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这个太极拳独有的概念,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首次提出的,它对太极拳的影响极大,很多人练拳或者推手的时候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担心双重,违背了太极拳原理。

双足同实为双重,几乎成为共识。这个观点始作俑者不知是谁,但其危害却极大。我的师爷洪均生先生首先对它提出了质疑,因为除了虚步、独立步、并步、偷步、盖步、歇步,按照这个理论,其它的步都是“双重”的,这显然是荒谬的。

如果双足同实为双重,王宗岳早就讲明了,不必费那么多笔墨阐述它了,要避免它也太简单了,一足虚一足实就能我顺人背,不为人制也太简单了。
首先强调一点,拳论并不是拳理,它是对拳理的个人的阐述,是个人对拳理的认识、观点、看法,并不一定对,因为主观的认识不一定客观公正。而很多人错误地把王宗岳的拳论奉为真理,显然是弄不清楚拳论与拳理的关系,买椟还珠,殊为可惜。
既然是王宗岳提出的概念,要解读还得根据原文。
他提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意思就是:偏沉就能随,双重就呆滞。经常看到一些人练拳多年,下了很多苦功,却不会运化,一推手或者一实战往往被人所控制,原因就是对“双重”的错误没有领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双重是与偏沉相对的概念,它是造成习练太极拳者不能随化,被人所控制的原因。那么知道什么是偏沉,就知道什么是双重了。
按照王论的说法,练太极拳的应该像称准一样站立,应该像车轮一样灵活。对于称准的解释,有很多种,有说是枰准的,有说是称的准星的,有说是称的提线的,有说是天平的刀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天平的指针,或者用天平称量东西的状态。天平两端各有盘子,横梁下面中间有刀,上面有指针,一面有数据。符合他讲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就相当于偏沉了,不顶,随化。随化的意思就是顺着对方的劲退,先不论这种观点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这样,我们对双重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是造成人呆滞的原因,呆滞就容易被人控制。这是太极拳的一个弊病,正确的是偏沉——对方左边用力,我左边就随着对方的力退,右边用力右边随着对方的力退。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但左边退的时候,右边要进去打对方;相反,右边退的时候,左边也要进去打对方,这一点他没有讲透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改变对方的来力方向,顺来直拨,横来掤压,或者旋转一下再返回去,就是那种接触点上分阴阳的“挨着何处何处击”。
王论还提出一个解决这种弊病的方法,那就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知阴阳就难了,因为除了易经作者和孔子,我至今没有发现一个是真正懂阴阳原理的。它要求辩证,要求全面、联系、客观、运动地看问题,世人却往往跟不上名实之间的变化,片面、主观、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因此,这一点很难做到。
懂劲还是比较可行的,那就是多练,做到“着熟”,从着熟而渐悟。但着熟的前提却又得正确,不正确的话,是重复错误,再熟也是错误定型,无法达到懂劲的目的,阶及神明就更不必谈了。不懂阴阳不要紧,紧紧抓住对立统一就行了,处处时时对立统一,那就是阴阳的正确关系。
提醒大家一下,阴阳不只是虚实,它还包括动静、开合、刚柔、进退、内外、方圆……很多方面。
总而言之,把拳练对了就能避免双重了。
双重这一拳论的提出,弊端很多,有的人就根据字面意思提出了双足同实为双重,提出了单轻不是双重,双轻不是双重,一虚一实不是双重等诸多错误的说法。练拳时畏首畏尾,不知所措。
因此,我认为太极拳过多的理论影响它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像这种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和理论,后人只能推测它的意思。有的人就望文生义。而望文生出的义往往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因为简单易懂,接近一般人的认知水平。
太极拳脱离实际,就容易被错误理论误导。反过来,错误的理论也会误导太极拳的实践。打拳时怕双重,推手时指责别人双重……
我认为,只要周身协调,能灵活运动就能避免所谓的双重,不只是双腿别死煞,其它部位也不能死煞,特别是意要活,不能被别人的力一牵制,就像被黄鼠狼咬住的鸡,不知道怎么反应了。
我建议:以后不要再提双重这个概念了,它对太极拳没有半点好处。只要按规矩多练拳就行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不是限制人的。如果一个理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局限,那么还是去除它更好。

我个人认为,洪式拳的双重认识也是错误的。“前手前足同实为双重”也是太简单了。前手与前足的配合太多了。有人说前手用起来就不算实了,那么后手与前足的配合时,前手就是实了,不一样是双重?但这个观点否定了双足同实为双重是进步的,这样就不必再问马步是不是双重这样的问题了。岂止是马步,弓步、仆步、盘步当重心在中间时,都是双腿为实的,也都不是双重。只要前后左右能灵活运动,那就不是双重。即使一虚一实,动不了,那也是双重。像死物一样,像板凳一样,人家一掀就倒,那就是双重。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首尾皆应。或者更高明一点,击首首应,击尾尾应,击中中应,哪有什么双重?

一个概念,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练拳、用拳,还是不要也罢。像其它运动一样,多点实践,少点理论更好一些。建议不懂拳的不要讲拳,更要少造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