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我们知道,道光皇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皇帝。
因为,在他的任下,发生了鸦片战争。
战争以失败收场,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事实上,道光皇帝的性格虽然勤劳质朴,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但他的确是一位既无胆识也无魄力的君王。
在和英国人交涉的过程中,道光曾经希望以和平沟通的方式解决争端,他要求自己委任的谈判代表博尔济吉特·琦善同英方讲条件,要求在不割地赔款的情况下使英国人退兵。
其实,如果这么看的话,道光还算是一个在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的人,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道光皇帝所提出的这个想法,完全是不切实际,天真且幼稚的。
这就如同家里来了一个强盗,你不奋起反抗,你还奢望强盗在什么东西都不会抢走的前提下乖乖退去,这当然不是现实的。
道光是一代君王,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会想不明白么?
他当然想的明白,所以他不想承担战争失败所带来的责任,而是让琦善来帮他背锅。
(琦善 形象)
焦灼不安的道光皇帝在宫里时常探听有关英国人的一些动向,比如,他会询问大臣,英国离天朝有多远,途中相隔多少国家,英国人的君主为什么是一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女人?(即维多利亚女王)
闭关锁国,坐井观天的国策已经让这头东方雄狮沉睡了太久,别人就不说了,就连金字塔尖上的道光皇帝对张牙舞爪的敌人都完全不了解,又谈何去战胜他们呢?
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缺口,为了安慰自己,也为了帝国的未来,道光皇帝必须即早的确立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或许就连道光皇帝自己也清楚的意识到,尽管自己拥有很多做人的优秀品格,比如,他对受苦受难的人时常施以援手,乐意帮助身边的人,在做生意,数字政治方面还有着远远优于别人的成就,但是可惜的是,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农妇,却无法承担这个帝国的命运。
所以,选择一个有魄力的,让皇帝本人满意的继承人,就成了重中之重。
面对战争时,道光皇帝举棋不定,而在立储的问题上,道光同样十分优柔寡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道光皇帝的思想还停留在几百年前。
首先,他选定了自己的嫡长子,爱新觉罗·奕纬。
(清朝皇子 剧照)
奕纬的母亲,是惇怡皇贵妃。
这位贵妃当年只不过一个端茶倒水的宫女下人,因此道光对她并不宠爱,顺带着对奕纬这个儿子也不关心。
二十多年来,奕纬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直到道光把立储提上议程。
因为,当时的道光皇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
三个儿子,就算是排除掉了那个惹人讨厌的长子奕纬,老皇帝还有二选一的余地。
然而,奕纲和奕继相继夭折,使得这个原本没有任何希望步入政坛的人立刻就要走上历史舞台。
面对自己仅剩的独苗,道光不由得换了一副面孔,开始对这个儿子嘘寒问暖起来。
或是假意,或是真心,在此时此刻,其实并不重要。
一个男孩,或者说一个男人对他的父亲最真实,最难以磨灭的印象,往往产生于他的少年时代。
而在少年时,父亲道光带给奕纬的,只有大多数的冷漠,和少数的威严。
面对父亲的突然关心,奕纬表现的很抗拒。
他整日闲逛游荡,行为散漫,不学无术,平日又出言不逊,这使得道光皇帝对他大失所望。
这对父与子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耗尽了本就不多的温情,道光怒不可遏,竟然一气之下失手把奕纬给打死了。
失手导致了儿子的死亡,这使得道光皇帝本人曾经一度陷入过巨大的精神危机,不过好在,皇帝的香火还算较旺,不久之后,后妃们又为他诞下了两个男婴,一个是皇四子奕詝,一个是皇六子奕訢。
(奕詝 画像)
出于对儒家思想的敬重,道光曾经一度想要立较长的奕詝为储君,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六子奕訢才是更为合适的人选。
四子奕詝小的时候出过太花,虽然未死,但脸上却留下了如圣祖康熙一样的麻点,这模样属实是有点不太雅观。
其次,少年时代,奕詝曾到南苑行猎,因为弓马本领不到位,一个没留神跌下马来,摔坏了骨头,一番医治后未果,最终落下了个跛足的毛病。
他日假使奕詝为天子,一瘸一拐,成何体统?
