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的历史

弘毅世界文旅 2024-12-10 06:09:42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一座城市,自吴阖闾、夫差以来,两千五六百年历史,据说,苏州是世界上唯一一座2500年来没有迁移挪动过的城市,苏州城内名山古迹,园林古刹,到处皆是,美不胜收,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当我们来旅行的时候,站在城市的街角,游览历史文化古籍,就不再只是走马观花,我们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会更有兴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起源

商朝末年,周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力,季力的儿子姬昌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受古公喜欢,就想传位给季力,然后再传给姬昌。

太伯、仲雍领会了古公的想法,就离开故土,来到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称“勾吴”,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古吴国包括今天的安徽、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北部环太湖地区,吴国的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就是今天的无锡梅村,后期东移到今天的苏州。

前面这些还不是苏州的起源,苏州的历史应该是从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开始的。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通过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向伍子胥请教治国之策,伍子胥说: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阖闾非常赞同,委派伍子胥主持新建都城工作,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开始建设都城,这就是苏州的起源,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大城周长47里,有水、陆城门各八个,从西南至东北的城门分别为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平门。

这座大城规模宏大,设施齐全,成为了吴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战争中负伤去世,夫差把父亲安葬在都城西北的虎丘山,以山为陵、凿池为剑。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据说,夫差征发十万夫役修筑陵墓,下葬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其上,故名虎丘。

后来到了五代后周时期,山上建了云岩寺,寺前建了虎丘塔,斜而不倒的虎丘塔成了苏州的象征。

据说,吴王阖闾墓的墓道口设在了剑池的水下,明朝时期,剑池的水忽然枯竭,文徵明、唐伯虎等人下池探索,在池子北部发现一个石洞,可能是吴王墓口,就通报了县令。

县令说挖掘先王坟墓是君子不耻的行为,下令垒石块封洞,1955年,苏州政府部门整修疏浚剑池时又发现了这个石洞,可供一人进出,不过里面被3块青石板封闭,由于担心凿开石板会导致山顶的虎丘塔倾倒,就放弃了。

所以,虎丘山下是否有吴王阖闾的墓,墓里面什么样子,至今都是一个谜。

苏州的历史发展

战国后期,楚国封春申君黄歇于江东,黄歇以阖闾旧城为封国都城,建造宫室,修筑水利,初步奠定了苏州水系的格局,此后六百年没大变。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吴地属于会稽郡,郡治就设在今天的苏州,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

到了三国东吴时期,都城在秣陵和武昌间变换,苏州渐渐退出舞台中心,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已经成为东吴的后方基地。

589年,隋文帝灭陈后,因城西有姑苏山,改名为苏州,这是苏州名称的开始。后来越国公杨素因苏州地处平原,非险要之地,在城西的横山山麓另建新城,作为州治。

唐初又将州治迁回旧城,此后苏州的名称又经历多次改变,五代时期,苏州属于吴越国,改称中吴府,后又设中吴军节度使。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改中吴军节度使为平江军节度使,宋徽宗时升苏州为平江府,元朝以苏州为平江路。

到了元末,张士诚起义,割据平江,建立大周政权,改平江府为隆平府,后来在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战役中,平江城毁于战乱,遭到重创。

徐达大军攻克平江后,改平江府为苏州府,此后苏州府的名称就一直沿用至清末。

阊门与盘门

苏州的城门中,以阊门的名气最大,2500年前,伍子胥和孙武从此门出发讨伐楚国,获胜后又从此门归来,所以阊门也叫破楚门。

阊门就是西门,在建造阖闾大城时,吴国为了战胜周边国家,在城门名称上也是费尽心思,阊门意思就是接通阊阖之气以压制楚国。

825年,白居易组织百姓开挖从阊门到虎丘的山塘河,将挖出来的泥土堆积成堤岸,后来百姓依河堤建房,形成了著名的山塘街。

然后,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中市河分别从五个方向向阊门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也叫五龙汇阊。

盘门也是苏州最早建成的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南,刚开始叫蟠门,意思是龙盘之地,以震慑越国。

现存的盘门格局是元朝重建的时候定下的,明清时代又有整修,这是一座水陆城门,有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闸门,水陆两门并列,内外城门之间有空地,战时可以将敌人诱进这里消灭。

