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勤政的铁腕君王——清世宗雍正

弘毅世界文旅 2024-11-12 05:50:31

清世宗雍正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有人骂雍正帝是暴君,他大设文字狱,为人刻薄,但是雍正又非常勤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心中有国家、有百姓,无疑又是一个好皇帝。

雍正帝的童年

1678年十月三十日,乌雅氏为康熙生下了一个儿子,康熙帝非常高兴,赐名胤禛。

胤禛虽是康熙帝的第十个儿子,但是此前一些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胤禛排名第四,成了宫里的四阿哥。

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没有显赫的背景,之前只是个普通的宫人,生下皇子后在后宫的地位也没有明显提升,她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胤禛出生不久,就被送给皇贵妃佟佳氏抚养。

康熙帝非常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工作,在胤禛六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上书房读书,学习满、汉、蒙古文,学习骑射等。

康熙每年到皇家园林打猎都会带上大阿哥、三阿哥和胤禛,于是胤禛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中,胤禛就这样慢慢地长大。

九王夺嫡

二阿哥胤礽在两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胤禛知道自己只是个普通的皇子,没有背景,没有支持,那时的他对皇位没有非分之想,一直追随在太子左右。

康熙在位时间比较长,胤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康熙帝还是风华正茂,年少时的胤礽谦虚礼让,但是随着当太子的年数增多,面对周围人的逢迎,他也逐渐嚣张跋扈起来。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胤礽开始拉拢周围的人,形成了一个权力集团,直接威胁到了康熙的帝位,让父子间矛盾逐渐加深。

1708年九月,胤礽因不仁不孝被废除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其他阿哥都蠢蠢欲动起来,当时的成年皇子共有12位,但是有些野心小,没有争夺皇位的打算。

真正参与夺位的只有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祯等九位皇子,称为“九王夺嫡”。

其实太子被废之后,康熙非常难过,半年之后又下诏复立,复立的胤礽仍不知收敛,不久之后又被废掉,这次诸皇子知道胤礽绝无再立的可能了,于是竞争更加激烈了。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身为长子的胤禔觉得机会来了,他跟康熙说要替父皇除掉废太子,被当众指责,后来他又找了道士,欲行巫术,被人告发,康熙将他终身监禁。

三阿哥胤祉看到前面两个阿哥的下场,不敢再蹚这浑水,也退出了权力争夺。

八阿哥胤禩因为锋芒太露,康熙帝以为他结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将他拘禁了几个月,后来,康熙帝视察热河,让胤禩跟随,此时恰逢胤禩母亲祭日,他便去祭祀母亲,就派太监去说明缘由,并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送给康熙。

没想到的是这两只海东青送到康熙手中的时候已经成了死鹰,康熙大怒,以为这是胤禩暗示自己体弱多病,胤禩自此也彻底失去了机会。

而四阿哥胤禛则表现的很低调,他多次表示对皇位不感兴趣,只是暗中默默积蓄力量,他又善于揣摩康熙的意思,不能表现的太愚蠢而被嫌弃,又不能太聪明而被打压。

就在胤禛胜利在望的时候,又杀出来一个十四阿哥胤祯。

胤祯善于用兵,他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带兵西征,顺利光复了西藏,在朝中威望空前,成了储君的大热门,局势看起来对胤禛不利了。

1722年十月,康熙帝到南苑行猎,十一月,因为身体不适回畅春园休养,此后病情逐渐加重,期间不接见任何大臣,能接近康熙帝的只有胤禛的盟友,步军统领隆科多,他将康熙的饮食起居等消息全都提供给胤禛,以分析形势。

十一月康熙病情加重,十三日就驾崩了,十三日这天胤禛三次进入康熙卧室,但是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而且此前也没立下遗嘱。

第二天,隆科多宣读了遗诏,谕令胤禛即位,在斗争中胤禛终于夺取了皇位。

坐稳皇位

胤禛夺取了皇位,但是并不稳固,最大的威胁就是胤祯,他在西北拥有十万精兵,有军功,是夺位的热门,他以先皇驾崩,让胤祯卸去大将军职位,回京尽孝,提拔纳尔素代理大将军接替兵权。

胤祯听闻康熙驾崩的消息,又接到新皇帝雍正的指令,就交出了大将军印信,前往京城奔丧,一到京城就失去了人身自由,气的胤祯大骂,雍正非常生气,削去了胤祯的王爵,消除了威胁。

而对于胤禩,雍正则进行了拉拢提拔,让他做第一总理事务大臣,他以前的下属也进行了提拔,其实这只是雍正为了站稳脚跟的策略,虽然胤禩被康熙打压的不可能再争夺皇位,但此前在朝中的势力很高。

而对于自己的亲信,雍正都进行了提拔任用,对夺权的最大功臣隆科多,雍正任命他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封了爵,还赐他为“隆科多舅舅”,一时风光无限。

