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7.86~7.90)

梁老的笔记 2024-02-23 02:16:57
7.86形似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而發熱、脈浮者,解之,當汗出愈。

“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说这个人的症状是恶寒、发热、无汗,但脉是弱的,不是伤寒的弦紧脉。“不弦紧而弱”就是说明津液虚,血管津液足、充血则弦紧,津液少、血少则脉弱。津液虚的人一定容易口渴。之前也讲过,津液虚的人用火攻一定会火邪入胃,胃中水竭而发谵语。

所以这里的主要症状实际上是脉浮弱、口渴、发热、恶寒、无汗。那应该怎么治疗?用汗解,此处的“汗出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需要用“汗解”,但需要用小发汗剂,例如前面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还能用桂枝汤加补血药或者补津液的药。

这种情况常遇到血虚感冒之人,所以在治疗外感性疾病的时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补血药、补气药。以前我刚临床不久的时候就是觉得在治疗外感性疾病不能加不要,导致有些贫血之人用了桂枝汤怎么都发不了汗,后来重新了解此条文内容之后,每逢遇到此类患者,我都会选择桂枝汤加当归,条件好的加阿胶,反而更快的发汗退烧。

7.87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因为身体本来就津液亏虚,津液不足,所以用了火熏的方法病人也不出汗。现在是太阳病,不出汗,邪无从出,又因用了火熏,热攻于里,导致人发烦躁。“乱者谓之躁,烦者谓之热”,躁实际上要比烦更厉害,这里仅用一个“躁”说明热内扰得比较厉害。

太阳病一般到了六七天的时候就会好,现在“到经”了病还没有好,火邪没有找到出口,久之必伤阴,传里伤于阴血,所以导致会大便下血,是火攻造成的,所以叫活邪。

这里的便血不能单纯用止血的方法,应该以祛火、祛热为主,兼顾活血止血之药。但这里必须考虑还有没有表证,如果有,则要考虑是否对表证产生影响;如果表证已解,可选择竹叶石膏汤之类的方剂。

此条文的便血可以对应到痔疮发作的病因。

7.88脈浮,熱甚,反以火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这里直接用“脉浮,热甚”开始,提示我们这里是太阳温病(参照6.6条),所以热得特别厉害,这里应该用清凉解表的石膏剂。这里却反用灸法,我们都知道艾灸用于寒湿、虚寒的情况。现在本来就热盛,又用艾灸反助其热,因火而动,热往上扰,从而导致咽干、吐血。虽然这里用艾灸,但用热药有同样的意思。所以我们当医生的,一定要知道寒、热、虚、实,热病若用热攻一定会造成问题。

此条文的情况现在非常常见,特别是三伏天的时候,很多地方不管施灸者体质是寒还是热,都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乱做三伏贴,因此导致很多人做完后出现长期的眼干、咽干、流鼻血、便血等情况,还美其名曰是排毒反应,极其可恶。

7.89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脉微说明身体血虚、阴虚,脉数则有热,这是在说明身体有虚热,津液虚而有热的情况。此时一定不可以灸,火也是邪,火相助于原来之热,火热更重,一定会造成“烦逆”。这里的逆可以是咳逆、呕逆、气逆等情况。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意思就是因艾灸的关系,导致身体津液越来越少,本来的热则越来越厉害,所以最后导致血液、津液耗散于体内。

最后一段是再见,不要小看艾灸这一点点火里,其对虚热之证的内在伤害还是很厉害的,通过一点点的消耗津液,最后会导致筋骨失去滋润而焦枯,被消耗的血也很难的到恢复。这里可以对应的现代医学的溶血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类的疾病,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多多少少都会看见虚热的症状。

7.90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也。

脈浮為病在表,本應用汗以解之,無汗者用麻黃湯、葛根湯之類,有汗者用桂枝湯之類。現反用火灸溫經,必會使血傷而氣增,邪沒有了出口,反因火而盛引起陽氣逆上,導致下焦無法正常運化,所以下半身又重有痹,這種情況叫做“火逆”。

這個病也是可以自愈的,因為是誤治,體虛的恢復,所以會有“煩”的瞑眩反應,煩躁之後,身體出一身汗也就好了。言外之意,即使誤用艾灸,但脈還是浮的,邪無從出,表仍不解,也是從解表開始治療,想把法讓患者出汗,突然,長期充斥體表的水氣不去不了,最終會變成濕,此時下注就會引起“從腰以下重而痹”。解表宜用利尿劑,苓薑朮甘湯、苓桂朮甘湯之類的利尿解表藥。

0 阅读:1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