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是中国倒数第二个皇帝,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光绪四岁登基,在位三十四年,三十八岁去世,他的一生始终被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下,是一个傀儡皇帝。
光绪继位,慈禧垂帘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醇郡王奕譞喜得贵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载湉,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年仅十九岁,没有留下儿子,由谁继承皇位就成了矛盾的焦点。
据说同治帝病危时曾口授了一份遗嘱,但这份遗嘱被慈禧太后知道后就撕毁了,慈禧决定立奕譞之子,四岁的载湉为皇子,继承皇位。
之所以让载湉继位,一是他有双重高贵血统,二是载湉年仅四岁,慈禧可以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载湉的父亲奕譞也比较容易控制。
慈禧太后下发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也就是说把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继承咸丰的皇位,这样慈禧仍然是皇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把权力掌控在手里。
奕譞听到这一决定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感到大祸临头了。
四岁的载湉被请入皇宫,继承了皇位,改元光绪,光绪帝一继位,就决定了他的傀儡地位。
慈禧的心思众人皆知,王公大臣合上奏章,恳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说小皇帝年幼,不垂帘又不行,只能勉强答应。
光绪帝亲政光绪二年,1876年5月,光绪帝正式在毓庆宫上学读书了,他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学习中外史地和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他的老师还特意给光绪帝讲解出使各国使臣的考察奏折,以及有关轮船、机器、海防等方面的知识,使光绪帝能够对洋务运动有所了解,了解世界。
这无疑对后来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起到了思想上的启迪作用。
在这过程中,1881年4月,慈安太后突然去世,慈安太后性格温和,不像慈禧那么严厉,光绪帝跟慈安更亲近一些,对慈安太后的离世,光绪十分悲痛。
慈安去世,两宫垂帘变成了一宫垂帘,慈禧更加大权独揽,无所顾忌了,但是毕竟政务繁忙,她需要人分担。
从光绪十二岁开始,慈禧就让他试着处理政务,批阅奏折了,召见军机大臣,熟悉政情、锻炼能力。
1884年爆发了中法战争,这时光绪十四岁,一切权力还是牢牢的掌控在慈禧手中,战争几经波折,最后在将士们的奋战下,取得了陆海战的胜利。
中国的战事胜利,迫使法国放弃了索取巨额赔偿和占据基隆、淡水的无理要求,这是晚清唯一一次没有割地赔款的战争。
但是,慈禧觉得奕訢太有主见,不太听话了,就罢免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人马,换上了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新的军机处。
礼亲王世铎是个非常平庸的人,毫无主见,又喜好财物,收受贿赂,能力与原军机处人马相差甚远。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光绪帝举行了亲政大典,名义上开始亲政了,之所以让光绪亲政,是慈禧考虑祖制和舆论,做出的姿态,但慈禧太后不愿轻易交出权力,她还要继续训政,一切权力仍归慈禧。
慈禧训政后,就开始张罗起来光绪的婚事了,她给光绪帝选了自己的亲弟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然后又选了两个嫔,光绪不喜欢这个皇后,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
1889年2月,光绪帝举行了大婚典礼,大婚之后就是慈禧归政了。
在大婚同一年,慈禧太后撤销了训政体制,归政光绪帝,光绪进入了十年的亲政期。
慈禧虽然归政了,但她仍然把持朝纲,保持对光绪帝的控制,光绪帝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仍然要听命于慈禧。
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不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他不甘心自己的傀儡地位,他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帝党,与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展开了斗争。
光绪帝亲政五年,在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面对这场战争,以慈禧为核心的后党和以光绪为核心的帝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对这场战争,光绪帝主战,态度坚决,慈禧太后犹豫不决,一会儿主战,一会儿主和,而慈禧一派的官员,大多数主和,尤其是李鸿章。
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光绪帝应朝鲜政府请求,根据中朝亲藩关系的惯例,决定派兵入朝,帮助平定起义。
日本探知清廷派兵入朝后,认为这是个机会,也以保护日乔的名义派兵入朝,打算先吞并朝鲜,再进犯中国。
光绪帝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他命当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积极备战,而李鸿章对日本根本不了解,在军事上,他不是积极备战,而是依靠俄英的调解,一味主和。
这年六月,日本海军战舰对中国运兵船发动突然袭击,同一天,日本军队进攻驻扎在牙山的清军,挑起了战争。
七月初一,光绪帝忍无可忍,发起了宣战诏书,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宣战,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但是,在此后的海陆两次决战上,清军均告失败,八月十七日,日本攻占平壤,陆军失败,十八日,黄海海战,清朝海军再次失败。
光绪帝十分愤怒,本欲严处贻误战机的李鸿章,但考虑到李鸿章是慈禧的宠臣,而且眼下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只进行了轻微处分。
慈禧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出结论,战则必败,必须求和。
光绪一派的官员认为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李鸿章领导不力,就想起了恭亲王奕訢,在高涨的呼声中,慈禧又启用了奕訢。
但是老年的奕訢已经不是年轻时的状态了,他开始看慈禧的眼色行事,也力主议和了。
而面对前方的战事,慈禧更关心的则是自己的六十大寿,关心贡物的呈递和庆典的布置。
十月初九日,日本侵略军已经攻占了金州,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庆典照办,听戏三天,其他的也都不管了。
