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有一个人物让人扼腕,立下不世之功,却黯然离场,他就是胡宗宪。
嘉靖朝一个公忠体国的大臣胡宗宪,最后被逼得没有路走;会揣测上意,不顾百姓死活的赵贞吉却进入内阁。
胡宗宪是个有能力的人,严党、清流都想用他,目的都是将他做工具人,对付对方。
大明媳妇胡宗宪,他看穿了各方的想法,他是一个想留下清名的人,只想做完最后一件大事,完成东南海上倭寇清除大业。
夹在各方利益夹缝中的胡宗宪,是如何应对的呢?
胡宗宪没有选择背叛严党
胡宗宪是严嵩一手培养起来学生,几十年来严嵩一直待他如国士,他对恩师有一种孺慕之情也很自然。
但是严党的所作所为,他是不赞同的。在面对严党的贪墨行为时,他没有选择公开对抗,而是选择了沉默和默许。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胡宗宪只能自己保证自己清白不贪,这一点在沈一石的遗书中可以看到。
面对受灾百姓,他并非完全袖手旁观,却是通过行动,联合赵贞吉一起上书,为淳安县百姓免去粮债和赋税。
他没有公开指责严党,而是注意方式和方法,去做实事。
面对严世蕃的被刺,浙江发生毁堤淹田,胡宗宪以雷霆之势,用马宁远的供词逼得郑何、杨金水同意延期改稻为桑,他所作是为了浙江的百姓和稳定。
胡宗宪选择对事不对党派,他有做人的底线,既不完全偏向严党,也不完全站在清流一边,就像他对谭纶说的,你不来,我也一样这么做。
胡宗宪知道严党、清流都想用他,是他还有作用。他并没有待价而沽,因为他明白自己是严党的人,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小阁老严世蕃,总以为胡宗宪要背叛严党,对他处处提防,弄出之后的毁堤掩田等一系列事情,加速了严党的灭亡。
看得清形势
胡有自己的底线,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他是严党的人,这个标签是撕不下来的。百年后别人说起来,胡宗宪也是严阁老的人。
在胡宗宪眼中,严党和清流都拿他做工具,清流和严党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清流派谭纶到浙江来说服胡,其实是打乱了胡宗宪的部署,清流的目的是搅乱浙江。
胡宗宪看清了清流的手段,并和谭纶做了一次长谈,在他眼中,清流不过是高谈阔论的书生,他向谭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很清楚清流想借他的手,去对付严党,并不会信任他,因为他有严党的标签。
即使皇上也一样,想让胡入内阁,也是要让他做工具。
首先被刺他的老师严嵩,有了投名状,胡宗宪才能进内阁。
进入内阁是大名官员一生的追求,他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进入内阁需要放弃他的原则,胡宗宪会怎么选?
皇帝的威逼利诱
胡宗宪被嘉靖召见过两次,第一次是和裕王严嵩,汇报浙江毁堤淹田的原因。当时嘉靖都认为胡宗宪要投靠清流,但是他交上的奏章,只是写了河堤失修,他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责任。
吕芳形容胡宗宪是大明媳妇,两头为难。
通过此事,在嘉靖心中胡宗宪是堪大用,有大格局的,但是他有原则。
如果嘉靖想要倒严,胡宗宪是一个障碍。毕竟胡掌握着东南海上战事,影响着国家大局。
怎么用胡宗宪关乎国家大局,嘉靖也在思索。
改稻为桑失败,浙江沈一石被抄家,账册送到嘉靖处,皇帝勃然大怒,他秘密召见了胡宗宪,要胡的一个态度。
这时的胡宗宪很为难,面对皇帝提问, 开始是避重就轻,对于浙江贪墨认了失察之罪。
嘉靖翻出毁堤淹田的事,逼着胡宗宪和严嵩切割,毕竟胡宗宪肩负着东南抗倭大业,不能因为倒严,影响了大局。
这种情形下胡宗宪知道糊弄不过去,只能以嘉靖的眼光来分析当前的问题。
不是他胡宗宪不愿意彻查严党,而是时局不容许彻查;至于严党贪墨到底是谁在贪,嘉靖一定心里有本帐。
胡宗宪确实很高明,字里行间没有说到严嵩,但确实是为他老师开脱。嘉靖也被说动了,国事眼前确实少不了严党。
嘉靖自然不会放过胡宗宪,让他带着账册去见严嵩。
严阁老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顺势在弟子面前演戏,当然里面包含真心教育弟子,也有稳住这个严党最后柱石的虚情假意。
胡宗宪面对严党小阁老的拆台,清流挑衅,以及嘉靖帝的挑拨离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更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避免了与严党的正面冲突。
胡宗宪这个媳妇确实难,各方都不能得罪,否则就会有掉脑袋的可能。高情商的胡宗宪,保持底线,最终离开这个名利场,回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