盘门不是简单的一座城门,而是由瑞光塔、吴门桥、将军楼、金阊亭、齐升院组成的一个建筑群。

历史上盘门曾几度兴衰,南宋初年,金兵从盘门进入苏州城烧杀抢掠,城内建筑被毁,盘门也遭重创,冷清了几十年。

元末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徐达率军围困苏州,盘门又遭到破坏,好在盘门设计精巧,在多次战争中都没有伤到根基,修整后很快又能恢复原状。

城门是一个城市的象征,除了阊门和盘门,还有葑门、齐门、平门,就不一一介绍了。

枫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是江南小桥流水的代表,苏州古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城,苏州不缺河,也不缺桥,根据南宋《平江图》记载,苏州古城区有359座桥梁,实际可能比这个更多。

苏州究竟有多少桥,可能没人说的清楚,苏州的桥大多是用石头建造的,像现今留存的思婆桥、乌鹊桥、寿星桥等等,而在苏州的这些桥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枫桥了。

唐朝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让人记住了这座桥,记住了桥畔的寒山寺,也记住了苏州,成了苏州的城市名片。

张继赶考落第,郁郁而归,途径此处,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夜、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短短28个字,张继就把自己的愁容和周围幽美的秋景描绘了出来,千古流传。

枫桥,旧称“封桥”,位于苏州西北的一个小镇上,小镇也因桥而得名,枫桥横跨在运河支流上,是一座月牙形单孔石拱桥。

枫桥始建于唐朝,是从西北方向进入苏州的水路交通要道,这里设护粮关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所以叫“封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3年整修之后的枫桥。

张继之后,枫桥成了诗人的打卡地,杜牧、陆游、范成大等等均留下了诗篇,只不过都没法超越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诗桥。

苏州的园林

苏州最有名的当属园林,数不胜数,像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等,而拙政园无疑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了,游姑苏而不游拙政园,就仿佛没游姑苏,是一种遗憾。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1509年始建,五百多年来,几经易主,分分合合。

官场失意的御史王献臣返回家乡,自讽“拙政”,以大弘寺址建造拙政园。

王献臣去世后,他的儿子赌博,一夜将园子输给徐少泉,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了百余年之久,此后,徐氏子孙逐渐衰落,园子也逐渐荒废。

崇祯四年即1631年,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园子东部的十余亩荒地,建造园林,1635年建成,起名“归园田居”。

到了清朝,康熙南巡也曾来到拙政园。1863年,李鸿章率军占领苏州后,将太平天国忠王府作为江苏巡抚行辕,1866年,巡抚衙门迁出。

此后拙政园的下一任主人是江苏巡抚张之万,到民国时,拙政园做过会馆、医院、军营,到1951年,对拙政园进行了重新修缮,拙政园又起死回生。

苏州园林与拙政园同样出名的是留园,留园和拙政园同获“中国四大名园”的称号。

留园于明朝万历年间,1593年始建,曾叫过“东园”“寒碧山庄”,在苏州的园林中,留园的建筑物是最多的,其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可谓是一步一景。

留园利用云墙和建筑物划分成了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中部是山水布局,东部是厅堂建筑,北部陈列盆景,西部是山林野趣。

东部主厅五峰仙馆之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都是花石纲遗留的旧物,冠云峰居中,高6.5米,是苏州园林最高大的一块湖石。

苏州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园林当属狮子林,元朝1342年,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们出资,筹建道场“狮子林寺”,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狮子林,为之题“狮林寺”。

狮子林面积不大,以其假山奇石著称,这些假山间的太湖石状似石狮,非常巧妙,清朝时,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从第二次南巡开始,每次必到狮子林。

1917年,狮子林被民国颜料买办贝润生购买,他又斥巨资对园子进行了整修,同时还参照西洋建筑进行了改造,增加了贝氏祠堂等新建筑,新中国成立后,贝氏将狮子林捐献给了国家。

苏州的园林是介绍不完的,还有沧浪亭、网师园、耦园、环秀山庄等等,当然,苏州有名的不止园林,还有苏绣和昆曲,这些也都是苏州历史的象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苏州游几个园子,登虎丘山,逛观前街,漫步七里山塘,游寒山寺,再逛几个江南古镇,沉迷于那些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古刹钟声,感受苏州历史的厚重,沉迷于烟雨的江南。

0 阅读:1
弘毅世界文旅

弘毅世界文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