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31~9.35)

梁老的笔记 2024-02-21 07:48:15
9.31陽明病,脈實,雖汗出,而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不恶寒者”是初见阳明之证,胃家(消化系统)准备出现实证的时候,汗出则表邪应解,不恶寒为邪已过太阳,故此亦为阳明外证已显。热邪逐渐增加,热邪太多,阳气被郁,故“身重”。胃家初实,消化系统实得厉害的时候自然会腹满,往上压迫横隔膜的时候,肺的呼吸就会变浅,自然会就出现气短和喘的情况(这里注意参照7.5条的“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潮热”即蒸蒸发热,说明热开始往内收敛,如果是白虎汤的发热一般都是持续性的高热,所以这里可以通过潮热来判断病在阳明腑。出现了潮热、不恶寒、腹满的情况,就可以考虑使用攻里的方法。

虽然说原则上可以考虑用下法,但还是不一定。需要继续明确,身上已经出汗,还要见“手足濈然汗出”,手足也要缠绵不断的出汗,才能明确此时大便已经干硬,大便燥结了,这时候才用大承气汤。为什么需要看手足出汗的外证?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四肢为诸阳之本,阴阳交会的场所,阳(津液)盛则四肢实,所以当胃(消化系统)热盛的时候,9.14条讲过,当胃阳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手足濈然汗出”的情况;所以身体津液被消耗很多,胃(消化系统)就越干,所以大便就干硬。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这里要我们继续分辨不能下的情况。前面说的出汗情况虽然很多,如果发热也不是潮热,是微发热,而且有恶寒,那么还是外未解。此时有里证又有表证,太阳阳明并病,那么表未解的时候应该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宜桂枝汤。

后面的内容应该紧接“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虽身热汗出,但其热未到蒸蒸发热的程度,说明里热的程度还很轻,可能还未出现燥屎,所以还不能用承气汤攻之,现在用攻法还为时尚早,可能会因为下得太早而令邪内馅。虽“其热不潮”,如果“腹大满不通”,病人苦于不能大便,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之燥热即可以了,不能用大泻的方法通其大便。

所以从原文上我们应该这样读:“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然后出现三种情况:第一个是“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第二个是“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第三个就是“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厚朴半斤 枳實五枚 芒消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大承气汤虽然会发热,但一般表现为日晡所发的潮热,发烧程度也不及白虎汤和调胃承气汤高。身体也不一定出大汗,反而因为热邪收敛到消化系统而导致手脚会一滴滴的在出汗(脾主四肢),就是前文说的“手足濈然汗出”。

枳壳、厚朴先煮的意义在于让药效慢慢发挥,先让大黄、芒硝润燥屎,再靠枳实、厚朴蠕动大肠通便,如果枳实、厚朴先起作用则容易拉伤大肠。

大承气汤通便力度峻猛,不可长期使用,若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虚脱、发黑溃烂。临床上,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节,例如:预防虚加人蔘,预防血干加当归,预防津液不足用增液承气汤等。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後服,不爾者,盡飲之。

小承气汤的主要症状是小腹满但没有结块的大便不好,所以用枳实、厚朴促进肠道蠕动,大黄去实即可,由于干症、热像均不明显,所以不需要用芒硝。

实际临床上,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要常用得多,小承气汤不分寒热,只要出现小腹胀满、便秘就可以考虑使用,如果肠胃有寒,可以加炮附子、干姜、桂枝、砂仁等,有瘀则加紫草、丹皮等。

到现在三大承气汤都已经论述过,下面简述一下三者之间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用于实而不满,虽然胃肠道堵塞,但没有胀满的感觉,脉当大而滑,或大而滞。芒硝最重,清热最重,可用于大便将要干的时候,热邪逐渐向中焦聚合,没有腹胀,所以不用厚朴、枳实。通便能力介于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之间。小承气汤用于小腹满但不痛,大便不好的时候,脉当滑而按疾,或洪缓而滞。消胀的能力强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用于大满、大实、大痛,脉当沈实,主要症状是胀满、实而痛,主要作用通便,通便力度最强最猛,但泻热效果不及调胃承气汤。

讲到三大承气汤,不得不讲一下金代刘完素《宣明论方》的三一承气汤,方由大黄、厚朴、枳实、甘草、生姜、芒硝所组成,结合了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其中,甘草占总方1/3,此时有大承气汤的力道,但作用较温和。比较适合刚开始接触临床,但还未能精准选择三大承气汤的人。

9.32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这是在强调大承气汤的一个必备标准是大便硬。所以不要把大承气汤简单的看成专攻大便的方药,那就错了。大便不通且大便硬可以用大承气汤,如果是大便不通但大便不硬是不可以用大承气汤的。

当不大便六七日,又没有明确大承气汤证候(例如9.31条所说的“手足濈然汗出”之类外证)的时候,如何验证是不是有燥屎呢?“欲知之法”,可以先给少量的小承气汤。临床上也是这样操作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之间有疑虑,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应该先用小承气汤,这不是在验证,也是在治疗。如果是大承气汤证,用了小承气汤,最多大便也攻不下来,对人也没什么大的坏处。如果用反了,故“必胀满不能食”,必攻伐太过而造成胃虚,所以就会肚子虚胀虚满,没有胃口吃东西;大泻厉害津液也损耗了,所以想喝水,但胃虚,所以喝水之后会“哕”,也就是干呕。

