然取代了帝制,就不会搞什么君主立宪,不然就是反打了自己一耳光。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共和制也就成为了精英人士、革命团体、武官军阀三大群体的共识。
可共和制也五花八门,有“总统制”,也有“内阁制”。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关于这个难题,以孙中山为主的群体主张施行前者——“总统制”,以宋教仁为首的精英则主张施行后者——“内阁制”。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最终成功的还是“总统制”,这其中大有文章,一来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需要权力集中,二来或许也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脱不开关系。
无论怎样,一旦定下了“总统制”,历史就朝着这个轨道前进。孙中山死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将这一制度保留了下来,并带到了台湾。
民进党的野心在现行的国际政治中,领土主权非常重要。
具体到台湾身上,问题就比较复杂。
1949年10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落下了帷幕,代替“中华民国”的无疑是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第七舰队插手中国内政,让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得已幸存下来。
尽管大陆人民主观上很不甘心,但这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对于大陆而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不过是一个残余势力,是抛弃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腐败政党。
可是在国际政治中,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拥有着近乎于统治的话语权,出于意识形态,硬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到底是哪一方的政权代表着“中国”?
一般而言,这需要两方面的证据。
首先,在国际关系中,一国的新政府替代原政府代表该国,其标志是新政府对该国的“有效统治”。
其次,一国取代旧政府的新政府要和国外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须得到各国的“承认”,这种“承认”是以撤销对原政府的承认为前提的。
“承认”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肯定,生而为人,需要肯定,换成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是出于实力,还是出于道义,都需要肯定和认同。
在“有效统治”方面,新生的共和国无疑取代了“中华民国”,其管辖面积多达九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多达几亿,论规模远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有效”是一种规定性,并不要求该国境内的完全统一。
至于国家互相“承认”,这一任务直到1971年才完成。
这一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确定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从此,在国际关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至少是在法理上完成了对“中华民国”的继承。也就是说“中华民国”正式告别了现实舞台。
7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发展出了“台独”分子。
李登辉当政时期,他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声称“台湾当局将两岸关系定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领导人的声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台湾的社会意识。
一时之间,海内外舆论哗然,反对声、谴责声不绝于耳。平静的台湾海峡掀起了层层巨浪,缓和的两岸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霾。
在李登辉执政期间,不断更改对两岸的定位。
1988年,他还装腔作势,称“中华民国的政策,只有一个中国。”
谁知道两年以后,李登辉又脱离了“一个中国”原则,到了1993年,这老家伙是演都不愿意演了,直接摊牌,声称:“两国论”。
后续的蔡英文,迫于现实两岸力量的悬殊变化,又搞出了“中华民国台湾”的概念。
毋庸置疑,民进党的蔡英文善于观察时势,但这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台独”发言,体现了民进党当局的自我政治定位和对李登辉“两国论”的延续。
所谓的“中华民国台湾”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毫无新意,是美国图谋“以台制华”的产物。
“中华民国台湾”的论述具有欺骗性、整合性、投机性,意在推动“事实台独。
如今的“赖桑”更是在蔡英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其行径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目的就是“建立台湾国”。
国民党的尴尬可笑的是,无能的国民党明知道这一点,但为了选票,还是不愿意彻底倒向大陆,反而徘徊于中间地带,想向大陆谋求政治利益,真是既可恨,又可悲。
可恨之点在于国民党已经不配成为现代性的政党了,毫无政治底线和操守,全党都是权力的奴隶。
可悲之处则是国民党也曾经辉煌过,耀眼过,但自蒋介石之后(除了蒋经国的短暂经济中兴之外),竟无一人敢承担大任,找回其立党最初的雄心壮志。
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一直存在着所谓的“国家认同”分歧,存在着“统、独”之争。
诚然,考虑到现实力量,国民党当然没有实力“反攻大陆,解救亿万同胞”,但作为立身之本,国民党并不愿意放弃“中华民国”这杆摇摇欲坠的旗帜。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民国宪法”层面。
而民进党则否定“中华民国法统”,它也认为“中华民国在1949年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驱逐,酒已经名存实亡”。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关于这一点,其实民进党和大陆是有其相似之处的。
可问题是民进党更坏,并在1991年召开的所谓的“人民制宪会议”上,鼓吹要搞“民有、民治、民享的台湾共和国”。
而这一点,国民党和大陆又站在了同一立场,故而三方势力各有共识,但也根本分歧。更具体一点,还是说“分歧要大于共识,且是远远大于”。
在台湾问题上,各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大陆方面自不必多说,完成统一大业,给出的最让步的方案就是“一国两制”,但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一国”一定代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再模糊概念。
民进党的目标前面提到过多次,这里也就不必赘言。最尴尬的是国民党,它的最终目标是想“统一我们”,但迫于现实,如果要再提这样的话语,只能是被外界嘲讽其“夜郎自大”。
无奈之下,国民党只能稳定两岸关系,玩“拖”字诀,充分利用国际及亚太局势中对己有利的因素和自身优势,积累政经实力,以维持自己对台湾的统治。
可在台湾现存的政治环境下,这种政策纯粹是痴心妄想。
首先台湾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国民党根本没有胆量走“蒋介石道路”,它只能越来越趋同于民进党,即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将台湾搞成一个与大陆互不统属的“独立政治实体”。
结语:基于这些的现实,对大陆而言,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不是美国和台独,而是“中华民国”这个旗号。
这“一个中国”到底指代哪方?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核心议题,要想真正推进统一大业,在宣传上必须彻底否定“中华民国”,必须逼迫国民党认清形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抱有一丝幻想,寄希望于国民党。不然统一无从谈起,也无法谈起。
参考资料
《国民党与民进党现行大陆政策比较》 台湾研究 1993年第2期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 法学短论 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