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9.6~9.10)

梁老的笔记 2024-02-21 07:48:28
9.6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要理解此条内容,最好结合一点点中国的哲学思想。

接着上一条继续提问:恶寒为什么会自己就好了呢?回答说:因为阳明属土,方位上面居于中间,土的性质是万物所归,任何东西放到土里面都会被埋进去。寒也一样,当寒进入阳明就归土了,恶寒也就自然没有了,也不会继续往下传导了。阳经病也就到此为止,

当然,这些都是古人通过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不能说它错,但用来解释实际上医学问题是有些偏颇的,有点过于形而上。作为学习中医的人可以这用解释,但面对病人绝对不能这样解释,在患者眼中这些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至于为什么到了阳明病就没有恶寒,个人觉得没必要强制性的去解释,就把它简单大胆的看成一种不存在的症状就好,临床上只要分清,阳明经证、阳明热证、阳明腑证、阳明湿证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纠结恶不恶寒的问题。但要分清8.49条中“背微恶寒”的情况,与这里的恶寒不是同一个概念。

那此条在临床上有没有意义呢?还是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的,就是大部分其他经转到阳明后,都不会再传,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在阳明的区域病愈,此即为“阳明无死证”之出处。但要清楚知道,此处所谓的“死”并不是说阳明病就不会死人,当阳明陷入少阴的时候,也会出现死证。有机会在另写一文来论述此内容。

9.7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此处指的就是太阳阳明,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如果发汗不透彻,会转入阳明。

所以,发汗过多会导致津液不足,汗出不撤会导致邪留于表,二者均可与内热合并而转阳明。因此在太阳病的时候用药要恰到好处才能不伤津液。要每个人都开得很准很难得,具体临床的时候还可以这样操作,开大剂量的药,然后多分几次服用,喝到哪一碗好了,剩下的就不喝。

话虽如此,真正的重病,特别是流感,即便很及时的发了汗,也不一定汗出就能痊愈,发汗后还是有传变为少阳和阳明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在太阳病的阶段也是能除其凶势头,该传经的还是会传经。这就是为什么在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明明用药都对,好得就是很慢的原因,这并不代表经方没效。

所以说,这里的“不彻”,个人觉得不仅仅是出汗出不够的字面意思,更多的包含病情来的过于凶猛,常规的治疗手段不能达到应该有的治疗效果,以至于病邪传经入里。

9.8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此处为少阳阳明的情况。伤寒发热无汗,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所以这里是太阳少阳合病。正常来讲,太阳伤寒和少阳病是不会出汗的,现在不仅出汗,而且是延绵不断的出微汗,这就说明已经转属阳明病,所以会“汗出濈濈然”。

邪虽转入阳明,因有呕不能食的情况,阳明病有呕者多不宜攻之。故需要鉴别其虚实,若此处的汗出时其热不除,是属阳明有余之实证,可攻之;若汗出时热除,则为胃寒,属阳明不足之虚证,不可攻之。

9.9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者,此為不傳也。

太阳伤寒专属阳明的时候,其脉必大,因内热盛的原因。临床上也是这样的,太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是没有出现阳明病的症状,但已经出现脉大了,那不久肯定会传入阳明。

这里的“不传”指的是进入阳明经的情况,临床上观察出来就是这样的,在阳明经的阶段,任凭时间再长,也没变化的情况。阳明腑就不一样,阳明腑时间久了会进入少阴,会因为内热巨盛而导致津液的严重缺失而病重,所以才要“急下存阴”。

正因为病在阳明经,则为气多血少,仅为气盛,又病邪不再发展,所以此处应为脉大而缓,并非脉大而洪;若为阳明腑证,则为气血俱盛,必然是脉大而洪。

9.10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此条文的重点是“系在太阴”,不明白什么是系在太阴就不会清楚此条文的含义。首先要清楚涉及消化系统的里病有两种,一个是胃家实的阳明病,一个是胃肠之间有湿的太阴病,所以“系在太阴”指的是有湿、有停水的情况。至于“胃家实的阳明病”与“有湿的太阴病”,二者之间具体具体联系,在7.71条的时候已经详细阐述过了。

知道这一点我们就清楚了,伤寒,本应该是脉浮而紧的,这里则因为体内有湿、有停饮的关系,导致胃虚不能正常输布其津液到表,所以脉就缓而不紧(伤寒脉充实才会紧)。当然,伤寒在精气不足的时候也会浮而缓,但这种情况属于少阴病。

“手足自温”是要我们区分阳明的全身热,如果太阳病传里之后只出现手足热的情况就要注意,此时还不能诊断为阳明病。前面讲了,涉及消化系统的里病有胃肠停水和胃肠干燥两种情况,所以需要接着往下辩证。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就是要我们从小便的情况来判断这里是属于阳明病还是太阴病。也就是后世讲的“水火进退”的观念,当火旺的时候,水就会少,所以阳明病会大热,自然就会大汗出、小便多,津液丧失多了自然就大便硬。当火不旺的时候就表现为热,此时不仅水湿不能去,热也闷在里面,人就会发黄。

此条文综合来讲,就是说当太阳病传的到里(消化系统)的时候,如果偏湿、小便不利的则发为黄,如果是偏燥热、小便利的则为阳明病。所以,通过此条文可以清楚知道,太阴病和阳明病就是一个部位的两种病,一个是消化系统的阳性病,另一个则是消化系统的阴性病。

0 阅读:4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