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有推拿、针灸、按摩、食疗等方式,当前最常用常见的是内服中药,包括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两大类。中药汤剂是熬煮喝下去的,中成药是启封后直接吞服。
很多长期选用中药治疗的患者感到一个明显变化:过去中医看病,是使用中药汤剂为主,使用中成药不多;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中医,开中药汤剂少了,选择中成药多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中药汤剂?又叫汤方、汤剂,是将一堆花草茎叶果实,或掺一点矿粉和介类的药方,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得到的液体制剂,能最大限度保留药材有效成分。
中药汤剂有经方、时方的区别,而且每类药方,有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的分类。
什么是中成药?又叫成药,是将药材经过提取、浓缩、制粒等现代工艺制成的药品,包括丸剂、糖浆、片剂、胶囊等,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条件。
中成药的组方相对固定,很多在售的中成药是非处方药,药店很方便买到。
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有“两同、三不同”的主要异同点。
两同:都需要经中医辨证后使用,不可乱用滥用;不少中成药制剂来自于中药汤剂,如六味地黄丸、逍遥丸、藿香正气水、小柴胡颗粒、桂枝茯苓丸等等。
三不同:一个是味道和服用方式不同,中药汤剂苦涩,中成药更容易接受,而且服用便利性更好;一个是疗效和适应性不同,中药汤剂起效更快,适用于一人一方的情形,中成药则显效慢一些,普适性更好;一个是传世名医基本以汤剂出名,善于辨证,靠中成药闻名的中医不多见。
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其实都是中医对付疾病的“利刃”,但功效差别较大。如果说中药汤剂是“打草机”,那么大部分中成药像“镰刀”。
中医认为,汤者,荡也,药力又专又猛,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丸者,缓也,尤其是不少中成药,加入蔗糖、蜂蜜等辅料,甘以缓之。
问题来了,既然治病,那么都是要“好得快”才行。中药汤剂药力普遍好于中成药,为什么现在中医都喜欢开中成药,不太愿意开中药汤剂?
原因大致有4个:
1、真正懂辨证,会开中药汤剂,会加减化裁的中医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医不会开汤方,所以只能用中成药。
当前很多中医接受系统中医思维的熏陶不够,会用几个方证,如果临床不好用,也不再用了,或者只学会几个方证,遇到其它“超纲”的病症,就不太会了。大多数中医,是看着化验单开药,不是抓病机辨病位开药,而病机病位,恰恰是中药汤剂的要义和灵魂。
中医的经方、时方非常多,以经方来说,常见的就有十大类: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大黄类方、黄芪类方、石膏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半夏类方、干姜类方,每个有不同的心法和适应症。因为不会辨证,所以只好用中成药应付一下,短时间不见效也不要紧。
2、开中药汤剂要靠真本事,讲实证、讲临床、讲实效,因为中医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只好用相对安全的中成药。
中药汤剂,无论是清热、解毒、发散、攻下、逐水等应用,都是重在“攻邪”,药量因人而异,总体偏大,对中医要求较高。
如使用麻黄汤、白虎汤、十枣汤、大承气汤等,不小心就会出大问题,即使采用“七分攻三分补”的配伍模式,辨证不准也容易出现各种副作用,风险较大,所以要从安全性考虑,偏向于更能托底的中成药。
3、现代的病症发生了很多变化,使用中药汤剂的场景变少了,中医转向了中成药。
单是从生活条件上看,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体力劳动多,负重跋涉多,肚子没什么油水,穿戴单薄,所以外感伤寒、内失升降的病症较多,中药汤剂“快打快冲”、“猛逐猛攻”的优势明显。
如今营养过度、中焦阳虚、久坐神伤、心脾两虚、阳不守阴等情形,以内伤、慢病为主,所以用中成药缓调缓补,而且尽量避免畯猛的汤方。
4、中药汤剂大多数比较便宜,常开汤方不赚钱,现代社会挑战很现实,所以中成药就多起来了。
很多人以为中药汤剂动不动二三十味中药,加上现在中药涨价猛,中药汤剂成为“摇钱树”。其实不是的,很多传统经方的药味在13种以下,尤其是伤寒论的绝大部分方剂,不超过10味。
以桂枝汤为例,一共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5味药,生姜大枣可自备,剩下的一剂药方才多少钱?中医也要谋生,相同的病症,不如选更贵的荆防败毒散。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助推了中成药越开越多、越用越频繁。
总之,现在的中医,少开中药汤剂,常开中成药,是有病症、个人修为、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值得深思。当然不是说开中成药不好,中成药也有许多优秀的组方和用途,而是说中医的传承、使用是一篇大文章,需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医术高的赚诊金(技术费),医术一般的赚药费。[呲牙笑]
现在网上1块钱一颗大人参(不要说那是萝卜,干萝卜也要3元吧,那是妥妥的人参),汤济也好,成药也好,是不是都用的这种药材?
[静静吃瓜] 只有一个原因。 [doge] 钱。
中成药才是真正的便宜 但很少中医师开中成药 汤药现非常贵 不信你就拿中成药的成份去药店配药对比价格
你去医院开一次最少2000以上[笑着哭],比中成药贵多了,还不怎么治病[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