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自由旷达的魏晋风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无数人向往。
最代表魏晋文化的无疑就是竹林七贤了,这七个人组成了魏晋最璀璨的星空,而嵇康无疑就是竹林七贤中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
嵇康的身世很久以前,在会稽上虞有一户姓奚的人家,为了躲避仇人的报复,全家从家乡北渡长江向中原逃跑,最后在谯郡铚县的嵇山脚下定居了。
为了彻底摆脱仇家的追杀,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姓氏,然而在古代社会,偷改姓氏是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求得心理安慰,他们选择了与“稽”同音的“嵇”字为姓。
在当时那个年代,一户外来的寒门家族,虽然能够安家久居,但始终没能出来一个能够光宗耀祖的人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在东汉末年的动乱年代,谯郡诞生了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当地的许多家族都参与了曹操的军队,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嵇氏家族出现了一位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就是嵇昭。
嵇昭,字子远,在曹丕时期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是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军粮事务的专员,官阶六品。
于是,嵇昭在距首都洛阳约80公里的河内郡山阳县购置了园宅,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223年,嵇康出生了,是嵇昭的小儿子。在嵇康还在襁褓中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母亲和兄长的抚育下长大的。
母亲和兄长对嵇康的养育方式属于溺爱型,让嵇康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对文化教育也是放任自流,让他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博览群书,这也养成了嵇康旷达不羁的性格。
嵇康的青少年时期嵇康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河内郡山阳县度过的。
山阳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因处于太行山的南麓,取名“山阳”。
嵇康家宅院就在县城外东北二十里的秋山脚下,这里茂林密布,泉水清冽,西南有天门山、白鹿山,一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
嵇康经常与亲朋好友一起,游览故乡的青山秀水,嵇康也很喜欢与知心好友漫游在大自然中,有景,有情,有琴,他们漫游原野,弹琴唱歌。
宽松的教育方式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嵇康就是在这种自然而然的自学过程中,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当他成年的时候,已经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大师了。
他精通各种乐器,尤其琴技,是一代大师,还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写出了《声无哀乐论》这样的千古名篇。
入仕当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嵇康的亲友纷纷离开了他,奔向官场,嵇康同样也面临抉择,入仕当官或归隐山林。
嵇康的成长经历让他不太热衷于仕途,他有比较强烈的越名教任自然的倾向,但实际情况是嵇康当了公主驸马,入了仕途。
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生存,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实际上只有入仕一条出路。
成年之后的嵇康完全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了,他身材高大,容貌清秀。
嵇康的好友山涛曾这样评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就是说嵇康平时像独立的巨松那样挺拔清峻,醉倒之后,就像将要崩溃的玉山那样纯洁浑厚。
嵇康的才华与英俊声名远扬,引起了沛王曹林的注意,之后,嵇康与长乐亭公主结了姻缘,做了公主驸马,这是嵇康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其悲剧命运的开始。
沛王曹林是曹操与杜夫人所生,封地在谯郡,后改封沛国,而对长乐亭公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曹林的女儿,另一种说是曹林的孙女,从年龄推算应该是曹林的女儿。
按照当时的惯例,与公主结婚者要加官进爵,嵇康也不例外,被授予郎中职务,不久又晋升为七品中散大夫,嵇康到洛阳接受官职。
这时何晏发起了玄学思想革命,流行起来清谈这种学术交流方式,嵇康自然也进入了清谈玄理的文化氛围中。
这个时期是嵇康创作的高峰期,《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明胆论》、《释私论》等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竹林之游嵇康没有在洛阳长期住下去,后来他又回到了家乡河内山阳,大概是他已经看到洛阳上层的清谈思潮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政治漩涡。
嵇康的一些朋友也对政局持观望态度,纷纷隐退,以避开政治陷阱。
正始八年之后,他们就经常聚集在嵇康园宅附近的竹林中饮酒清谈,于是,历史上出现了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山涛、阮籍、阮咸、刘伶、向秀、王戎。
竹林之游的名士不是政治联盟,只是为躲避政治风暴的松散群体,所以不是永远都是七个人的联合行动,他们人数时多时少,也不仅仅局限在这七个人,嵇康的好友吕安也经常参加。
