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11~9.15)

梁老的笔记 2024-02-21 07:48:27
9.11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太阳伤寒为寒邪在表,皮毛闭塞,若发汗后不解,病邪深入,转属阳明病就会而延绵不断的出小汗;虽然太阳中风本有汗,但转入阳明也一样会延绵不断的除小汗,只不过太阳中风的汗出仅为薄薄一层的沾手的汗,阳明病的汗则能形成水珠状的大汗。所以阳明证的时候,一定是全身性的汗,如果只有手脚出汗,大多数情况下是胃虚,胃的阳气不足。

这里的阳明证是属于阳明经证,而非阳明腑证,故不可便下之。

9.12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風,脈浮而緩。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六经皆有表邪,此处说“阳明中风”是胃家本就燥或者有实,然后外中于风邪。

“口苦咽干”,虽然类似少阳证,但无寒热往来之热象,所以不属于少阳的口苦咽干,因胃过热的时候,津液会减少,消化系统干燥,胆阳受灼的时候,也会出现口苦咽干的症状。

“腹满,脉浮而缓”,虽然类似太阴证,但没有下利,又没有不想吃饭的情况,所以不属于太阴。

“发热恶风,微喘,脉浮而缓”,看似太阳表证,但又没有头项身体强痛的症状,太阳病必然会引起身体充血而引起疼痛,所以此处不属于太阳病的情况。

那此条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此条所阐述的情况实际上是阳明热盛,胃气外盛,导致腠理开泄,给了风邪直入肌肉的机会。当风邪直入肌分,腠理受到风邪的刺激,马上闭塞毛孔,所以此处应该是无汗的情况,临床上也是这样的,很多胃大热、阳明经热的人受到风邪之后,皮肤都是干干的,不会出汗。

这种情况需要注意的,不可用汗法发汗,发汗会导致津液丧失,因为内容有热已津液不足,在发汗则会导致身体丧失更多的津液。又因为不属于完全的阳明病,毕竟有表证的情况,所以也不能用下法,用了下法必然会引起消化系统受损,水积腹满,转为真正的太阴病,导致腹满更加的严重,而且会出现水谷不别而小便难,因为水都随下法从大便排走了。

因此,阳明中风需从少阳论治,使肌肉里面的风邪有膜腠而外出体外,方宜用小柴胡汤加厚朴、杏仁。以此类推,少阴中风当从厥阴论治,太阴中风法当治从太阳。

既然有阳明中风了,那是不是也会有阳明伤寒?临床上有遇到过,症状也是非常的类似,也会有“口苦咽干,服满微喘,发热”中的二三个症状,病因病机也一样。但患者大多数表现为恶寒而不是恶风,脉也从浮缓变成浮紧。此时治法上面就不一样了,外有寒,里有热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大青龙汤证,只不过这里的热更偏向阳明,要盛于大青龙汤的热,所以多了“口苦咽干”的症状。在治疗上,阳明伤寒也是用大青龙汤,同样不能用下法,用了下法同样会出现腹满、小便难的情况。

9.13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攻下的时候要分“寒实”与“热实”,寒实就是因为胃肠道不动引起的堵塞,症见舌苔白,不拒按等;热实是因为胃肠道津液不足引起的堵塞,症见舌苔黄,拒按等。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临床上我们开药的时候,如果是寒实的情况下,需要用到祛寒的药和破实的药;如果是热实的情况下,需要用到祛热的药和破实的药。这里的“中寒”实际上更多见的是胃中有水饮,胃虚停水的情况。

但不能仅仅用能不能食来区分寒热,因为阳明病刚开始的时候,即使是大便不同,但都是还能吃得下的,当消化系统堵塞得很厉害,里热很盛,脾的消化液都干掉,燥屎堵塞很厉害的时候,人也就不想吃了,这个时候还是属于热的情况。所以此条的意义更多祇是在强调有比较热的阳明病和比较寒的阳明病。

