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一、宜食一粥:地黄粥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
地黄粥:以地黄汁与米同煮,具有补肾益精、滋养血脉等作用。
二、饮食原则:少酸多甜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
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三、注意“春捂”保暖
尽管雨水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但气温仍然可能起伏不定,因此要注意适当的保暖。过早减去外衣可能会导致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容易伤骨关节致病。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背部、腹部和足底要注意保暖。同时,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是“春捂”的精髓所在。
四、劳逸适度,起居有常
雨水时节,是感冒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坚持运动的基础上,保持科学的作息起居,比如早睡早起,定时饮食,不熬夜多喝水,都能让人远离疾病的困扰。
五、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雨水节气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运动形式最好选用较温和的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在潮湿、多雨的“回南天”应该注意避开湿滑地带,防止跌倒。
六、保持良好的心态
雨水节气,天气多变,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阅读等,以缓解压力,提升心情。
总的来说,雨水节气的养生应以保暖、防湿、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为主。同时,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养生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祝你春安,事事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