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江夏郡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少年费观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的群山,心中思绪万千。
“宾伯(费观的表字),又在发呆?”同村的兄弟费伯仁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问道。
费观回过神来,微微一笑:“我在想,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
费伯仁叹了口气:“如今黄巾贼刚平,董卓又乱政,天下何时能太平?我们这些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费观摇了摇头,目光坚定:“不,我辈读书习武,岂能坐视天下大乱?我决定去益州投奔刘璋,或许能在那里找到机会。”
费伯仁一愣:“益州?那可是千里之外啊!”
费观点头:“正是。刘璋虽非雄主,但益州地势险要,民风淳朴,或许是我施展抱负的地方。况且刘璋的母亲正是我们的族姑姑啊!”
费伯仁点了点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9ea48fea0ae2c681b973205a86bbcf.jpg)
费观辞别家人,独自踏上了前往益州的路。经过数月跋涉,他终于抵达成都。刘璋听闻有江夏才子来投,便亲自接见。
“费观拜见刘益州!”费观恭敬行礼。
刘璋见他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心中欢喜,便任命他为参军,参与州中事务。
费观在刘璋麾下,很快便崭露头角,刘璋将自己女儿嫁给他。然而,费观逐渐发现刘璋性格优柔寡断,难以在乱世中立足。一次,刘璋召集众将商议抵御张鲁之事,众将意见不一,刘璋却迟迟无法决断。
费观心中暗叹:“如此优柔寡断,如何能成大事?”
投奔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率军入蜀,声势浩大。费观听闻刘备仁义之名,心中开始动摇。一日,他与李严饮酒,谈及此事。
李严低声道:“宾伯,刘璋非雄主,刘备或许才是真正的明主。”
费观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我亦有此意。”
不久,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无力抵抗,最终开城投降。费观主动向刘备请降。刘备早闻费观之名,见他主动归顺,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他为裨将军,随军征战。
巴郡太守在成都那宏伟的宫殿中,一片庄严肃穆又喜气洋洋的氛围。刘备在群臣的簇拥下,正式称帝,蜀汉的崭新篇章就此拉开帷幕。
费观站在一众臣子之中,心中满是感慨。他本是江夏鄳人,因家族关系,成为刘璋的女婿,随着刘璋入蜀。往昔的岁月里,他经历过蜀地的安稳,也目睹了局势的风云变幻。在刘备与刘璋相争之时,他以参军的身份随李严据守绵竹。面对刘备大军的兵临城下,李严选择归降,而他也顺应时势,一同开启了新的征程。
称帝大典之后,刘备开始论功行赏。他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扫视着群臣,声音洪亮地宣布着对众人的任命。当念到费观之名时,费观赶忙出列,跪地聆听。刘备说道:“费观,朕知你为人善于交接,行事稳重。今任命你为巴郡太守,望你日后能为大汉尽心尽力。”费观心中一热,叩首谢恩:“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
自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后,费观丝毫不敢懈怠。他每日勤勉处理政务,积极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还把族子费祎接过来培养。不久后,蜀汉的局势逐渐稳定,但益州东南地区时常受到一些小股势力的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刘备思索再三,决定选派得力之人前去镇守。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费观成为了这个重任的最佳人选。
镇守江州刘备再次召见费观。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费观说:“费观,益州东南之地关乎大汉安危,如今那里局势不稳。朕念你过往功绩,也相信你的能力,现让你领江州都督,镇守益州东南。你定要保一方平安,让百姓安居乐业。”
费观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单膝跪地,回应:“陛下重托,臣万死不辞!臣定不辜负陛下期望,全力守护益州。”
带着使命,费观来到江州。他到任后,首先整顿当地防务,修缮城墙,训练士卒,让防御力量焕然一新。同时,他积极与当地的士族沟通交流,凭借自己善于交接的本事,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小股势力,见费观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防御森严,又有各方势力支持,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费观在江州镇守多年,功绩卓著。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即位,封费观为都亭侯,加振威将军。不久费观病重,被调回成都后去世。
结语诗:江夏费观志凌云, 槐下远望群山深。
乱世烽烟催人老, 心怀天下觅明君。
益州初入展才华, 刘璋帐下谋略夸。
奈何雄主难寻觅, 终投玄德建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