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同治皇帝

弘毅世界文旅 2025-01-03 02:25:42

同治帝六岁登基,十九岁去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政由其母后慈禧太后把持,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局面,但似乎跟同治也没多大关系,他始终都是一个傀儡皇帝。

皇位的传递

1856年4月27日,同治皇帝载淳出生,母亲是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

1861年8月21日夜,咸丰帝病危,下了两道谕旨,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佐,赞襄一切政务。

第二天清晨,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将后事托付给了以肃顺为核心的八位顾命大臣,这些人都是他生前最信任的。

按照咸丰帝的安排,载淳亲政前,政务由肃顺等八位大臣主持,行使皇权,代阅奏折,代拟圣旨,之所以让八个人辅政,就是为了防止擅权。

但咸丰还不放心,他还给了皇后钮祜禄氏一个印章“御赏”,给了载淳一个“同道堂”印章,载淳年幼,印章由其母那拉氏代管,八大臣拟定的圣旨,开头盖御赏印章,末尾盖同道堂印章,也就是让钮祜禄氏、那拉氏监督,起到平衡作用。

咸丰皇帝设计的这套方案看似非常完美,但是后续事情的发展完全偏离了设想。

在肃顺看来,两宫皇太后虽有监督权,但不是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还是恭亲王奕訢,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奕訢。

肃顺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奕訢留在北京,不必前往热河,奕訢收到旨意,知道是肃顺做了手脚。

不久,两宫皇太后派密使找到奕訢,嘱托他尽快前往热河共商大计,于是,奕訢上奏请求赴热河奔丧,获得批准,奕訢知道是皇太后起了作用。

9月5日,奕訢到达行宫,与两宫皇太后进行了密谈,商定了清除肃顺的计划,11日,奕訢先行离开热河,返回北京。

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其实奕訢已经在北京部署好了一切,而肃顺丝毫没有察觉。

10月26日,咸丰皇帝的梓宫离开热河行宫,准备返回北京,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坐马车先返回北京,载垣、端华跟随。

肃顺则亲自护送梓宫在后面慢慢前进,两宫皇太后到达北京时,奕訢已经准备好了政变的一切工作。

两宫皇太后召见奕訢、桂良等官员,大骂肃顺,下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职治罪,之后,两宫皇太后又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奕訢为议政王,由奕訢、桂良等人组成新的军机处,由此就形成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奕訢辅政的新局面。

11月8日,下旨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其他五位顾命大臣也都被革职查办。

咸丰皇帝驾崩后仅仅两个多月,肃顺就被彻底扳倒了,新年号也由“祺祥”改为“同治”,意思就是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同治天下。

之后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开启了垂帘听政时期,小皇帝坐在龙椅上,两个太后坐在后面,中间隔了一个帘子,虽说是两个太后听政,实际上就是慈禧一人说了算。

同治中兴

两宫皇太后接管了朝政大权,实际上是慈禧掌控了大权,但她接手的是咸丰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她需要奕訢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朝中大事都由慈禧和奕訢做主。

面对腐败的官场,慈禧对军机处进行了大换血,确立了恭亲王奕訢的核心地位,任命曾国藩为兵部尚书,节制四省和征讨太平天国的一切权力。授予左宗棠、李鸿章侍郎衔,分别统领湘军和淮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然后,又利用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对官场进行了整顿,处置了一批官员。

通过这些措施,慈禧树立了权威,站稳了脚跟。

在对内征讨太平军和捻军方面,慈禧继续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汉臣,1864年六月,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攻克了南京,对太平军的大规模围剿取得了胜利。

然后就是自强方面,曾国藩曾上书建议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议政王奕訢也认为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要学习外国利器,练兵自强。

慈禧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奕訢牵头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奕訢的强力推动下,洋务运动如火如荼,1865年,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又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设船政学堂,这是当时最大的造船厂。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天津机器局。

同时,清朝还派了一批官员、学者出洋考察,学习国外的先进技艺。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他们整顿了吏治,平定匪患,兴办洋务,国家似乎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在洋务运动的初期,慈禧还是非常支持的,但是到了同治七年,也就是1868年,捻军被剿灭后,她的热情开始冷淡。

