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至中盘②」不管多魔幻,形势比人强

人汽 2022-07-07 23:11:32

丨编者:

2022半程已过,被疫情彻底打乱的工作与生活,让每个人对这个半年都刻骨铭心。一方面,蹉跎六个月倏忽而过;另一方面,2022才刚刚开始,它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热忱与期望。

疫情催化下,国内汽车业基本面变化更大。传统与新势力,油车与电车,自主与跨国……每一组力量与以往相比都迥然不同。汽车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汽车,这里育着更多的新机与失望。

人汽传媒将以系列报道,多维度对年中车市进行盘点,希望管中窥豹,予以启迪和洞见。

作者:谢人杰

距离疫情第一次大规模空袭已经过去两年多,谁也没想到“2022上集”还能这么魔幻。北上广深,都是必保的经济战略节点,一个接一个封城、封控、大规模流调,直到躺板板熬时间,4月和5月上半月,工业产值和社会消费数据都惨不忍睹。

当然,汽车产业比我们想象的坚韧。闭环生产、睡工厂地板、点对点配送零件,恨不得坚守产线的都配个睡袋,人均马斯克了属于是。

新能源车一骑绝尘

以至于汽车数据还能看。目前6月份的官方数据还未出来,而根据中汽协的统计,前5个月销售902.8万辆,其中5月份销量为171.3万辆。传统轿车、SUV、MPV,5月份都是环比上升两位数,同比下降也是两位数。疫情的伤害可见一斑。

例外的是新能源,5月销量同比上升27.3%、环比上升91.2%,看上去完全对大势免疫。中汽协大口径销售数据为191.5万辆,而乘联会则称上险数据为159万辆,去掉出口的16.8万辆,还相差15.7万辆。光是“在途”量,根本扛不住这么庞大的数字,只能理解为传统的压库手段了。

新能源也要压库?说好的供不应求,提车要等4~6个月呢?我们可以做点不负责任的推理,有没有这种可能,市场声浪较大的几家,的确是“人等车”;而合资新能源,还是压库吸血拼业绩,PUA经销商,一切照旧。

6月份的数据,其实大致也有了。新能源销量每周都能上万的,还是老哥仨: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就拿第四周(6月20日~6月26日)来说,比亚迪单周交付3.4万辆,特斯拉为1.8万辆(包含出口)。6月份,这三家可能交付12.3万辆、7万辆和4.3万辆。而且,一汽、上汽和东风自主新能源,都在上量。

从大盘子角度看,PHEV一直是EV量能的1/3到一半左右。比亚迪气势如虹,就因为两手抓,两手硬。1-5月,比亚迪PHEV就卖到21万辆,在PHEV市场里面市占率60%,吊打合资同类产品的势头如此明显,让人意外。现实进展得如此之快,认知刷新率都快追不上了。

可以预料,如果2023年补贴完全取消,PHEV的占有率还将上升,虽然达不到欧洲那种与EV分庭抗礼的程度,但爬到EV的60%~70%还是大有可能的。10年内,各路PHEV产品力还是能看好的。

PHEV挤占的是谁的地盘?大家心知肚明。如果EV是另辟赛道(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那么PHEV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无异于直接抢断财路了。

中国品牌“炮火急袭”

中国品牌一波“炮火急袭”,让形势逆转速度超出预计。按照月度数据计算的话,新能源渗透率,从1月份的13.8%到上半年高点(3月底)的34%,只花了俩月,完全把对手打懵了。后来一路下滑,最低到20%(4月底),看来上海疫情对新能源供应链的伤害,大于传统车型。这里面也不可忽略特斯拉对大数据的拉动,5月份数据趋于回升到26.7%。不出意外的话,6月的数据将会再度攀升到30%一线。

在5月份32.5万辆新能源销量当中,中国品牌29.15万辆,占了90%,美系和欧系都在4%~5%左右。其中,中国品牌在SUV和A00、A级小车的领域,占尽了优势,B、C级车型相对沉寂。新势力普遍转向中大型SUV,而下级市场(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则热捧小车,两者共同托起了新能源市场。而新能源车型销量前20名榜单上,除了两个大众、特斯拉,一水儿的中国品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合资和自主的燃油车,没有拿出反击的魄力和决心,被打得节节败退。原材料涨价和芯片短缺,并未从根本上阻挡新能源攻城略地的步伐。

奇妙的是,态势和局面是两回事。虽然燃油车仍占据销量的优势,但从增长率和市场声浪上来说,都输得干干净净。任何一个机构,都会预测,市场的未来属于新能源。而且,是在可预见的、短期未来。

渗透率走高到50%,增长曲线将会变得平缓。但等到那时,燃油车大势已去,已经没有抵抗的必要了,新增购买力和换购意愿,大部分都被新能源吸引走了。

豪华车探新出路

有个明显的迹象,欧盟几个国家正在张罗着反对2035停售燃油车,给燃油车续命。他们视此前投入几千亿欧元扶持的新能源于无物,环保政治正确的脸都被打肿了,连环保少女都“被通俄”了。这充分说明,以前燃油车产业的既得利益者,已经不看好自己的转型前景,相当于承认在新能源竞争中落败。

国内这边,燃油车利润的扛把子、豪华车市占率超过75%的BBA,5月份也拉了。虽然奔驰、宝马降幅都在30%以内,奥迪降幅34.6%,看上去“还好”。但它们习惯的是高歌猛进,逆着大盘上攻。掉头向下,无论降幅多少,对士气的打击,很快就转化为对前途的怀疑。

其实也不用怀疑,奥迪在全球第一个纯电工厂,6月28日在长春奠基了,打算2024年投产。ID.系列卖的如何,也不影响奥迪上电动项目。这说明大众管理层还是很清醒的,比很多鸵鸟品牌强太多了,起码前者承认现实。

未来几年,豪华品牌里面的小车,如果不战略放弃,就得磷酸铁锂化;而中大型SUV,必须走PHEV路线,否则就要面临地盘严重缩水的窘境。这不是闹着玩,就看脑子转得快,还是屁股坐的沉。

超豪品牌暂且无虞,拥趸固定且受众较小,看上去几乎不受影响。苦的是二三线豪华品牌,讴歌在中国业务早就僵尸化了,前几天英菲尼迪“郑重辟谣”撤出中国。浪起微澜之间,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向。一线豪华日子如果开始过得苦,并非给二线腾出空间,只会层层挤压,胖的饿瘦,瘦的饿死。

至于大盘走向,今年会不会正增长,其实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认清形势,是积极新能源化,还是拉上窗帘、身体前后摇晃,假装车照走、舞照跳,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

0 阅读:2

人汽

简介:汽车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