并且,虽然奕詝是长子,但从大清开国一直到道光年间,无论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还是实际居长的,他们在皇位继承面前,其实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所以无论如何,老皇帝道光还是要对这两个继承人进行一番测试。
道光的测试分两轮,一轮是武试,一轮是文试。
所谓武试,是指道光皇帝叫来奕詝和奕訢,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各自狩猎,谁打到的猎物丰盛,就足可见得谁的弓马本领好,谁的身体素质更棒。
诚然,这样的测试对奕詝是不公平的,且不说他因为年少时的失足坠马,身体早已经处于轻微残疾的状态,单是他那个堪称文武双全的弟弟奕訢,他就不是人家的对手。
诸位请看,《清史稿》中是如何评价奕訢的:
绸缪宫府,定乱绥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奕訢这个人有处理宫中政务的本领,更有在战场上平定叛乱的才能。
(奕訢 影像)
所以,基本功相当扎实的奕訢在行猎中收获颇丰,而体弱多病的奕詝则一无所获。
两两对比之下,道光皇帝的脸面实在是有点挂不住。
这位素来威严的父亲严声斥责儿子奕詝荒废骑射本领,而奕詝的回答却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
现在正值春季,是鸟兽繁殖生育的季节,我实在不忍心伤害这些动物,唯恐破坏了天地的安宁和自然的平衡,所以我也不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比较个人水平的高低。
一段话陈述完,道光皇帝转怒为喜,连声称赞“此真帝者之言”。
水平不行就说水平不行,不会打猎就说不会打猎,奕詝却利用精妙的语言手段为自己进行了一番完美的辩白,这波,这波属实是被奕詝给装到了。
事实上,以奕詝当时的水平,他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话来的,能在武试之中反败为胜,要多亏他在上书房的授业恩师杜受田提前把这些话术教给他。
作为皇子的老师,同时也是翰林院编修的杜受田来说,他的命运从他成为奕詝的老师之后,就和这位怎么看怎么弱势的皇子捆绑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他必须倾尽全力的帮助奕詝。
因而,善于揣摩老皇帝心思的杜受田只需要在每次测试前,提前把自己已经猜到的答案透露给奕詝就可以了。
(杜受田 画像)
有师如此,想不上分,那也是很难的。
武试之后,则是文试。
在最后一次考核进行时,道光皇帝已经六十八岁。
这个年纪对普通人来说不能算老,但对皇帝来说,却已经可以说是高寿。
六十八岁的道光为了坚守自己朴素节约的风格,坚持不吃大鱼大肉,而是每天靠喝稀粥过活,老皇帝甚至为了脱离雍容华贵的生活,专门在圆明园慎德堂临时搭建了帐篷来居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老皇帝搬过去不到一周,就感染了肺炎。
在这一间四面透风,冬暖夏凉,而又十分简陋的帐篷里,一场事关帝国未来命运的最终考试,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第一位出场的选手,是皇六子奕訢。
与奕訢同时代的官员何刚德是这样评价奕訢的:
叙谈颇久,人甚明亮...清室诸王,以恭邸为最贤明。
看得出来,奕訢同志在聊天说话这一块,那是相当可以的。
跟人聊天越聊越投缘,还能让人对他产生强大的好感,这已经不是语言的技术,这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在道光的病榻床前,奕訢夸夸而谈,大讲治国方针,绘制美好蓝图,这使得道光皇帝对奕訢十分满意。
有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子接班,道光已经很知足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奕訢的储位,基本上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为了公平起见,老皇帝还是在隔天召见了另外一位儿子,奕詝。
因为身体上的残疾,奕詝养成了内向含蓄的性格,不爱在人前活动,更不喜欢公开发表言论,所以道光对奕詝,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指望。
事实也正如道光所预料,这个蠢笨的儿子跪伏在自己的床前,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哭泣。
诚然,这当然也是老师杜受田教的。
(道光帝 画像)
杜受田明白,和六皇子奕訢比口才毫无胜算,所以还不如藏拙示孝,用眼泪展示自己的孝顺,以此来博得老皇帝的好感。
平白无故想要哭出来,还要哭的真实,哭的自然,那也是很难的。
可当奕詝看到自己曾经精壮强干的老父亲如朽木一样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泪水还是如暴雨一般流了出来。
看着跪在自己床前涕泪横流的奕詝,道光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丝细微的改变,他最终决定,把帝国的未来交到奕詝的手上。
因为,骨子里的道光皇帝毕竟还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他选择储君的方式仍然是老祖宗们留下的那一套“仁与孝”。
道光三十年,老皇帝在“饥寒交迫”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老谋深算的杜受田竭力把一个平庸之辈推上皇座固然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皇帝,皇子,还是臣子,他们已然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更加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命运对他们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而在这个每一天都在上演无穷变化的帝国里,连同他们的命运,都化成了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