而在剿匪和洋务运动过程中,奕訢和曾国藩的声望逐步升高,权力越来越大,让慈禧产生了危机感,为了遏制这种势头,她开始重新考虑权力分配了。

慈禧借口国内已基本平定,需要裁军,削弱了曾国藩的兵权,然后又因为天津教案问题,让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直隶总督职务。

而对奕訢,慈禧在1865年就进行了打压,她用一封弹劾的奏折免去了奕訢议政王的身份,此后慈禧又对奕訢领导的洋务运动进行了打压和限制,1869年,奕訢和慈安太后联手杀掉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又招致了慈禧的厌恶,进行了多次交锋。

同治帝亲政

同治八年,同治皇帝14岁了,已经做了八年的小皇帝了,到了该亲政的年纪了。之前的小皇帝,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是在14岁亲政的。

这个时候没有人上书要求太后撤帘归政,慈禧对祖制选择了视而不见,没有归政的意思。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大婚,他已经17岁了,慈禧太后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必须要归政了,慈安太后也在劝慈禧,皇帝已经大婚了,是时候归政了。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举行了亲政大典,两宫皇太后撤帘归政。

归政后,慈安释然了,她本就对权力没什么欲望,完全是被慈禧推着走到今天的,而慈禧心里却很不舒服,痛不欲生,她对权力有很高的欲望。

但是不管怎样,同治帝开始亲政了,他开始发号施令,处理政务。

同治亲政期间曾两度部署抗击外国入侵,一是法国入侵越南,威胁云南领土,同治部署兵力,准备迎战。二是调动兵力抗击日本侵略台湾,迫使日本妥协。

同治还指挥了镇压云南和西北的回民起义,同治十二年正月,清军攻陷大理,六月,攻陷腾冲,云南的起义镇压,此后同治帝还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以缓解矛盾。

慈禧虽然退居二线,同治亲政了,但她并没有完全放手,遇到军国大事,她还派内监秘密查探,探明情况后就将同治帝招进后宫,责备他不来禀报,同时还干预同治与后妃间的事。

同治帝很郁闷,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气之下他独自搬到了乾清宫,白天就出宫闲游。

面对这个局面,同治帝身边的人就给他出主意,说慈禧太后今生的心愿就是想重修圆明园,如果皇上投其所好,修建圆明园,让慈禧搬到那里去住,远离了皇上,想必就不会再干涉皇上的事了,另外还能体现皇上的孝顺,一箭双雕。

同治帝听后很心动,不久就下诏重修圆明园,亲自布置起来重修的事宜,亲自参与设计。

但是,重修圆明园需要一笔巨资,内务府拿不出来,同治要求文武百官捐款,还是远远不够。

这时,大臣们又纷纷上书要求停止修建圆明园,就在同治为难的时候,御史游百川提出改修西苑,花费没有那么大,还能体现皇帝的孝心。

面对王公大臣和银子的压力,同治帝宣布:圆明园工程停止,改修西苑三海。

慈禧太后再次夺权

同治帝从小就沾染了好色的恶习,亲政后仍然很贪玩,经常微服出宫,寻花问柳,

这样很快就出事了,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突然感觉到身体不适,一连几天发烧不退。

御医会诊结果是同治帝受了淫毒,但找不到对症的治疗方案,对外说是得了天花。

过了几天,同治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卧床不起了。

同治帝生病了,看不了奏折,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了,同治安排自己的老师李鸿藻批阅汉文奏折,恭亲王奕訢批阅清文奏折。

同治帝将大权交给两个外人,慈禧非常生气,她召集大臣们到同治病房商量大事。

慈禧对众大臣们说,圣体欠安,无法批阅奏折,内心焦虑,你们要想想办法。

大臣们都明白,慈禧这是要夺权啊,这时就有人奏请皇太后出来主持朝政。

慈禧太后就这样打破了同治的方案,完成了夺权,再次垂帘听政了。

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年仅十九岁,在位十三年。

同治帝驾崩了,没有留下儿子,慈禧太后选中了奕譞之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位,就是光绪皇帝。

同治帝六岁登基,又英年早逝,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政始终由其母后慈禧把持,他毫无存在感,做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

0 阅读:322
弘毅世界文旅

弘毅世界文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