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与父母较劲,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应”,教育效果堪称神奇

敖爸聊教育 2021-08-07 16:06:32

引子

生活中,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和父母较劲,想让孩子早上吃一个鸡蛋增加营养,他偏不想吃;想让孩子赶快完成作业,他偏要磨蹭半天;想让孩子在家好好呆着,他偏要往外面乱跑……总之,爸爸妈妈越是禁止的事情他越是要去做。

最近这段时间雨水特别多,不管大人孩子都在家憋得慌。妈妈特意告诉凯凯,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尤其是不能到小区里的景观池里玩水。可不说还好,妈妈这么一说,反而吊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下雨了,池子里会不会有鱼儿在玩?不行,等会儿我要出去看看。

尽管外面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春雨,可凯凯还是向妈妈提出了想出去玩的要求。可妈妈不允许,妈妈说:“外面还下着雨呢,要是被淋感冒了还得打针吃药,不能出去玩!”“我不管,我就是要出去玩!”凯凯边说边想开门出去。

妈妈赶紧把凯凯拉回屋子里,可凯凯却挣脱妈妈的手想往外冲,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理你了!”可凯凯却仿佛没有听到似的,冲到房门口,边扯着门把手,边大喊:“快开门!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妈妈说:“我就不给你开门!看你怎么办!”凯凯这下子可真急了眼,拿出了“杀手锏”——边哭边在地上打滚,可妈妈出于对孩子外出被雨淋生病的担心,也是寸步不让。

此时,孩子的哭喊声、妈妈的斥责声和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一曲嘈杂刺耳的“交响乐”。一场“亲子大战”最终折腾的结果是:孩子筋疲力尽、妈妈也心力交瘁……

不久,凯凯爸爸回来了,他看见了这情景,就说:“凯凯,快起来,爸爸带你去出去玩会儿。”留下了一脸愕然的妈妈。

上面就是典型的孩子与父母较劲的案例。所谓“较劲”,顾名思义就是双方各不相让、互不服气,一定要比出个高低的矛盾状态,这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父母的性格特点都相关。

01 孩子与父母较劲,巧施“禁果效应”来应对

面对孩子与父母较劲,最忌父母去硬碰硬。

从上面的案例中来看,“亲子大战”的爆发,源于凯凯与妈妈的需求不一致:凯凯的想法简单直接,就是想出去玩,他并没有看到或会想到被雨淋可能会导致受凉生病;而在妈妈的眼里,看到的是外面正下着的雨,担心孩子被雨淋或玩水而导致生病。两人没有想到一块儿,因此就不断地较劲,谁都想把对方说服,在双方互不让步的情况下,矛盾就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一场“亲子大战”。

如果要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个反思,凯凯妈妈的做法显然不妥,在孩子较劲时,采取的是“硬碰硬”的方式,反而激起了孩子“死磕到底”的欲望。因此,面对孩子较劲,父母不能硬碰硬。

而凯凯爸爸的做法也同样不妥,既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做任何的铺垫,就毫无原则地迁就了孩子的要求。这看似“快刀斩乱麻”地结束了“战争”,其实是“剪不断,理还乱”,隐藏着某种循环危机。换句话说,就是在添乱和在将来埋下“隐患”,因为这等同于在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我和妈妈对着干,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这样恰恰达到了孩子“较劲”的目的,孩子以后容易养成无理取闹、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通常情况下,面对较劲的孩子,父母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尽量避免与孩子硬碰硬地发生冲突,因为硬碰硬只会使矛盾升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不与孩子较劲、硬碰硬,并不意味着迁就孩子,而是一种教育策略上的灵活改变。也就是不跟孩子直接较劲,采取间接地、有策略地方式来引导孩子。

比如,在孩子较劲的过程当中,父母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巧施“禁果效应”来应对,相信能够帮助孩子快速转移原有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迁移到父母想要让孩子去做的事情上。

02 什么是禁果效应

何谓“禁果效应”?最早流传于《圣经》中的夏娃故事。

有一天夏娃出去玩,被森林里一棵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虽然她非常好奇,但却被再三警告,绝对不能偷吃。可夏娃最后终于忍受不住禁果的诱惑,偷偷跑去吃了一个禁果,从此和亚当一起被上帝贬到了人间。

让我们从神话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相信有很多人都经历了类似“禁果效应”这样的事情,比如:

好朋友给你发了一个网页链接,并且告诉你,千万不要打开链接,因为有不适合你看的内容,这时你可能就会想:“不让我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藏着掖着不让我看?难道这里面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最后你把朋友的告诫抛之脑后,忍不住悄悄打开链接看了。

男朋友让你帮他拿一下手机(手机没有设置密码),并且告知你千万不要打开手机看微信。这时的你可能会冒出种种的好奇,最后趁他不注意做出偷偷查看他手机微信的举动。

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诸如之类的你越禁止我就越好奇的感受,其实都是一种“禁果效应”在人身上的一种显著体现。

