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奕詝在位十一年,是一位比较平庸的皇帝,他很勤政,但还是墨守祖制来治理国家,而当时的形势急需一次大的改革,这显然是咸丰皇帝不具备的,咸丰帝接手的是道光帝留下的一个烂摊子,然后留下了一个更烂的烂摊子。
咸丰皇帝登基1831年7月17日,道光皇帝又得了一个儿子,此前他已经有过三个儿子,不过都已去世,皇长子奕纬在这年5月去世,23岁,皇二子、皇三子出生不久就早夭。
道光皇帝非常高兴,给这个皇四子起名奕詝,由于前面三个皇子均已去世,奕詝实际居于长子之位。
奕詝之后,道光又得了五个儿子,到了立储的时候,道光皇帝开始犹豫不决了,经过一番比较后将立储范围锁定在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
奕詝老成持重,但是才气稍差,奕訢聪明伶俐,有才气,但是看起来没那么稳重,犹豫到1846年,道光帝已经64岁了,经常感到身体不适,觉得立储之事不能再犹豫了,就写下了立储御书。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1850年2月25日,道光皇帝病死于圆明园,3月9日,新皇帝奕詝举行了登基大典,宣布改明年为咸丰元年,刚登基的咸丰皇帝差4个月才19岁。
咸丰帝的政治道光皇帝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他没有创造力,但是为政非常努力,希望用祖宗的成法治理好国家,可是清朝自乾隆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嘉庆时期国内虽有起义,总算平安度过了。
到道光帝时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咸丰帝接手的是道光帝留下的烂摊子,他又资质平庸,登基后就倚重自己的老师杜受田,还是按照祖制在治理国家。
刚登基,咸丰就连下三道谕旨求言求贤,让各级官员发表意见,推荐人才,这显示出了君主的开明,但也是一个通用做法,反映出了面对时局的不知所措。
刚登基的咸丰帝充满了豪情壮志,他非常勤政,积极处理政务,每天都要亲自下达很多谕旨。
八个月后,咸丰帝罢免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以及耆英,这预示着咸丰帝要采取强硬的措施来对抗英国等西方国家。
咸丰帝想强硬却没有具体的制夷策略,而且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没有利用战后的和平时期,总结教训,进行革新,使国家强大起来,到咸丰时期,即使想振作起来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已经天下大乱。
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继位的第二天,1850年2月26日,他收到的第一份公文,就是广西巡抚上奏的起义军李沅发入广西。
这是一次比较小的起义,却动用了四省的军队,仅广西就花费了24.7万两银子,到6月2日才抓住匪首。
为了警示地方官员,咸丰将湖南巡抚、永州镇总兵等高官革职,咸丰帝总算可以放松下来了,殊不知一场更大的风暴已经到来。
一个出身自农民家庭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圣贤书读不下去了,他找来了在广州街头得到的基督教书《劝世良言》,读了起来。
读的过程中,他联想到落第后大病四十余天的种种异象,突然发现自己就是上帝赐封的“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于是就自行洗礼,开始传教,拜上帝,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刚开始,洪秀全在家乡广东省传教,参加者并不多,之后转入广西,入教的越来越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在金田村宣布起义。
虽说有两万人,除去老弱妇女,其实真正能参与作战的也就四分之一,而且他们都是没有军事经验的农民,本不是官军的对手,但是广西的几位军政主官彼此不同心,把心思都花在了勾心斗角上,还不断向咸丰帝要兵要钱。
太平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强,咸丰帝决定换人了,他派军机大臣赛尚阿入广西主持剿匪。
赛尚阿入广西,咸丰帝又增兵遣将,要什么给什么,光银子就拨了一千万两,但是平定起义的捷报却迟迟没有送来。
为了对付咸丰的愤怒,赛尚阿将一名太平军俘虏伪造成太平天国天德王洪大泉,说他是洪秀全的兄弟,所有的谋略都出自他手,秘密押往北京。
咸丰帝从洪大泉的供词中,才弄清了太平军的实情,这时距金田起义已经一年多了。
在征战中,太平军的人数急剧扩张,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入武昌,2月,洪秀全又放弃了武昌,率军沿长江而下,目标是南京。
3月8日,太平军前锋到达南京,19日攻入了南京城,28日,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改名天京。
当太平军占领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帝当着群臣的面流泪了。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咸丰陷入了沉思,他已经非常努力,前方的军报,从来都是当天批阅,做出指示,前方要兵,他就调集各省精兵支援,要钱给钱。
咸丰甚至想到了天意,下令掘了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祖坟,以破坏其风水,还下了两次罪己诏,都无济于事。
其实一切的根源起自乾隆末年,政治腐败,文武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钻营,无心做事。
就在咸丰帝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焦头烂额之时,曾国藩练成了一支强大的湘军。
湘军出山,在经历最初的几场失败后,连战连捷,1854年十月,湘军攻克武昌。
咸丰帝闻之大喜,授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这时一位军机大臣提醒咸丰帝,曾国藩一呼百应,快速就能集结万人,恐非国家之福。
咸丰帝从来就缺乏知人善任的本领,对曾国藩猜疑起来,他收回了成命,改任为兵部侍郎,专办军务,变成了一个虚职。
没有实权,曾国藩遭受了排挤,湘军发展举步维艰,之后曾国藩一度赋闲在家。
直到1860年,清军主力部队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咸丰手中实在没有可用的军队,这才将希望放在曾国藩身上,至于后果也顾不上了。
咸丰帝给了曾国藩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仅仅一个太平天国就让咸丰帝心力衰竭,而全国各地民众又频频揭竿而起,比较大的有捻军、天地会以及贵州云南的起义,几乎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动乱。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在咸丰帝陷在内部起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时,外患又来了,1856年至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入侵,俄美趁火打劫。