后代文人选了他们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对比《论语》中七位隐士,而成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山涛、阮籍、嵇康三人的年纪较大,是竹林之游的核心人物,山涛先与嵇康相识,后来又结实了阮籍,后来三人又各自介绍自己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都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接手了军政大权,司马师废立了皇帝,曹魏政权大势已去。
随着政权形势变化,竹林七贤开始分化瓦解。
司马懿上台不久,就召阮籍为其幕僚,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一职,负责起草重要文书,阮籍被迫就职。
而山涛和王戎则是主动步入仕途,山涛与司马懿的妻子是表亲,他直接拜见了司马师,王戎以什么方式入仕已无从考证,他们都做了大官。
山涛、阮籍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出山也预示着竹林之游的瓦解。
后来阮咸和刘伶也步入仕途,追随嵇康的只剩下了向秀一人。
嵇康的彷徨随着司马师时代到来,皇帝曹芳被废,曹魏王朝岌岌可危,嵇康的态度也从观望变成了对抗。
嵇康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责任感,虽然他没有利用皇亲身份政治投机,不过在他看来,既然已经与曹魏王朝联姻,对王朝兴衰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司马师病逝后将权力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在权力交接过程中,钟会起了重要作用,成了司马昭最信任的谋士。
钟会久闻嵇康名声,但未曾谋面,有一天,钟会带着大批随从,前来拜会。
嵇康的园宅内有棵大柳树,他热爱打铁,就在柳树下面设立炉台打铁,打成的器具就免费送给亲临好友。
钟会来这天,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向秀在一旁当助手,鼓风烧火,而对钟会,嵇康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继续打铁不止。
钟会被冷落在一边,下不来台,本想默默离开,这时嵇康冷冷的发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到: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
钟会带着怨恨走了,而嵇康也将为此付出代价,其实嵇康不是跟钟会过不去,他是表示对司马氏集团不妥协的态度。
钟会走后,就有消息说司马昭准备选嵇康为幕僚,这可能是司马昭想网罗人才,也有可能是钟会的挑唆,试探嵇康的态度。
这一传闻使嵇康的处境十分尴尬,不过很快出现了一个机会,256年,沛王曹林去世,长乐亭公主回娘家服丧,嵇康得到一个遁隐山林的机会。
嵇康离开了家乡,到太行山南麓一带云游,开启了三年的山林生活。
与山涛“绝交”曹魏王朝的大势已去,但是斗争并未结束,残存的亲曹势力和王室进行了最后的反抗。
257年五月,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发动了武装反抗司马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司马昭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前往平叛,双方在寿春城下展开了持续8个月的攻坚战,血流成河。
最后,城内断粮,内部发生叛乱,守城部队土崩瓦解,寿春陷落,诸葛诞在突围时阵亡。
诸葛诞兵败后,禅代已成定局,但19岁的小皇帝曹髦不满自己被废的命运,决心发动政变,夺回权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曹髦临时拼凑起来了一支由警卫、仪仗、仆人组成的队伍,有几百人,向大将军府进发,曹髦挥剑在前面开路,最后被太子舍人成济的长矛刺穿了胸膛,然后司马昭又立曹奂为新皇帝。
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下,士大夫阶层已经向新的权力中心屈服了,沉默了,就在这个时候,嵇康站了出来。
嵇康结束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从抱犊山中出来,到了首都洛阳,在最高学府太学中活动,公开的工作是抄写古文石经,具体的内容已无从考证。
司马昭借儒家礼教控制士人思想,号召读经,有位叫张邈的写了一遍文章来讨好司马昭,针对这篇文章,嵇康写了《难自然好学论》予以还击。
对于嵇康的挑衅言行,司马昭选择了克制的态度,如果能拉拢到嵇康这样的名士,对司马昭是有利的,他也一直想收买嵇康。
很快机会就出现了,山涛由吏部郎升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吏部郎出现了空缺,山涛推荐了嵇康,吏部郎职位不高但是权力很大,是个肥差。
面对山涛的邀请,嵇康做出了惊人之举,他不但拒绝了山涛的邀请,还写了一篇长信与山涛绝交。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是想借题发挥,向天下表达自己的立场,发泄对司马氏的不满。
嵇康这篇指桑骂槐的绝交书,让司马昭震怒,动了杀机。
《广陵散》绝响司马昭想除掉嵇康,但是嵇康是名扬天下的名士,要杀掉这样一个人,还需要一个借口,一年之后,这个借口找到了,就是吕安不孝案。
吕安是嵇康的好友,他跟向秀都是嵇康坚定的追随者。
吕安的妻子貌美如花,他的哥哥吕巽垂涎已久,将她灌醉后奸污,后来东窗事发,吕安十分愤怒,来征求嵇康的意见。
嵇康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应该在家族内部解决,吕巽向父亲的在天之灵发誓,保证不会再发生此类事情,也不迫害吕安,吕安也不向官府揭发。
嵇康和吕安都相信了吕巽,吕巽却认为随时都有被揭发的危险,就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打母亲,这在当时是死罪。
吕安被逮捕入狱,得到消息的嵇康非常震惊,他到监狱为自己的好友申诉。
钟会对当年嵇康的无礼行为一直怀恨在心,这次是个复仇机会,在钟会的劝说下,司马昭同意将前往监狱为吕安申辩的嵇康一并收监,理由是吕安是不孝的罪犯,替罪犯做伪证,同罪论处。
嵇康被捕入狱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社会轰动,几千太学生集体上书请愿,要求释放嵇康,让他到太学任博士,还有很多名士主动入狱陪伴嵇康,以施加压力。
朝廷许诺释放嵇康,在哄骗下,太学生和名士纷纷离去。
太学生和名士的集体请愿,表明嵇康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反对司马昭的一面旗帜,司马昭必须斩断这面旗帜。
262年某天,嵇康和吕安被押到洛阳东市执行死刑,嵇康向人群中的哥哥嵇喜索要琴,嵇喜已经把琴带来了。
嵇康接过琴,弹起了千古绝唱《广陵散》,把一切情感都宣泄了出来,谈完之后他说: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是嵇康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