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热播剧《小欢喜》曾引起了无数父母的共鸣。剧中作为英子妈妈的宋倩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暂且不论英子妈妈对女儿所实施的教育方法是对还是错,仅就其对女儿说话的方式而言,作为孩子的妈妈确实不够格,这从她们的日常对话中就可见一斑。英子妈妈在心中对女儿的爱无可否认,但这份“爱”从英子妈妈的嘴里一次次说出来的时候,似乎变了味,带给女儿的却是一次次的伤心绝望,发展到后面还被诊断出患了抑郁症。
类似这样的情景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只不过是我们很多人或是已经习惯了,或是不以为然罢了。
比如,我曾亲眼目睹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的游乐场里玩,孩子可能玩得太兴奋了,在滑梯上连跑带爬地玩耍着,妈妈出于担心孩子磕碰摔倒,就大声对孩子说:“跑什么跑,小心摔死你!”孩子听了顿时连玩的心情也没有了,但妈妈却好像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
还比如,有位妈妈想带女儿外出上暑期兴趣班,外面烈日当空照,妈妈想让女儿带着遮阳帽、穿上一件薄薄的遮阳衫外出,女儿同意带遮阳帽,可就是不愿意穿上那件遮阳衫,理由是会把自己的那套漂亮的连衣裙给遮住了。估计是要赶着上课,这位妈妈一下子就急了,朝着孩子吼道:“赶快穿上!外面太阳多大不知道吗?今天你要是不穿的话,晒死你活该!”女儿此时被责骂得哭了起来,就算是去上课,估计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01 为什么会出现情绪表达障碍明明是好话,却出现了“好话不会好好说”的状况;明明是关心,却说出了一股责备、恐吓甚至是诅咒的味道。这些话听起来是多么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孩子可是老母亲们亲生的啊!就像前面例子中的两位妈妈那样,你能说她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实际上,她们和世间的绝大部分妈妈一样,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孩子看来完完全全没有感受到妈妈的这份“爱”。
那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家们的眼中,可以归结为一种“情绪表达障碍”,也就是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出现了情感表达障碍。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会时不时地冒出情绪表达障碍呢?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时候,表达情绪和感受时常常不被父母接受和允许。比如,有些父母经常说类似“不准哭,男子汉哭什么……”“赶紧闭嘴,大人说话你插什么嘴……“这样的话。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必然会受父母的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那么长大以后,他自然就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有时甚至连识别情绪的能力都没有了。当我们把所有负向感受都憋在心里,非常容易使得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最后融合成一种令人可怕的情绪并表现出来,这就是愤怒和吼叫。越是在亲密关系中,就越是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父母“好话不会好好说”。
02 “一致性表达”是解决情绪表达障碍问题的一剂良方“好话不会好好说”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情绪表达的不一致。
我们可不能小看了情绪表达不一致的负面效应。无论是《小欢喜》中的英子妈妈,还是前面分别提到的两个妈妈,她们其实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也都想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当这种爱和关心变成语言传递给孩子的时候,由于情绪表达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被妈妈斥责和批评的抛弃感。
由于大人不能做到“一致性的表达”,导致大人的想法和孩子的实际感受并不合拍,亲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感受落差。
因此,要做到一致性表达,也很简单,就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行动上就怎么做,“想、说、做”这三者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萨提亚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做好一致性表达,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正确识别出情绪,对自己当下的真实情绪有清晰准确的认知。然后,言语表达要跟真实情绪保持一致。
还是以前面的两个场景为例。在妈妈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的场景中,妈妈担心孩子在滑梯上连跑带跳地玩可能发生危险,是她当下的真实情绪,这种情绪是一个妈妈的正常反应。面对孩子不顾可能跌倒的危险行为,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贝,我们上下滑梯的时候要慢一些,这样就不会摔倒了,也不会撞到其他小朋友或被其他小朋友给撞倒了……”
在另一个妈妈要带女儿外出上兴趣班的场景中,妈妈看到大太阳,怕孩子晒黑晒中暑了,想要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关心是她在当下的真实情绪,这要先正确识别出来。紧接着,就是妈妈要对孩子做出一致性表达。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外面太阳很大,穿这件遮阳衫不仅可以防止被晒黑,还能防止被晒中暑呢。等到我们到了班上,你就可以把这件遮阳衫脱掉啦……“
如果两位妈妈都能用这样的语气和口吻对孩子说话,实际上就做到了“一致性表达”,相信孩子听了这样的话,能够愉快地接受妈妈提出的建议。
03 情绪爆发时要“摁下暂停键”,并暂时离开“事发现场”如果出现那种已经非常生气,感觉自己都没办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甚至感到马上就要小宇宙爆发了,该怎么办呢?还有一种办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给即将爆发的情绪“摁下暂停键”,并暂时离开“事发现场”,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来缓和及调节情绪。等到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再运用“一致性表达”法对孩子进行沟通。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父母都要努力学会克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不要让自己的言语随着负面情绪“放飞自我”,出现诸如讽刺和挖苦孩子的言语。
此外,使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把握好以下这两个原则:
原则一:在暂时离开“事发现场”时,要保证自己的暂时离开不会将孩子置于危险境地,即使在相对安全的家中,也不能忽略了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公共场所,除非现场还有其他家人能陪伴孩子。
原则二:父母暂时离开“事发现场”前,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不能头也不回地扭头就走,这会吓到孩子,更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要他了,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势必要被破坏。孩子在童年时代一旦缺乏安全感,会对其一辈子的成长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父母要尽量保持平和的语调跟孩子打好招呼。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我感觉现在马上要发火了,我想要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你自己也好好想想刚才这件事”,给孩子“安民告示”并在安全得到保证之后(其他家人可以配合帮忙照看孩子安全),父母就可暂时寻找一处合适的场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结语父母“好话不好好说”的言语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等等问题,其根源大都在于情绪表达障碍,而“一致性表达”无疑是一剂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良方”。
但要做到“一致性表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学会觉察情绪,然后努力尝试开口说出和自己的真实情绪相一致的表达口吻和内容。显然,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小结。克服情绪表达障碍、运用“一致性表达”法,一般分为如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正确识别情绪,摁下暂停键,离开事发现场。具体来说,就是先识别自己真正的情绪,如果无法冷静,可以“摁下暂停键”,并在孩子安全得到保证和打好招呼的前提下离开“事发现场”,调节和缓和自己的情绪,为实施下一步的“一致表达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步,对孩子做“一致性表达”。在“一致性表达”过程中对孩子不指责、不呵斥、不吼叫,也不一味地对孩子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温柔而又坚定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当我们能用好“一致性表达”法时,或许会发现,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可爱了,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