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先生和洪均生先生讲拳都是用易理和儒学,其中,儒学有中庸理论。中庸不是平庸,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平衡,准确,不走极端等意思。
太极拳也要求无过不及,要求刚刚好,其实就是中庸。无过不及的意思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没有做过了,也没有没达到,正好,恰到好处。也有人说不贪不欠。我们说丢与顶都是因为动作做得不对,要么做过了,要么不到位,因而出现丢劲顶劲现象。

太极拳的丢与顶分为练与用两个方面,二者不完全相同,因为练的时候要面面俱到,用的时候只用一面。
在练的时候,但凡丢必然顶;但凡顶,必然丢。但凡一面做过了,另一面就不及。一面不及,另一面必做过了。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洪式拳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手不过中线。以右手为例,如果过了中线,左侧就顶了,右侧就丢了。假如没到中线,右侧就顶了,左侧就丢了。
当然,练成了就无所谓了,过与不过都不要紧。身子会使劲,可以弥补手臂的错误,甚至把手给对方,身子仍然能反败为胜。这就是练与用的不同。说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的,不能全信他。
因此,练习的时候尽量要把动作做到位,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做过了,特别是初学者。练拳多年的拳友,在未懂劲前也要规规矩矩。

用的时候就不同了,对方在左面,右手不到位,够不着人家,丢;做多了,顶。右面无所谓,错误只有一个。
丢劲与顶劲是怎么回事?
丢劲就是劲不到,或者劲没有集中到作用点上,从别的地方跑掉了,或者被别的地方内耗了。
顶劲就是纠缠不下,互相顶牛,僵住了,不能变通,也就是王宗岳说的“不能运化”。丢劲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顶劲必定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对方不顶,自己想顶也顶不上。
丢劲不一定是动作没有到位,做错了也可能丢。比如喝风撒气其实就是丢劲,不能合住劲也是丢劲,没有对立统一也是丢劲,手是手脚是脚,散乱也是丢劲,做不圆,有空隙也是丢劲。
顶劲更多是在运用中,不知道转,只知道用蛮力。
囫囵,阴阳不分有时候是丢劲,有时候是顶劲,多数是丢劲。
所以,顶劲多是在运用上,在策略上,也有技术不高明的原因。丢劲多数是技术不好,劲不整。
练拳的时候,只要注意别丢就行了,能不丢,动作上就能不顶。意念是另一回事。
推手练习的时候,宁丢勿顶。顶习惯了,会误以为技术是对的,实际上是以力取胜的。丢而失败要找原因,知耻而后勇,则近仁矣。
真正的比赛分胜负,宁顶勿丢,先抗住了,然后找机会获胜。从相持到反攻,是取胜之道。很多人指责推手比赛就是顶牛,如果有一个不顶,马上就出圈,马上就失败。有人说,为什么不用巧妙的技术化解?巧破力很难,并不容易,这就是很多练太极拳的打不过练其它武术的原因之一。所以练与用是不同的。

丢的好处是对方借不了力,败也败得轻;顶的坏处是遇上高手能被借力,败会败得惨。
总之,练拳的时候只要避免丢就行了,就能把拳练好。太极拳就是一对全对,一错全错,所有的规矩都是有关联的,没有一个是独立的。用的时候,想做到不丢不顶,那得看对方的水平,如果高于我,又丢又顶;如果低于我,才能说如何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