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是高仙芝的亲信,只不过他这个亲信,是赖皮硬赖上的。
当时高仙芝有个习惯,每次出征前,临时组织一个几十人的侍从班子,待遇优厚,每天穿着崭新的军装晃来晃去。封常清那时三十多岁了,还是个穷光蛋,看着很是眼馋,于是投了简历应聘。高仙芝一面试,这家伙又小又瘦,眼睛和一条腿还有点毛病,就拒绝了。封常清不死心,第二天又投,还不要,这下他生气了,搬个铺盖卷直接睡到高仙芝家门口:
‘常清自尔候仙芝出入,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高仙芝一看,小伙子决心挺大,反正几十号人不差他一个,就这么的,封常清如愿以偿当上将军的秘书。
秘书那么多,他又怎么崭露头角?因为一篇材料。
那次出兵,高仙芝打了胜仗,‘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
而且不光高仙芝觉得好,材料报到战区,几个副参谋长(判官)也交口称赞,封常清一下子从凑数的跟班,变成名闻安西的大才子。
他一个小兵,又是怎么有这种本事的呢?教育。
‘(常清)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
中国人传统重视教育,再苦也要读书,加上天资和不服输的劲头,封常清从万千小兵中脱颖而出。
后面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先是‘累以军功授镇将、果毅、折冲。’一步步干到四品将军,后面又提作节度判官,‘知四镇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不但成了军区大总管,而且高仙芝一不在,就派他做代理司令。
到天宝十一年(752),‘以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十三年,又‘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
短短十五年,从一个小参谋,成长为天山南北两大战区(安西、北庭)的最高指挥官。
他能升这么快,有才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果决’,就是坚持从严治军。有这么一个例子:
高仙芝乳母的儿子叫郑德诠,也在军中为将,一些家事都交给他去办,属于司令亲信。领导身边人有两种表现,一种高调一种低调,郑德诠属于高调的那种,平时牛气哄哄,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封常清。
一次高仙芝出征,叫封常清在家里负责(留后)。那天封常清外出办个什么事回来,其他领导出去迎接,都规规矩矩走在队列里,就郑德诠大大咧咧,快马加鞭穿过卫队,扬长而去。
当众不给面子,怎么办?
封常清回到节度使办公厅(使院),派人把郑德诠叫来,同时交代:一进门就落锁,谁叫也不开。郑德诠一到,开始训话:“当初我出身贫寒,高司令拔我于万军之中,如今叫我代理司令之职,责任重大,你怎么敢对我无礼?”接着一声断喝:今天要借你性命,来严肃军纪!‘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
一顿乱棒之下,郑德诠一命呜呼。
“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及,因以状白仙芝。仙芝览之,惊曰:‘已死邪!’及见常清,遂不复言,常清亦不之谢。军中畏之惕息。”
高仙芝还在外面出差,接到消息大吃一惊:“人打死了吗!”等回到单位,一句话也没问封常清,他不问,封常清也一句话不提。胡三省评论:‘封常清能治军政,亦缘高仙芝不以私亲挠法。’
安西军为什么有战斗力?这里有个答案:纪律严明。封常清为什么步步高升?这里也有答案:从严治军。当然,还因为有高仙芝这个贵人相助。只不过这个贵人,最后还是害了他,那是后话了。
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最大的战功是天宝十二年攻破大勃律国:
“常清击大勃律,前锋屡捷,常清乘胜逐之。果毅段秀实谏曰:‘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常清从之,果获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小勃律
至此,大小勃律重归唐朝势力范围,在葱岭以南的争夺战中,唐朝再下一城。
第二年,封常清又破播仙(新疆且末),记载这次出征的不是史书,而是边塞诗人岑参——当时在封常清手下任节度判官——写的一组诗,叫《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播仙在塔里木盆地南端,靠近青海处,是吐蕃进攻唐朝的一条路线,这次行动,等于拔掉吐蕃一个前线据点。
安西-播仙
总之,在封常清手上,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得到巩固,借用岑参的诗:‘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借用王小甫先生的话:‘至此,唐朝对吐蕃的反击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极盛。’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