9.14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阳明病,胃中寒”并不是少阴胃寒,而是上面一条说的胃中有水饮、胃虚停水的情况。胃中有冷饮的时候,胃肠道就不蠕动,所以就不吃不下东西。

阳明病多汗,所以“手足濈然汗出”,手脚就不断的在冒汗。要注意,这里衹是手脚不停的出汗,而不是全身的大汗,所以是胃虚、胃阳不足,胃阳不足就会导致水不能化气,因此会出现小便不利的情况。又正因为是胃不能气化,才会导致胃中有冷水,造成胃阳不足的原因是胃中寒了。

“固瘕”的“固”是固定、坚固,“瘕”是时聚时散,在这里是形容“大便初鞭后溏”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消化系统中出现了硬块。说的其实是胃中有冷饮,或者胃寒的情况下,当抗邪的战场发生在阳明区域的时候,需要调动消化系统的能量,所以就会出现大便干。随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消化系统的寒化,一个是消化系统的热化。

此条文就是出现了寒化,脾胃功能下降而不能消化食物,此时不能消化的食物被大便堵住排不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水谷不别,就会出现本来应该从小便走的水因为小便不利而排不掉,水积腹中,于是就出现大便硬,但又大便溏的情况,后世医家喜欢把这种情况称为脾胃不和、胃强脾弱,其实是一个意思。

临床上,此条文所描述的情况现在非常的常见,归根原因是现代人大多爱吃冰冻饮料、牛奶、刺身等食物,这些生冷的食品是目前中寒最大的元凶之一。对于这种“固瘕”情况引起的手足出汗,可以是冷汗,也可以是热汗,这个并不重要。

治疗方法都是以去除胃中冷饮为主,但不用下法,虽然用下法大便能通,但是会造成消化系统功能更差的情况,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或者吴茱萸汤,具体还需要根据其他症状而定。

9.15陽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脈緊則愈。

此条为阳明中寒之证,或者是太阳伤寒刚开始要转入阳明的情况,所以会有“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的症状。

9.13条明示中寒者不能吃,现为刚开始中寒,胃阳仍在,故能吃。若不想吃饭、小便不利就很明显是消化系统不会动。如今还想吃东西,就代表脾的功能还正常,还能分泌水谷,应该是小便自利,大便自调。但是现在反而小便不利,说明水路不通不在消化系统,大便自调代表肠胃道还能吸水,但水并没送到膀胱,也就是“水谷不别”。此情况大多出现在素体有湿而发阳明病,体内的湿影响水的正常运化。

“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突然的发狂和出一身大汗,这是阳明病的一种瞑眩反映。病要自愈首先要看胃气强不强。这里虽然有“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的中寒症状,但能吃,能吃就说明胃气很强,但仍不能整个状态转为阳明病,还是在太阳病的初期阶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胃气强到一定程度了,就会发生瞑眩反映,也就是突然的发狂,出一身大汗,病也就好了。这里的发狂跟阳明病的发狂如出一辙,只不过时间极短,只有一瞬间。当然,临床上阳明病的这种瞑眩反映极少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瞑眩反映?因为“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幷”,这里的“水”是水毒之邪,“谷气”是能被身体所吸收的营养。所在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讲,胃气在身体里面起到亢进的作用(即胃气强),把体内素有的水毒之邪随汗一齐排出体外。

出了一身大汗,脉自然是紧的。如果病仍未解的时候,脉一定是紧而大的。还是能从脉象来判断病是否已经好了,还没好就继续通过利小便的方式来解表。

此条文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这一个症状与风湿病的甘草附子汤证在患者描述的时候会很类似,都会表达成“关节痛,关节不舒服,关节硬硬的痛”等等。所以,在这里要做一个鉴别,其实也不难,这里骨节痛的程度跟太阳伤寒类似,远没有甘草附子汤那种痛不可屈伸,不可靠近的程度。

0 阅读:2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