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丨旧时代蠡县巨富杜氏家族

义和江涛 2024-10-16 18:40:40

作者:王登甲 王志荣整理

南庄村杜家,是蠡县过去颇有名声的巨富,与大曲堤齐家合称为“南杜北齐”,其财产居蠡县声名显赫的四大家族(刘铭庄王家,缪家营晋家,大曲堤齐家,南庄杜家)之首。

大曲堤齐家

据传杜家是明朝的财主,由河南彰德府一个当兵的在这里落户安家,四百年前就已成为富户了。详情虽无所查考,但可说明杜氏家族发家历史的久远。在世的老人讲,约在二百年前,杜家老财主留下两个支系:老大叫杜希贤,因住在村子东头,称号“东大班儿”(曾有杜希贤“善人碑”可证,现在的老年人都亲眼见过此碑)。他有六个儿子,除了四子过继给郑庄齐家财主之外,其余五家都在继承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或经营土地,或兼营商业,或进入军、政界,成为人财两旺的大户。各户也以“班儿”相称。

杜希贤这个支系的六个分支是:长子杜老成,孙子杜万源称“东大班儿”的大班儿;次子杜老温,孙子杜逢源称“东大班儿”的二班儿;三子杜老青,孙子杜益源称“东大班儿”的三班儿;四子杜老信过继给郑庄改为齐姓,因此没有四班儿;五子杜老卓,长孙杜风洲,次孙杜耀宗,三孙杜文源,四孙杜浩源称“东大班儿”的五班儿;六子杜老仲,孙子杜海源、杜成源称“东大班儿”的六班儿。

这五大班儿各拥有土地一百多亩,或雇工经营,或出租给佃户,并且兼放债发展到经商,到了第三代“源”字辈时已有几人进入官场。这样,土地、金钱、权势构成了显赫的杜氏庞大家族。例如:五班儿杜老卓,有四个儿子,经营土地一百多亩,平时雇用两个长工(一个做饭工,一个杂工),农忙时加雇短工。家养五匹骡马。他在张家口隆化县开设“四成合”杂货店,上至绸缎,下至葱、蒜,经营种类很广,收益颇丰。杜老卓的长子杜风洲,曾在北京陆军部任职,后来在南京飞机站任过站长,解放后一直住在北京。次子杜耀宗在杨村军官学校毕业,曾任湖南旧军炮兵连长,后来在保定军官学校任教官。杜耀宗三十四岁时因病去世。三子杜文源、四子杜浩源,吃喝玩乐,挥霍无度,短命早亡。六班儿杜老仲除出租士地兼营放债外,在北京还开有“宏兴砂石厂”,在蠡县城内有“庆丰花厂”。其子杜海源在日军侵华时期,投靠日本,曾任日伪宪兵大队长。

杜希贤的胞弟,住在村子西头,号称“西大班儿”。这个分支世代单传、财产集中,传到第三代杜巨源(又名杜盼儿)时已拥有土地四、五百亩,三挂骡马大车,两辆小轿车,深宅、高房,院内曲经通幽,迁回错落,成为杜氏家族中最大的富户。杜巨源家平时雇用七、八个长工,还有八个佃户。农闲时长工们跟着东家吃,农忙时八个佃户一块儿起伙做饭,连长工们也跟着佃户吃。秋后结算三、七分成,佃户分三成,地主分七成。他除经营土地之外,在南庄本村有“福成义”银号,专营放债业务;有“云记”花店,购销花;有“福成信,布店,经营布匹、缎、皮毛衣料。在县城内有“福成瑞”、“福成义”两个花店,收花、轧花,外运。在李岗镇有“祥成”布店,在肃宁有“福成升”布店,在天津有“福成”客栈,在热河有“福升裕”栈,经营布匹杂货。

杜巨源家资万贯,家中人没有作官的,是地道的土财主。他唯恐遭到意外,平时有两个护院的轮班儿昼夜守护,有时增加到十多个,人人都有洋枪,可以拉起一班人马。对本村贫苦农民,杜家有时也施些小恩小惠,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曾给他当过长工现在乡敬老院的xx说,他亲眼见过冯万成死了老人,葬埋不起,由管事人领着他给杜巨源磕了个头,杜巨源给了口棺材,又给了三斗米办了丧事。晚年巨源得了肥胖症,大腹便便,肥头大耳,暑天不停地搓痱子粉。

据传,南庄这个村,建村不过五百多年,街上有棵老槐树与村子同龄。这棵老槐树五十年代还长得很茂盛。杜氏家族兴起之后,土地占全村的三分之二,房舍建筑也占全村一半以上。他们由经营士地、收租、放债开始,发展到经商(经营客、货栈)以至进入军、政界官场,反映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经济由封建、半封建经济结构向资本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发展过渡的轨迹。三十年代初期,是杜氏家族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转折,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烧杀抢掠、战争摧毁,一面是人民革命的迅猛发展。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盛极一时的杜氏富豪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0 阅读:5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