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先用后付”,赶紧查看自己关闭了没有,以免不经意中招

绍辉说过去 2025-03-25 09:44:54

“先用后付”,听起来方便快捷,简直是剁手党的福音!但对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对不太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人来说,它却成了一个可怕的陷阱。

想象一下,当你颤巍巍地拿着手机,看着一堆自己没买过的快递,一脸茫然,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用了“先用后付”功能,这原本便捷的支付方式,如今却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烦恼。

这并非个例,甚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正在成为“先用后付”的受害者,便利和风险,只有一线之隔。

想关掉这个功能却怎么也关不上,原本旨在提升购物体验的服务,怎么就变成了我们的噩梦?

2024年11月,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求助,称其爷爷稀里糊涂地用“先用后付”买了54件商品,让家里人瞬间傻眼了。

无独有偶,在黑龙江,王先生发现快递站多了很多自己名字快递,后来才知道是家中老父亲用的先用后付买的。

种种事情频频爆出,先用后付事件很快引发关注,“先用后付开通容易取消难”、“为啥莫名其妙就开了‘先用后付’”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有人觉得这项功能确实方便,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它会让人不知不觉花了冤枉钱,尤其是老年人、孩子,更容易掉进消费陷阱。

那么,这个“先用后付”到底是贴心服务还是隐形套路?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先用后付”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先用后付”允许用户先下单、收到货后再付款,相当于“试用+延迟支付”,听上去确实不错。

可许多用户反馈,他们从未主动开通过该功能,只是在付款页面不小心点了一下,或者是默认开通了而不自知。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些平台偷偷更改默认支付方式,把“先用后付”设为优先选项,甚至连“加入购物车”都被“隐藏”了。

用户本想收藏商品或者加入购物车再考虑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购买,殊不知其加入购物车的背后却是直接下单购买,让用户稀里糊涂就用上了“先用后付”。

更离谱的是,一些平台把“先用后付”包装成“0元下单”、“0元试用”等看似诱人的优惠活动,结果其实是个大幌子,根本就是在诱导消费者点进去。

看上去非常优惠,实际却是个消费陷阱,等你不小心点开,啥也没察觉,就已经陷入了“先用后付”的套路。

“先用后付”本身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免密支付”功能更是雪上加霜,一旦开启,那风险更是成倍增加,平台就能在不经过你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扣款。

想想看,一个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不小心点了“先用后付”,又绑定了“免密支付”,那还得了?也难怪网友爷爷会下单了54件商品。

说白了,这“先用后付”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让人越陷越深,后悔都来不及,而我们面对这些“莫名其妙”买来的东西,想退货也不容易。

很多商家不提供运费险,你不仅要承担退货运费,还可能还得自掏腰包补交一大笔费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

我们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更容易被新技术和新模式所困扰。

“先用后付”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很容易理解和使用,但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老年人往往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不太熟悉,对各种复杂的网络支付流程更是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更容易受到误导性宣传的影响,也更容易在无意中开通或使用“先用后付”服务。

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试想一下,老年人可能仅仅是因为点击了一个看似优惠活动的链接,就无意中开通了“先用后付”服务,并绑定了免密支付...

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平台方有责任提供更加清晰易懂的操作指南和用户教育,帮助老年人了解“先用后付”的运作模式和潜在风险。

例如,平台可以在老年用户注册或登录时,弹出醒目的提示信息,提醒他们注意“先用后付”服务的相关条款和风险,并提供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客服咨询渠道。

平台还可以针对老年用户的特点,开发更加简洁易用的支付界面和操作流程,提供语音提示、大字体显示等辅助功能,方便老年人进行操作。

当然,我们也要及时针对家中老人做出相对应的措施,如果发现老人有这种“先用后付”的网购行为,及时为他们讲解,也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为老人购买。

“先用后付”这模式本身挺有发展潜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完善,相信它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让大家买东西更方便、更安全。

如果真的不喜欢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去各大购物软件的设置中寻找关闭这一功能,找不到的可以去询问软件的客服。

参考资料

0 阅读:0
绍辉说过去

绍辉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