临床上也经常如此,很难遇到大满、大实、大痛、手足不停出汗等具有明显外证的大承气汤证,那怎么办?根据这里所说的,先用小承气汤,如果出现狂放屁且很臭,但大便仍然不通或者不顺畅,说明里面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力不够,此时可以选择大承气汤了。

如果没有狂放屁的时候,说明没有燥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大便。这时候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初头鞕,后必溏”,属于胃寒而肠燥,为虚证,为中焦运化不利,此时应以温中为主,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第二种情况就是后面说的“后发热,大便复鞕而少”,也就是用了小承气汤之后大便仍然不怎么通畅,此时应该继续用小承气汤来调和肠胃。

9.33陽明病,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讝浯、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谵语”是阳明病的一个常见的主要证候,属于实证;不停的重复说话叫“郑声”,属于虚证。

谵语者,胡言乱语,不管亲疏均能妄言骂詈,声粗气壮,因胃热熏心而如狂。郑声者,小声小气地自己默默不停重复的说同样的话,因心气自虚热神乱。

“直视”者为眼球不能动,因精气不能滋养双目,目系干燥,提示肝肾脾之阴均不足;“喘”因肺洗干燥而喘;“满”为肚子胀,因气脱于上,下焦空虚而胀满。直视、讝语、喘、满均为热极虚脱的表现,人以精气神为之主宰,谵语者为血乱、喘满者为气逆、直视者神夺,此时如果出现下利则为死症。此下利类似“热结旁流”,并非真正的下利,而是大肠虚到脱液的时候,肠道的液体直接流出来做造成的“下利”。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该用下法的时候不敢用下法,而是用所谓的滋阴祛热的方法来调理,结果导致身体越滋阴越实,当出现直视、讝语、喘、满的时候,就代表人各个脏腑已经很干,即是现在才改用下法也无异于是,因为人已经非常虚了,如果再攻下的方法,只会造成元气、营养严重不足导致死亡。“郑声”也是同样的道理,出现“郑声”的时候,人已经相当的虚弱,如需用下法的时候只能用温下法。

古时候这种情况大多数真的只能等死,如今其实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手术的方法直接把大便弄走,之后再用中药恢复消化系统的功能。

为什么这里要提出下利者死?大承气汤证也有谵语的情况,但不会有下利的情况,如果出现下利了,就说明津液严重枯竭,非常危险,这是要做一个区分。

9.34陽明病,發汗多,若重發汗,以亡其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发汗多”指自汗已经很多,素体阳虚,不可再发汗。“重发汗”到底是再次发汗,还是用很强的发汗法都无所谓,这里知道是津液继续丧失就可以了,津液严重丧失,所以“亡其阳”,这里的阳是津液的意思,津液大量丧失,胃中干,就要发“谵语”。

正常阳明病的脉属于长脉,脉短代表人体津液、血液均严重不足,有死的可能,临床上还是要努力一把,应以补津液为首要目的,宜新加汤。脉自和为脉濡弱或虚微而三部调匀,为元气、精气尚在,虽仍有谵语,但不要紧,阴虚谵语之证,治属少阴,宜四逆汤加龙骨、牡蛎。

9.3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伤寒应依法发汗,若吐、若下均为误治,吐引胃阳外越,下使丧失津液,津液枯竭而大便内结而发生阳明病,所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阳明腑热,五六天不大便,病久失治以至于十多天还是不能大便,热聚成实,正气渐虚,气涩血浊,故“独语如见鬼状”。

如果再严重者,不但独语如见鬼状、日晡发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也即是发作的时候谁都不认识,双手不自主地做出抚捻衣被或以手抚摸床沿的动作,非常警惕,受一点刺激都非常不安稳,有轻微的喘气,眼球直直的不能转动。这里只是微喘,还没到9.33条喘满的死证,虽证在阳明,但邪已系少阴,危在旦夕,是气欲上脱而未脱之侯。

如此严重的时候会不会死人?这个时候就要看脉,如果是弦脉,说明血凝其气,血气尚未枯散,精气尚能存留,但亦为难治;若脉弦按之沉实、节律均匀,没有突然强弱变化的,可以用急下存阴之法急救;若脉弦大而空、或硬而缺少胃气,节律不均匀,时快时慢,为胃气将绝,亦为不治之症。如果是涩脉,说明血液已枯,津液严重不足,微喘是气散的表现,为死症。反过来看,不是病危的时候能用脉诊来把关,也就是说,即便大承气汤证已经很明显,但仍需要用脉像来判断判不能用大承气汤攻下,有弦脉代表有身体还有水,可以攻下;瀒脉则津液已经不足,不可攻下。

情况较轻的,还未变得很严重的,但发热、谵语而无撮空理线、惊惕、直视等情况,则属于正常阳明腑热,以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实际上已经在讲温病热入心包,扰乱神明的情况,温病以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之类的为主要治疗方法。经方则认为是消化系统太多燥屎产生的热和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心包热只是最后造成的结果,而非最根本的病因,不把大便清走,单纯处理心包热也只是在治标,如果大便通了之后,人依旧讝语、神智不清,再继续从温病角度入手治疗心包热会比较稳妥。

0 阅读:4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