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8.36~8.40)

梁老的笔记 2024-02-22 03:20:55
8.3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本来由于误下之后而有心下痞的情况,用泻心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但是病没有好,所以只看“心下痞”一个症状就用泻心汤是不行,病人还有口渴、烦躁、小便不利的情况,为标准的五苓散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此处的“痞”并不是主要症状,主证是“口渴烦躁,小便不利”,是水饮在心下导致的痞证,所以用了泻心汤没有好,要用五苓散恢复身体水代谢机能,痞证才会好。

这里的痞是怎么造成的?等人体水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时候,陈水不能排出体外,人体就无法吸收新的水,所以就会渴,长时间口渴就会烦躁。人体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在小肠,当小肠吸收机能变差的时候,小肠就会积水,积水一直满到胃就会出现痞证,用了五苓散后,把旧的陈水排走,新的水能重新被吸收了,心下的地方自然就不堵了。五苓散就是处理水代谢障碍的最主要方剂。

通过此条文再次明确了中医最主要的思维还是在辩证,方证对应才能得心应手。

《康平本·伤寒论》把8.33条、8.34条、8.35条、8.36条合并成一条,原文为:“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其余内容则为注文,如此一来,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五苓散三者之间的区别,对于学习《伤寒杂病论》更有帮助:热结在心下,按下去软软的没用硬块,用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在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情况下出现机能低下的恶寒、汗出者则用附子泻心汤;出现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则为水饮导致的心下痞,属于五苓散的处理范畴。

8.37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此条是伤寒汗出,表证好了,所以形成的痞并不是误治造成的痞证,因为发汗法会调动脾胃的血液和元气来抗邪,导致脾胃空虚,当汗解后,血液和元气不能回到肠胃而形成此条的痞证。临床上,常见于素有肠胃不好的患者,平时患者自己不一定知道,大病之后,胃不好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具体表现为“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脇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所以做医生的自己心中要清楚,有些症状不是吃药后造成的,是疾病本身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个不要被患者吓到。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除了有心下痞硬以外,还可以是胃痛、胃胀、恶心、呕逆、饱胀感明显等胃脘部不舒服的症状。这些都是因为胃蠕动无力、缓慢所导致的情况。“干噫食臭”是容易打嗝且含有之前食物的味道,当胃蠕动无力时,就容易有食物残留在胃里面,所以打嗝会有之前吃下去的食物的味道。“脇下有水气”,脇下就是心下两脇的地方,实际上是横结肠位置,这个地方有水气,引起小肠痉挛所以会“腹中雷鸣”,肠道之间有大量的水气,都会引起下利。

综合分析,上述的这些症状实际上都是身体觉得体内有太多不能消化的食物,需要通过不停蠕动来排走宿食而产生的症状。这些症状当中,“干噫食臭”是最主要的,也是区分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症状,如果没有干噫食臭,半夏泻心汤也能用,有这个症状就必须使用生姜泻心汤。

【生薑瀉心湯方】生薑四兩 甘草(炙)三兩 人蔘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增加大量生姜同时减少干姜用量而组成,二者主要的鉴别点是容易打嗝且含有之前吃下去的食物的味道,如果有那就必须用生姜泻心汤,其余症状二者都大同小异。

生姜刺激消化系统充血加强蠕动和消化功能,同时配合半夏下气、降逆和祛肠道中的水气;配合人蔘加强胃的蠕动。在这几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的瞑眩反应最大,表现为头晕欲倒、强烈呕吐,目的是把水气直接吐出来。

生姜泻心汤的应用机会很多,几乎涵盖所有的一般性胃肠炎,主要症状是胃酸过多或者烧心,打嗝且有异味,一般性的嗳气或者严重嗳气,下利为非必要的症状,很多胃肠炎不一定有下利的情况,但大便溏是大多数都会有的,便溏严重还能重用白朮。

8.3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鞭而满”之前的内容实际上是在补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为什么会出现“心下痞硬”作解说:无论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依法应该用汗法以解之,医生却用了下法,导致热邪内陷而出现严重下利,一天下利数十次。因为拉的太厉害了,导致肠胃还来不及把食物充分的吸收消化,所以出现“谷不化”,还能见到完整的食物。

“腹中雷鸣”是误下后,引起肠道功能异常导致的高亢而频急的肠鸣音,也是因为有不正常的水气。若无此症状,则为理中汤四逆汤的范畴。

医生看见心下不仅有痞证还很硬邦邦,以为是阳明热结导致的,认为里面有宿便,所以继续用下法,反而导致痞证更加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不是阳明热结于里,是误用下法,一下再下,导致胃中虚诱发的痞证,“客气上逆”是外邪乘胃虚而入里,邪气随阳气上浮而出现干呕、心烦,消化不了的食物和代谢不掉的水饮(浊阴之气)下降而出现谷不化、雷鸣。

