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山川秀美,四季分明。李銮宣热爱家乡,青少年时代曾遍访名山,古刹寺庙,陶冶情操,增加见识。李銮宣在守孝期间,为了排遣忧愁,解除郁闷,遍游静乐的山山水水。
静乐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西有风神山,北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巾字山,南有天柱山、高金寨山。奇秀险峻,风光独特。静乐河流纵横,水源充沛,泉水喷涌,溪瀑纵横,有碾河、鸣河等七大支流。在汾河、碾河交汇之处,一脉突起,高耸如柱,拔地撑空,直刺苍穹,群山俯首,肃然起敬!据《晋乘嵬略》载:“尔朱荣以七千骑破葛荣百万众,遂王太,号天柱;至以封号名山。”《文舆纪要》亦载:“城硐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尝经此而得名”。
天柱山山形俊秀,峰峦叠嶂;巍峨高峻,神威天下,有诗赞曰:风日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龙泉,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诗人李焕《游天柱山》诗云:“泉液到唇知性淡,松声入耳悟禅虚;碾汾清水濯天柱,愿卜半区结一卢。”公元1809年(嘉庆十四年)李銮宣登天柱山,写下:《嘉庆己巳初秋重登天柱山得诗二首题壁》
其一
不到招提境,于今已卅年。
此心如梦幻,过眼即云烟。
钟磐出深碧,牛羊敬远天。
后来犹记昔,鸿爪记前缘。
其二
汾碾交流处,青天一柱悬。
人烟秋色迥,城郭夕阳偏。
标药苔痕长,栽松盖影圆。
问心何地歇,文字亦尘缘。
《题玉帝庙楹联》
汾碾与前流,城郭入烟都入画。
云霞天外倚,山林泉石总怡情。
背靠黄华山,面向万辉河,在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中的太子寺,相传因阿育王太子在此修行涅磐而得名,该寺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李銮宣曾撰写《重修太子寺碑记》(节选):“环静多髡山,逦迤而黄,椓杙之材无睹也。黄华山僻处西北隅,佛螺姝眉,现绀碧色,万松成林。风起谷啸涛涌,白云挂其巅,飙轮撼之不欲去。盖造物偶孕灵秀,不必限于地也。山起伏如屏如障,中峰高而凹其腹,左右岩锐上丰下,如张两翼然。寺因山为基,当腹之凹处。
前天王殿,中大雄殿。听松楼在殿左,僧寮、钟鼓楼悉具。左岩石隆隆然,如巨钟,如覆釜,如甑。松从石窦出,苍翠诡状,岩椒阁三楹,肖世尊为“阿育王太子”像,寺由名也。折而下孚,右帝君阁峙焉。左岩巉巉然,突如简,削如圭,怒如虎斗,企如鸟厉,与苍宫凌踔不相下。岩椒玉皇阁,阁前八巨松,如冠剑丈夫并肩而立,土人号“八金刚树”。山前溪水环抱,作琴筑声,松风和之。山后七佛寺,径愈奥,松愈密,幽阴荟蔚,步武错迂,惧饵虎也……
《重修天柱山龙王庙碑记》(节选)
天柱之山帝所宫,棱棱正气敌穹窿。
神曰明惠□秩崇,出云降雨苗芃芃。
佛法度人释之宗,庄严妙相屯字胸。
二泉涓涓林中龙,有时雷起声丰隆。
日如丸兮天张弓,云为垣兮霞为墉。
坱兮轧兮倒景重,秀出一朵青芙蓉。
我辞何须碧纱笼,寿之苍松垂无穷。
其诗行云流水,空灵婉切;飘飘忽忽,一往情深。在这些景色优美,感情充沛,遐想无边的诗文中,充分展现了李銮宣热爱故乡,钟情山水,崇尚自然,品行高尚的感情世界。
巾字山突兀森郁,壮若巾字,宛如徐徐展开之屏风,横陈于娑婆大地之间。有诗赞曰:“突出巾山秀,翩跹鸟道欹;昼晴寰宇小,夜静斗牛卑”。早在宋宣和年间,就有祠堂供奉“显应侯”,是为春秋晋国名臣先轸,辅助晋文公终成霸业。山中有岩,岩下有洞,滴水如雨,清洁如莹,是为“巾岩濑雨”,为静乐八景之一。“巾字嶙岩坐雄峰,奇石濑雨酿玉琼;山间龙罅涌圣水,汇作浆泉净尘胸。”李銮宣钟情这一方山水,为巾字山题写“名山甘澍”牌匾,为奇山圣水增添了知名度。踏山胜览,山川大地一览无余;抚琴高歌,千年胜景闻名遐迩。
万华山左依云中,右接管涔,北临塞外,南俯忻州,雄踞静乐之东北,堂尔上乡息神滩村北,地跨静乐、宁武、忻府区三地,素有静乐屋脊之称。万华山群峰叠翠,茂林丛生,百草攒撮,钟灵毓秀,藏风聚气。公元1502年(明弘治十四年),性空高僧慕名而来,遂建清凉禅寺,尤以“显字佛崖”最为奇特。
每逢阴雨连绵,“南无阿弥陀佛”楷体大字亦会呈现崖壁,水渍渐干,字迹隐退,字从何来,隐于何处,世人不得其解。有诗叹曰:“两行墨宝,一句真经,佛家宗旨为善哉。圣山渐以佛显,万华逐渐开运,香客络绎不绝。亦有小五台之雅称,李銮宣曾为万华山题过牌匾。
这一年,李銮宣难得闲暇,遍游静乐名山圣水,妙手著诗章,墨宝题匾额。有些文物至今保存,天柱山龙泉壁上还嵌有其手迹,成为稀世珍品,这些都成为李銮宣热爱家乡的最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