叶名琛是两广总督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叶名琛对广东反叛的镇压成果显著,广东的战火已基本平息,咸丰帝对叶名琛非常信任,几乎言听计从。
1854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已经过去了12年,英国提出修约要求,紧接着法国和美国也提出了要求。
叶名琛对西方国家的要求一律拒绝,英国人想绕过叶名琛北上,另外寻求修约途径,咸丰帝谕令由叶名琛全权办理,在双方的拉扯中,战争一步步逼近了。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根据举报检查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船只,带走了12名船员,英驻广州领事以亚罗号曾在香港登记为由,要求释放全部船员,被水师官员拒绝。
英国人谎称水师官兵扯下船上的英国国旗,侮辱了英国尊严,要求叶名琛放人道歉,叶名琛允许释放船员但是不允许道歉,就这样战争打了起来。
10月23日,三艘英舰越过虎门,攻击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叶名琛不以为意,说英军天黑自然会走,要求水师后撤,不必还击。
28日夜,英军的炮火轰开了广州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英军一百多人冲进广州城,由于此次开战的英军只是香港驻军,人数不多,很快又从广州退了出去。
面对这个局面叶名琛非常镇定,他下令断绝通商,断掉英国人的财路,然后又给咸丰帝谎报军情,说清军两次大败来犯清军,击毙四百余人,法、美各国均认为英国无理,不会相助,给咸丰帝吃了颗定心丸。
广州附近的战事,英军虽然战无不胜,但是因为兵力不足,打打停停,不过此时英国政府已经通过议案,决定对华用兵,并联络法国、美国,筹划联合行动。
1857年11月,英法联军集结,对叶名琛提出三项要求,否则就进攻广州,叶名琛底气十足,从他收集到的情报来看,这是英法技穷后的求和行动,严词拒绝了英法的要求。
他还给咸丰帝上了奏折,说英夷已求和,大局已定,只不过咸丰帝看到奏折的时候,实际情况是广州城已被攻陷。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20艘战舰,地面部队5700余人进攻广州,29日,攻陷广州城。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守军被击溃,26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英法联军就进入了天津,然后要求清政府派大臣赴天津谈判,否则就进攻北京。
咸丰帝派东阁大学士桂良赴天津,与各国谈判,之后又起用耆英,到天津参与谈判。
谈判的结果就是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签订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6月14日,咸丰收到黑龙江将军奕山的奏折,才知道奕山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但对咸丰来说,几千里外的不毛之地,已经无足轻重了。
《天津条约》遗留下两条议案,一条是清政府派出官员到上海与英国谈判修订关税税则,降低关税,第二条是条约批准一年内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就是这第二条又引起了一场大战。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北上,前往北京换约。
在英法联军攻克大沽炮台后,咸丰命战功显赫的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节制京津地区军务,加强京城防御。
僧格林沁修复了大沽五座炮台,在海河中架设木栅,加强大沽口的防御力量,海河中已设立层层障碍,根本无法通航,僧格林沁上奏咸丰要求三国公使由陆路进京。
不过,咸丰的谕令还没有发出,英国公使的先头船队就已经到了大沽口外,狂妄的要求三天之内撤去所有障碍。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船进入大沽口清除水中障碍,之后英法舰船与大沽清军打了起来,大沽清军在僧格林沁的统领下,斗志高昂,美国舰船投入战斗也无济于事,此战,清军击沉英法战舰三艘,击毙侵略军484人。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对外作战的第一个胜利,接到胜利的战报,咸丰却是一片混乱,他怕引起更大的战乱,多次下谕三国公使进京换约,甚至让美国从中说和。
英法公使不予理睬,准备调兵再战,1860年4月,英法组成了一支一百多艘战舰的庞大舰队,先后攻克了定海、大连、芝罘,正式宣战。
8月1日,英法联军避开防守严密的大沽口,从北塘登陆,僧格林沁奉旨不得首先开战,没有在英法联军登陆立足未稳时进行打击。
英法联军很快就攻占了新河、塘沽,僧格林沁想要在大沽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咸丰帝马上下令让他见形势不利,就从大沽撤退,保卫北京。
21日,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僧格林沁见败局已定,就带兵撤出大沽,退到通州。
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发,18日,清军两万人与英法联军四千人激战,结果僧格林沁大败,21日,在八里桥再次战败。
这时,咸丰帝召开御前会议,决定避居热河,留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全权处理英法事务。
22日早上,咸丰帝从圆明园后门出逃,离开了京城,逃往热河。
10月6日,英法联军在北京安定门、德胜门外再次击败清军,13日,英法联军从安定门进入北京。
10月6日,法军冲入圆明园进行抢劫,第二天英军也加入了抢劫队伍,这座灿烂的东方名园成了强盗的世界,搜刮干净后英军又在园中放火,曾经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成了一片废墟。
10月24日,奕訢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25日,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11月,俄国以中间调停有功为由,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退出后,咸丰帝还没打算回京,这样清政府被分成了两半,咸丰帝在热河行宫,奕訢在京城主持具体事务。
咸丰帝迟迟没有回銮,而身体却越来越差,经常咳血,精神不振,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逝,结束了苦命的一生。
咸丰皇帝奕詝在位十一年,可以说没过一天好日子,太平天国贯穿其当政的始终,1856年至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期间天地会、捻军等起义数不胜数,整个国家陷入了更大的灾难之中。
用户10xxx13
没办法,只要能当皇帝不择手段,但是自己又不考虑自己能不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