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年春,成都城内一片繁忙景象。自先帝刘备白帝托孤以来,蜀汉政权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逐渐稳定下来。这日清晨,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府衙的大门上,门吏们正在整理着即将呈送丞相府的文书。
"听说今天丞相要召见新任的功曹五梁。"一名小吏一边整理文书一边说道。
"可不是嘛,那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另一名小吏压低声音说道,"听说他自幼便聪慧过人,熟读经史,在犍为一带可是有名的'德山先生'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d8203e4f2d6c1d10f8e213c84e0256fb.jpg)
"德山先生?"第一个小吏疑惑地问道。
"对啊,犍为南安人氏,五梁,字德山。"第二个小吏得意地说道,"他年轻时便以品行高洁著称,州郡多次征辟他为官,他都一一辞谢。直到这次丞相亲自征召,他才答应出山。"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两名身着青衫的士子骑马来到府衙门前,翻身下马。走在前面的士子约莫三十岁上下,身材清瘦,面容清矍,眉宇间透着一股子书卷气,他正是五梁。
"见过两位大人。"五梁对着两名迎上来的官员施礼道。
"五君不必多礼。"其中一位官员笑着说道,"我等也是奉命前来迎接你的。"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丞相府外。诸葛亮正站在府门前等候。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面容清癯,目光如炬。见到五梁等人到来,他微微一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e9f5de4b469a5a318adc9e2528beb67a.jpg)
"德山兄远道而来,辛苦了。"诸葛亮亲自上前迎接。
五梁连忙拜倒:"末学后进,能得丞相青睐,实乃三生有幸。"
诸葛亮将他扶起:"德山兄以高洁之品行闻名遐迩,又精通经史典籍,正是大汉所需之人才。今日你我得以共事,实乃幸事。"
随后的日子里,五梁果然不负众望。他不仅在日常政务中表现出色,更常常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每当遇到重大政事,他总是能够引经据典,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日早朝,诸葛亮正在与众臣商议南征蛮族事宜。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报!"一名侍卫匆匆跑进大殿,单膝跪地禀报道:"北方传来战报!魏国进军汉中!"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诸葛亮眉头紧皱,目光扫视着群臣。
"是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大家有何良策?"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言。这时,五梁站了出来。
"丞相且慢!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诸葛亮点点头:"德山兄但说无妨。"
"丞相明鉴!"五梁拱手说道,"目前主要是南征,当前北方强敌压境,我军若贸然北进,会打乱计划,也恐会腹背受敌。不如先固守汉中,待北方之敌退去后再图进取。"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满朝哗然。许多大臣纷纷反对:"德山此言大误!虽然南征孟获很重要,但北伐也是丞相多年筹划之大计。"
诸葛亮却并未动怒,反而仔细思索着五梁的话。良久,他缓缓说道:"德山兄所言极是,当前局势不容乐观,先全力防守汉中。待北方之敌退去后再做计较。”
事后,诸葛亮特意召见了五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c321c97912f15eb5d9739ee022a475ed.jpg)
"德山兄之言深谋远虑,实乃社稷之福啊。"诸葛亮感慨地说道。
五梁连忙拜谢:"末学浅见,能为丞相分忧已是万幸。"
从此以后,在诸葛亮的治蜀过程中,五梁始终是他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他那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更是成为了蜀汉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数十年过去,五梁也已垂垂老矣。但他那颗赤诚的心却从未改变。每当想起当年初入仕途时的情景,他总是感慨万千。
"德山啊德山,你这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也算对得起丞相的信任了。"他常常这样自嘲地说道。
然而,在后人看来,五梁的一生却是无比光辉的。他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在蜀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诗:南安才子世无双,五梁先生誉满邦。
幼承庭训修儒业,长秉高节傲风霜。
建兴二年入幕府,功曹之职佐孔明。
直言敢谏匡时政,经纶满腹济苍生。
汉中鏖战显奇谋,静制动敌定乾坤。
功成名就身犹健,一生清誉耀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