胃肠疾病的三大泻心汤都分析过了,下面做个简单的总结:心下痞兼有干嗳食臭(主要鉴别点)、腹中雷鸣、下利(可有可无)用生姜泻心汤,兼有下利、心烦(鉴别点之一)、腹中雷鸣用甘草泻心汤,仅仅兼有干呕、腹中雷鸣(可有可无)用半夏泻心汤。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炙)四兩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人蔘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重用甘草,所以此方表现出很强力的解毒作用和安定作用;黄芩、黄连、甘草配合泻心汤结构具有很好的去湿毒的功效,常用于体内脏东西太多导致经常烂皮肤的体质。

心下痞只是甘草泻心汤中比较少用的情况,其更广泛的作用范围在《狐惑病篇》,临床上比较接近现代医学常见的口腔溃疡、牙齿类炎症、口腔关节发炎、咽喉溃烂发炎之类的疾病及精神类疾病。

8.39傷寒,服湯藥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益甚,醫以理中與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本来是太阳伤寒,应该用汗法而用了汤药下剂,误下虚其胃,所以出现“利不止,心下痞鞭”。心下痞用泻心汤,痞证好了,但下利没有好,认为是有热结心下导致的,故又用其他泻下剂,于是下利得更加严重。

这时又认为是多次用了泻药导致中焦受损,应当先止下利,故以理中汤温运脾阳止泻,但现在用了理中汤后下利仍没有改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理中汤主要是治疗胃中虚寒,此下利是因为反复吃下药导致大肠滑脱,失去收摄功能导致的,病不在中焦,所以理中汤没有用,此时应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如果用了赤石脂禹余粮汤还是下利不止,那就不是大肠滑脱,属于水谷不别的情况,什么是“水谷不别”?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小肠吸收后,固体的废物(即谷)进入大肠并以大便的形式排出体外,液体的废物(即水)进入肾再到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叫“水谷有别”;当某些因素导致这个分清泌浊的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液体废物不入肾和膀胱反入大肠,就会出现下利的情况,这就叫做“水谷不别”。此时应当利小便,利小便后下利也就自然止住了。这里没有给处方,目的是让你辨证论治,利小便的方子有很多,此处可以用五苓散、苓桂朮甘汤、甘草麻黄汤等等。

此条文涉及止利4法,分别是燮理升降,温中补虚,涩肠固脱和利小便而实大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 太乙禹餘糧一斤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长期的膏脂滑脱(即大肠滑脱,大肠近末端部分约束力差)会导致骨髓空虚,这种情况下,赤石脂禹余粮汤要比固肠止泻丸好用得多。但不是所有下利不止都能用此方,此方固摄功能非常强,急慢性肠胃炎、痢疾引起的下利不止不能用,会把病邪(细菌/病毒)固摄在肠道里面,这不是治病,是害人,有害菌在体内长期不清,会引起肠道溃烂。又因为赤石脂和禹余粮都是矿物类药物,当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中焦虚弱的情况时,用此方会导致胃脘部位非常难受,这种难受不能通过增加健脾胃的药可以解决。

8.40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条实际上是7.38条苓桂朮甘汤的延伸,7.38条是讲发汗以前就出现津液不足的情况,所以是“脉沉紧”,已经提醒过当有“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些症状的时候,只能用苓桂朮甘汤不能用汗法,后面才强调“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条就进一步说明津液不足的情况下发汗了,具体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伤寒吐下后”属于误治,体内津液肯定会不够,此时再发汗,津液更少了,因此“虚烦”,身体太干而出现的烦躁,津液不够了所以叫“虚”。津液严重缺失当然会“脉甚微”。

“八九日”是在阐述从吐下后到出现“心下痞硬”之后的症状所出现的一个病程,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具体临床上也不用管多少天,知道此条文主张的病因病机就可以了。

“心下痞鞕,脇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都是7.38条更严重的一些症状,病因病机都是心下有水气、胃有痰饮。“心下痞硬,胁下痛”是较7.38条“心下逆满”更严重的程度;“气上冲咽喉,眩冒”也是对应7.38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更严重的状况,本来是体位改变才头晕,现在不动也经常晕。

“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从后果上来讲,这种长期津液缺失的情况下还不赶紧治疗,时间久了就会诱发“痿”。这里的痿可以是现代疾病上的肌肉萎缩、小儿麻痹、肌肉麻痹之类的疾病。所以从整体来看,此条文主要是讲气虚、水运化不良、水毒或者水饮/痰饮累积身体太久,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

这里没有给方子,就是要我们观察临床症状,如果没有陷于纯阴证,可用苓桂朮甘汤、苓桂枣甘汤或者五苓散;如果陷于纯阴证,则为真武汤。怎么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有无恶寒,有就很大机率陷入阴证,没有就还在阳证;还可以从“经脉动惕”的程度来选择,如果仅仅是上半身头晕、体位改变头晕,则在阳证,如果出现昏昏欲倒地(即“振振欲擗地”)则已陷入阴证。

0 阅读:2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