“禁果效应”是指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窥探的欲望,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就越想去尝试,这是人的本性。这个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父母总是苦恼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那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而好奇心本没有好坏之分,如果被用在好的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被用在不好的地方,则会起到消极影响。所以,“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父母只有做到洞察孩子的好奇心理,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禁果效应”的教育作用。

03 为什么我们能把“禁果效应”运用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我们能把“禁果效应”运用在孩子身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有一天,该吃晚饭了,妈妈喊小军军去洗手间洗手准备吃饭。然而,等了半天,他还在洗手池里玩水,任由自来水哗哗流着,水花也溅得到处都是。妈妈一边拿毛巾给他擦手,一边说:“要吃饭了,不能再玩水了。”可是,小军军却不愿意离开,还想要玩水,几番“交锋”,孩子依然无动于衷,而且玩水的劲头也越来越大。最后妈妈也没有招了,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强行把小军军抱到餐椅上……

在案例中,妈妈不希望小军军玩水,他却偏要去做,而且妈妈越是阻止,孩子越是喜欢做。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出于“禁果效应”的心理,这与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都有关。军军妈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巧施“禁果效应”,把孩子对玩水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那到底要怎么做比较容易达到目的?相信在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就把这个悬念留给读者们来猜了。

无论做什么,孩子总是很喜欢跟父母“较劲”,其实这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一段时期。这就好像我邻居家的女儿,现在可是非常乖巧可爱,可谁能想到她在三四岁的时候,却是经常喜欢和大人“较劲”呢。父母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孩子在挑战父母的权威,这只不过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他们试图用反抗来证明自我。因此,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总是想方设法去阻止他的行为,以尽量避免孩子逆反行为的发生。

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禁果效应”用在孩子身上的效果尤其明显。父母强行禁止不如因势利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越是以强硬的态度告诫孩子不许做什么,孩子往往偏要做什么。就好像文中开头案例中的凯凯,妈妈越不想让凯凯出去玩,尤其是强调了不能去景观池玩水,反而更激起了凯凯的好奇心,更迫切想要出去看看,这和妈妈的原本想法就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如果凯凯妈妈能够巧施“禁果效应”,比如想让孩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听故事,就可以制造出一个悬念,吊起孩子看书听故事的胃口,完全可以打消孩子冒雨出去玩水的念头。或者是凯凯爸爸回来和凯凯妈妈一起配合“演戏”,通过“禁果效应”法激起孩子玩亲子游戏的欲望。这些都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04 在其他教育上巧施“禁果效应”加“轻推”助攻,效果也堪称神奇

“禁果效应”不光能用在解决诸如孩子“较劲”等不良情绪反应上,还能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上。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有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小时候,他们都很顽皮,任何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但是,苏洵并没有采用老祖宗的“棍棒教育”办法来强制教育孩子,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禁果效应”法。

每当孩子玩耍的时候,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看到孩子来了,他就故意把书给“藏”起来。两个孩子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就以为父亲是在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于是,他们经常趁父亲外出的时候,把书“偷”出来看。从此兄弟二人一入“书门”深似海,他们再也离不开书了。

慢慢地,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步入了成才的正轨。后来,苏洵与苏轼、苏辙都被纳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世人称之为“三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苏洵那样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来引导教育孩子。

琪琪学了一年的乐器就不想再学了,琪琪妈妈为了调动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就买了一台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内,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绒布,不让孩子去碰。

这下子,琪琪着急了:“妈妈,电子琴不是给我买的吗?为什么您不让我弹?”妈妈就故意激她说:“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嘛?”这时,琪琪大喊起来:“谁说的!我一定会学会的!”从此以后,每当妈妈外出时,琪琪就会悄悄地跑到妈妈房间去偷着练琴。

案例中,琪琪妈妈把孩子不太愿意做的、但有价值有必要的学琴的事情变成了“禁果”,最终促使孩子主动去做。这就是巧用“禁果效应”给孩子带来的变化。

此外,我还记得以前想培养孩子看些大部头的经典读物,如原版《三国演义》等书的时候,就事先把这些书买来放到孩子看得到但又拿不到的书橱高处。孩子看到了就问我:“那是什么书?能不能让我也看一看?”我就告诉她:“那些书只有中学生才能看得懂,你现在是小学生看不懂的,等你长大以后再看吧。”孩子听了很不服气地说:“谁说的我看不懂,你马上把书拿下来给我看一看!”

后来没多久,孩子就从刚开始的尝试着看,发展到最后越看越爱看。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少不了我各种推波助澜的“轻推”神助攻,这在实践中证明了“禁果效应”在其他教育中能够发挥引导作用。只要父母运用得好,效果堪称神奇。

结语

总而言之,父母在引导和教育孩子时,要懂得正确、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法,必要时,加上“轻推”法助攻,这样在解决或处理某些教育问题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只要方法对路了,就能让你体验到简单有效的教育乐趣!

0 阅读:75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