对另一大功臣年羹尧,雍正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部一切事务。

年羹尧刚上任就平定了青海地区叛乱,威震西陲,扬名内外,雍正封其为一等公,加太傅,极受恩宠。

但是这两人在恩宠面前逐渐迷失自我,逐渐嚣张跋扈起来,而雍正对臣子有一种病态的猜疑,他们触犯了雍正的忌讳,最终被清算,隆科多被贬官监禁,年羹尧则被赐自裁。

可能是在争储过程中造成了雍正草木皆兵的心理,对自己的兄弟们,他也容不下。允禩被削去爵位,幽禁起来,被折磨之死,允礽、允祉、允禟等兄弟也都是被幽禁至死。

清欠与治腐

康熙大帝创造了一个盛世,但是康熙朝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耗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康熙晚期逐渐怠政,吏治逐渐腐败,官员贪腐严重,很多人私自挪用国库银两,导致国库空虚。

导致雍正刚上位时,国库只有七八百万两存银了,为了维持大清运转,雍正急需整顿国家财政。

雍正继位一个月就下令全面清查亏空,三年内将亏空全部补齐,并且不准向老百姓摊派。

雍正表现出了很大的决心,他派了钦差大臣到各地监督执行,不把亏空补上绝不罢休,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之后,雍正又下达新指令,亏空官员一查出来就查封家产,还不上就抄家,他们的亲戚家也没放过。

有些官员因为还不上而畏罪自杀,想一死了之,结果雍正又下了法令父债子偿,一直到追回为止。

同时,雍正还推行了耗羡归公的政策,耗羡是一种附加税,这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可以杜绝烂征加派的歪风。

经过五年的整治,朝廷国库的储银已经增加至五千万两。

雍正的清欠工作和打击贪官污吏是结合起来进行的,康熙后期,朝中贪污腐败遍布,各级官吏贿赂成风,买官卖官盛行。

为了整顿吏治,雍正首先严惩了一批贪官,宠臣年羹尧就在惩治的行列之内。

然后雍正帝推行了养廉银制度,清朝官员的俸禄比较低,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以前的耗羡私征算是官员的一种灰色收入,现在雍正推行耗羡归公,切断了这部分收入。

考虑到这方面,雍正决定拿出一部分耗羡费,给官员发养廉银,来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样官员的收入提高了近百倍。

这是对地方官员的制度,对京官,雍正增加了一份恩俸。

雍正对惩治贪官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整顿陈规陋习。

以前下属官员要按照四时时节向上级送礼,地方官给京官送,雍正下令禁止各级官员收受下级的馈赠,收礼的官员,轻则罚款,重则罢官。

对其他滥设科目收取杂费的情况,雍正也进行了严查禁止,对廉洁奉公的官员进行奖励。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废除贱民户籍,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激发了生产力。

加强皇权的手段

雍正的一生痴迷权力,在加强皇权方面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维护皇权,雍正进行了八旗改制,八旗制度始创于努尔哈赤,在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固,八旗制度已经成为了皇权的阻碍。

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将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亲自控制,到康熙时期,他安排皇子们管理旗务,削弱了旗主的权力。

雍正继位后马上就裁换了上三旗都统,将权力收回自己手里,对下五旗,他安排自己的亲信管理,增设管主,负责监督原来的旗主。

最早的旗主在本旗内拥有绝对权力,而且是世袭王权,而后来的管主只是皇帝临时指派的,不是世袭制度,权力也就都收到皇帝手中。

然后是雍正创设了军机处,负责商议军机要务,起草文书,管理档案,可以绕开内阁和议政大臣,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成了雍正行使强权的有力工具。

为了从思想上加强集权,雍正朝大行文字狱,在他13年的执政生涯里,就查办了14起文字狱,这其中很多都是捕风捉影罗列的罪状,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维护满清的合法地位,也是雍正被诟病的地方。

勤政的雍正

雍正的勤政在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总揽大权,事必躬亲,他建立了密折制和军机处,所有的政令都由他自己处理决定。

雍正帝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每年只有在自己生日那天才休息。

在雍正帝不到13年的执政生涯里,大概朱批了四万多件奏折,平均每天要批阅十件,而这些奏折都要在晚间朱批,因为白天雍正帝还有很多政事要处理。

但是长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消耗了雍正帝的体力和精力,在雍正七年,他就累倒了一次,生了一场大病,病了一年多,病好了之后雍正又跟之前一样的勤恳工作。

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帝还跟往常一样的会见官员,批阅奏折,晚上感觉身体不适,二十二日,病情加重,第二天雍正帝就驾崩了。

清世宗雍正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废除贱籍、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收拾了康熙帝晚年留下的烂摊子,在雍正的治下,国库充盈,吏治清廉,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0 阅读:68
弘毅世界文旅

弘毅世界文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