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洪式太极拳的推手

三不一无课程 2025-01-25 16:40:36

推手是中国武术独特的训练方法,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运动形式,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竞技比赛形式,这就不再是武术的训练了,而直接变成对抗应用了。

推手有一些别称,如打手、摛手、揉手、擖手、试手、试力等,现在最通用的说法就是推手了。

有推手训练的拳种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通背拳、咏春拳、心意拳等。

其它拳种都是通过对打训练着法。

推手的初衷是检验拳架练得对不对,并且做一些着法应用训练,实验劲路。现在独立为一种竞技运动,并不是武术的发展,而是对武术的曲解,它根本不需要练拳,只需要练力量、速度以及多交手就能成为高手。容易让练拳的人以为它是终极目的,不再追求更高级的跌法和打法了。

推手的实战训练最主要的是近身缠斗,主要是摔法——沾衣十八跌。在打法上,主要是遇力破力或借力,防即是攻的打法,如猿猴献果最为典型。

洪式太极拳的推手是最原始的推手,也是最难的推手。它只有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定步推手也与众不同,它用的是套、衬方式。双方站立是异侧腿交叉,其它太极拳的推手都是同侧腿交叉,并且有单采花、双采花、乱采花等方式。

洪式太极拳继承的是陈式太极拳,推手方法没有变,就是同侧腿站立对峙后从左右两侧进步形成的局势。而陈式太极拳已经借鉴其它太极拳的推手了,同侧腿站立,还是停留在对峙阶段的争斗。

所谓套,就是我的右腿插在对方左腿后面(若是左腿则相反);所谓衬,就是我的右腿插在对方左腿的前面。记忆时只需要想一想衬衫和套裤就行了,衬衫是穿在里面的,套裤是套在外面的。所以,套与衬并不是腿法,腿法是单独应用的,一个人应用的方法,而套衬是二人形成的形势,是一种步法——往对方的身后转还是身前转。

套法与衬法在着法运用上是不同的,这要结合摔跤理解,在人身后用的摔法当然与在人身前的不同。身后的因为腿别住的是对方腿的后侧,所以往自己身后用力有优势。相反,衬法别的是对方的腿前,往自己的身前用力有优势。推手的运用,套时往后挤按有优势;衬时往前采捋有优势。因此,套和衬都要练一练。左右也都要练一练,不能只熟练一种。

洪均生公讲发科祖教拳,必须把拳练熟以后才能练推手,不像其它门派,学拳时就开始学推手,似乎推手是一种独立的技术。我认为发科祖才是真正懂拳的,教的也是真正的武术。拳没有练熟就开始推手,浑身松不开,动作就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此时练推手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坏处。拳有了一定功夫,推手的动作才不会差得太多,而且对着法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有心得体会。这就是我们洪式认为推手是检验和训练拳的一种方式的落实。发科祖认为过早的推手,全用顶劲,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顶就是正确的,而忽略了真正的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太极拳的推手,功夫、技术、胆量、反应缺一不可。

首先,必须练得能站住了,平衡能力强了,松得差不多了,对八法和拳里的一些典型式子的运用有一定认识了,周身配合稍微协调了,这时练推手才有意义。这跟任何学习道理都相同——还没有学会,就不可能正确运用。如学了一个新词,不知道它的正确意思,乱用就会出笑话。

技术包括笼统的和具体的。笼统的技术就是所谓的知虚实,能感觉到对方哪里有空隙,并能乘虚而入。顺着空隙进,这是基本能力。

具体的技术就要懂八法的生克,知道什么破什么,比如采破挤,挤破采;捋破按,按破捋;掤破八法……甚至拳里的式子都知道哪个破哪个。都说“千招易得,一劲难求”,那是错误的。真正得一个绝招,里面会懂很多劲的。独立存在的劲就是本力,真正的内劲都是与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越好,劲就越好,没有技术,内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妄图不学技术就练出一种全能的劲,那是缘木求鱼,必定是镜中月,水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师爷洪公说力是首要的,巧是重要的。这里的首要是指本力,“腿无力,巧难使”。但真正的巧力,必定是因为技术。技术巧,力才巧,本力是能量,技术是方法、手段,二者缺一不可,相结合了,就可以说是内力了。

胆量是所有技击都作为首要的条件的。拳谚说“一胆二力三功夫”,此言不虚。即使是其它技击,如果心虚怯战,有技术、有力量也发挥不出来,浑身僵硬,动作变形,容易疲劳。

太极拳推手是细致的功夫,没有镇定功夫更不行。内家拳特别强调练心意,关键就在于此。一是专注和放松时力大,比如婴儿,按照他们的年龄,不该产生那么大的握力,但他们握住我们手的时候感觉劲特别大。二是放松时心有余暇,就会应对裕余,不致惊慌失措。

镇定功夫有暂时的,也有长久的。暂时的需要心法,比如推手时心态要好,心存友善,抱着学习的想法,就不会在乎输赢。存着敬拳、敬对方的心态就不会患得患失而紧张。

长久的必须练拳,练得技术高超,所谓“艺高人胆大”。并在练拳的时候刻意练习沉着,敛气凝神。久而久之,不动心动气,就会产生定力。再就是练勇气。勇气,孟子分为三种,一种是蛮勇,一种是智勇,一种是义勇。他强调的是义勇,义勇当然包括勇敢和勇于不敢。“自反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前者为勇敢,后者为勇于不敢。一般人翻译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懂儒学。

初学者打打轮,也就是练习摸虚实,并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友好训练,找彼此情趣相投的,不发力,只感觉虚实,要慢,要轻。就跟乒乓球比赛前的互相推挡热身一样,不能发力,只可以让对方感觉到此处空虚即可。

在练着法应用到推手的时候,一般来说,也要像打轮一样。但有时候若不用点力,双方都不知道效果如何,特别是被制的一方,有可能以为不过如此,我在与人交流时就曾遇到过,他浑身是空,绵软无力,我以为点明他了,但他却不知道,还要我去跟一个就会三板斧的学,因为那位每次都几乎尽全力,让对方感受到“厉害”。

再需要额外讲的是不要瞧不起摔跤、拳击。我们推手多数练的是跤劲,就是近距离缠斗时取胜的劲。打法是更短促的劲,比推手的短劲更短。摔跤手如果参加竞技比赛,我想好的跤手能赢所有最好的太极拳选手。但太极拳确实精细,劲路的练习和运用极其巧妙,与摔跤相比,不能取胜,一是力量不行,很多太极拳盲反对练力量,而我的师爷却非常开通,他认为所有武术的基本功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功夫,他甚至推荐他的徒子徒孙去学外家拳。二是绝大多数人技术也差,根本没有对抗一般技击的技术。我学过摔跤,也简单学过拳击,传统武术从小就学,我认为太极拳不但能实战,而且非常霸道,非常精巧,只是功多难练,明师太少,能把推手研究好的就算好的太极拳大师了,无论是竞技还是传统。真懂跌打的已经凤毛麟角了。



0 阅读:0
三不一无课程

三不一无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