整个慈禧大寿庆典就花费了五百多万两银子,而整个甲午战争,户部给前线的拨款却只有二百五十万两,还不到庆典支出的一半。
慈禧在庆典之后,更是一味求和了,她连续发布旨意,打击主战的大臣,也让光绪帝的锋芒大为收敛,为议和扫清了障碍。
十月二十四日,旅顺失陷,慈禧加快了同日本议和的步伐,在清廷同日本议和的期间,形势越来越不利,1895年正月,刘公岛失陷,北洋海军舰队覆灭,这无异于门户大开,日军可以长驱直入了。
清政府不得不派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二月十七日,李鸿章扬帆出海,二十三日,到达日本的马关。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面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光绪咨询慈禧意见,慈禧始终没有明确表态,签订和约她没有任何责任,光绪又拿不出对策,只好同意了日本提出的条件。
1895年三月,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等等。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百日维新《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他们都想从中国身上获取利益,先是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还辽,日本迫于压力表示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清政府赔偿白银三千万两,作为赎辽费。
1896年6月,李鸿章在俄国的威胁下,签订了《中俄密约》。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山东曹州府巨野县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派军舰霸占胶州湾,夺占青岛炮台。
俄国也趁火打劫,派军舰占领了旅顺口,大连湾。德国、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划分了势力范围,此后,英法也划分了势力范围。
面对这种局面,光绪帝急需良策,以实现繁荣富强,此时出现了维新派康有为,他在十年时间里,向光绪帝上了七封奏疏,系统的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和实施步骤。
光绪帝并不拥有真正的皇权,他想实行变法,首先必须征得慈禧太后的同意,慈禧答应在不违背祖宗大法的前提下,支持光绪帝变法。
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召集所有军机大臣,颁布上谕,决定变法,同月,光绪帝接见了康有为,就变法的方方面面交换了看法。
在此后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帝下发了一百八十余道改革谕旨,涉及文教、财政、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
光绪帝的谕令接二连三的下发,但是新政的推行却很不顺利,很多地方大员把上谕视为一纸空文,拖着不办,光绪非常愤怒,数次严厉责备,但是督抚大员皆由慈禧任命,光绪没有撤换的权力。
无权的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艰难处境束手无策,决定寻找机会显示皇帝的权威,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礼部官员阻止了本部一个小官的上书,光绪借此罢免了礼部高官,又任命了新的礼部六堂官。
面对观念陈腐的军机处老臣,光绪又任命了四位军机章京。
光绪帝罢免了几位不称职的官员,又任命了新势力,使旧臣恐慌,新人振奋,守旧派大臣就集体向慈禧告黑状,诬陷光绪帝违背祖宗法治,请求太后训政。
慈禧觉得局面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想找个机会,劝劝光绪帝,恰好光绪帝到颐和园给慈禧请安。
这一次光绪帝没有像以前那样唯命是从,而是表现的态度强硬,慈禧感到了光绪帝的变化,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决定采取行动。
1898年八月初六,慈禧以光绪帝名义发布谕旨,宣布训政,同日,又下发谕旨捉拿维新党人。
最终,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康广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将维新变法扼杀在摇篮中。
这次变法因经验太少、步伐太快等等原因,最终走向失败,但是却意义重大,对封建顽固势力造成了冲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为的进步人士,这是光绪帝的历史贡献。
光绪帝的囚禁生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本打算废黜光绪帝,遭到了西方列强驻京公使的反对,慈禧下令抓捕康有为,康有为在英国的保护下隐藏在香港,慈禧要册立溥儁为大阿哥,也遭到了各国公使的抵制。
慈禧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报仇,恰好此时义和团运动起势,发展到了京畿一带,义和团的矛头直指洋人,这恰好符合慈禧的需求,她对义和团的态度也从主剿变成了主抚,想利用义和团来打击洋人。
慈禧接连派大臣到京畿一带暗查拳民,他们都认为拳民不可利用,但是他们为讨慈禧欢心,说了假话,说拳民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这样的回答正和慈禧的心意,慈禧便决定向洋人宣战了。慈禧召开了四次御前会议,抛出了问题,让群臣讨论。
自慈禧太后训政后,虽然光绪帝跟慈禧一起坐在殿上,但也仅是陪坐,光绪只能一言不发,如木偶一般。
但是这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光绪不再沉默了,批驳了支持主动宣战的大臣。
此时的慈禧完全处于狂热状态,不顾大臣的反对,在1900年五月二十四日,下令进攻东郊民巷的外国使馆。
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正式向11国宣战。
清军一直进攻了五十多天,到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才停止。
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打扮成逃难老妇的模样,带着光绪,被迫西狩。
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各国联军退出北京城,慈禧、光绪一行返回了北京,而光绪帝又被打入了瀛台。
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瀛台去世,自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就彻底成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光绪帝去世后不到一天,慈禧太后也去世了。
后来据专家对光绪帝遗骨的研究发现,光绪是砒霜中毒而亡,谁是杀害光绪帝的凶手还是一个谜。
光绪帝四岁登基,在位三十四年,在位期间慈禧太后掌权,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但是光绪帝领导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这次变法意义重大,对封建顽固势力造成冲击,培养了一批进步人士,应该说光绪帝是一个爱国开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