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繁荣的罗马会陷入内战?政治不能降服武力,就会被武力摧毁

瑞亭说历史 2024-08-25 01:12:29

历史上大规模的共同体治理,只能依靠大规模的制度创新。以罗马时期为例,屋大维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也就是创建了古代大规模复杂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

但罗马帝国的大框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个致命缺陷其实在帝制时代到来前,就已经埋下了。又经过200年的盛世,五贤帝时代结束之后,罗马堕入了深渊:内战。内战一打就是100多年,帝国境内生灵涂炭。

拥有先进制度的古罗马,为何不断陷入血腥残酷的内战?

那我们就得追问,为什么繁荣的罗马会陷入内战?我先告诉你基本的逻辑,就是:一个文明当中的政治,如果不能降服自己的武力,它就会被自己的武力摧毁。

君主的武力优势

每个文明的武力到底是不是充足,还真不一样。通常来说,大文明的武力都比较充足,埃及、亚述、波斯、中国、罗马因为共同体规模很大,政府必须集结大规模的武力。如果是君主制,武力的结构一般就是两种情况,君主的相对优势和君主的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就是跟所有人比,君主是第一名:君主想坐稳江山,他必须至少拥有这个国家之内的相对武力优势,也就是无论他在一国之内武力占比有多低,他总是第一名。这样他至少能够保证单挑的时候他一定会胜利,否则,比他强的人一定会把他挑落马下。相对武力优势是君主的及格线。

绝对优势当然也是第一名,但它意味着君主在一国之内的武力占比超过了51%,也就是说所有人加起来都打不过他,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绝对武力优势的当然是秦国,以一国敌六国,仍然把它们全部打败。通常来说,做到绝对武力优势是君主的梦想,但成本太高,很难办到。所以,君主制当中的君主武力,通常处于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之间。

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都建立在一个基本政治前提之上,就是国家的武力属于君主。军权一旦旁落,君主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君主对自己身边享有崇高威望的大元帅,总是放心不下,两部《琅琊榜》,最底层都是这么个道理。

相应地,一国的武力越充足,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就越大。罗马天生就是军国主义。也就是说,罗马不仅靠武力起家,而且靠武力成长。对罗马来说,打仗不能停,就像药不能停,饭不能停一样。和罗马遵循同样逻辑的大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有两个半,一个是成吉思汗的蒙古,一个是俄罗斯,还有半个是德国。

沿着军国主义的逻辑向下想,你就知道了,控制武力对罗马来说就是天生的难题,罗马没有成功地解决这个难题。所以我才会说,罗马成于兵,也毁于兵。

这个时候我就可以跟你讲马略的故事了,他是苏拉的老对手。马略的重大贡献是他改革了罗马的军制,改革最明显的效果是,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改革最明显的恶果是,军队私有化。

马略改革的背景

我带你来看看马略为什么要改革。

原来的罗马军队和希腊城邦的军队一样,基本兵制叫做公民兵。公民是城邦的一分子,有权利也有义务,权利和义务合为一体,参与政治和当兵打仗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这种兵制的好处是士兵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特别强,我是国家的一分子,我当然要为国征战。但它的弱点是规模有限,一个城邦就几万公民,最多十几万,即便全都当兵打仗,也很难打大仗、打持久战,毕竟种田做生意的也是他们。

当罗马越打越大的时候,问题来了,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都不可靠。先说稳定性。罗马公民出征在外,一去就是几年、十几年,家里什么情况都不知道。等他们凯旋回到罗马,地被人占了,老婆跟人跑了,孩子找不着了,如果分到的战利品和土地还不够还债,他们还会觉得当兵有意义吗?即便报酬丰厚,前半生的家庭损失也弥补不了。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些罗马征服的地区,要不要给当地人公民权?如果不给,他们就不能为罗马征战,如果给了,他们会死心塌地地为罗马征战吗?最后,是在苏拉手上,授予了意大利全境人民公民权。

再说战斗力。罗马人是天生彪悍,但仗越打越大,越打越残酷,光凭天资是不够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天生力气再大的人遇到训练有素的高手,肯定还是不行。罗马士兵平时在家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公民兵制度实际上是业余兵制度。在马略改革之前,罗马军队九战七败,损失二十万,已经到了不改就亡国的地步了。

马略改革的成效

说完了马略改革的背景,你就会发现,马略的改革就是要提高罗马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一方面,马略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兵源不再依靠公民义务,而是依靠军饷,兵源大大扩充。而且,士兵的服役年限也延长了,相应的保障就是军饷明确。

另一方面,重新整编,建立新军制。

首先,严肃军纪,荣誉第一,每个军团都有了自己的鹰徽和战旗,它们在,队伍在,它们亡,队伍亡。鹰成为西方军队的标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然后,强化低级军官的职责,保证军团在战斗中被打乱,低级作战单位仍然保持战斗力。

最后,他改变了兵种的配比,弓箭兵、短剑兵、长矛兵相互协作,长矛兵成为重心。为了从分工里面找到战斗力,统一训练、统一武器配备就是必须的。

事后来看,马略改革确实达到了目的,提高了罗马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罗马战无不胜的神话可以继续下去了。

改革带来的恶果

但是,马略改革却给罗马带来了军队难以控制的致命伤,当然,这不是他故意的,不过后果极其严重,我把它叫做兵随将转。

原来的公民兵都是自备武器,打完仗解甲归田,现在不仅是国家提供武器,也职业化了,军饷由国家发放,晋升由国家决定。可问题是国家总是要由人来代表的。

于是,士兵的军饷、级别、战利品乃至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将军手里。军队就很容易被私有化。国家危难之时,有人就可以拿出钱来招募军队,为国征战,他的政治地位就建立起来了。

兵随将转的恶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来得更快。马略的老对手苏拉,很快就带兵杀回罗马夺权,后来凯撒也效仿苏拉,这些军队的荣辱、利害、生死已经不是和罗马直接关联在一起,而是和苏拉、凯撒这些人关联在一起。

所有手里有兵的将军都在心里默念庞贝那句名言:苏拉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一来,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就失去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和心理屏障。

这个时候,再说个中国的例子你就更清楚了。你想想精忠报国的岳飞,他指挥的军队叫岳家军,跟他姓,敌国心里面只忌惮他,根本不把宋高宗放在眼里,这让皇帝作何感想?!

马略留下的病根之所以过了200年才爆发出来,是因为马略改革后不久,帝国到了屋大维手里,以及后来的五贤帝足够雄才大略,他们以个人的威望和手腕控制住军队。可一旦皇帝没有这个本事了呢?遍地都是暗藏不臣之心的将军,罗马必然朝不保夕。

终于,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驾崩之后,平静的局面被打破了,那是公元180年。因为在奥勒留驾崩前,他坏了规矩,把皇位传给了他的亲儿子康茂德,这在罗马是不合法、不得人心的。偏偏康茂德又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兵营出皇帝

从此,武力就失控了,乱局一发不可收拾。

康茂德在公元192年死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罗马出了26位皇帝,这只是被罗马官方承认的,不被承认的自立为帝者还有二三十个,这五十几位,几乎无一善终,绝大多数的结局都是被士兵所杀。

这个局面一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基,才得以解决。你可以想象一下,皇帝不到两年就换一个,什么概念,罗马完全乱成一团。

卢比肯河:一旦有军官带着自己的军队度过了这条河流,这个人就是犯了谋逆的罪。

将军们为了争夺帝位,跨过卢比肯河成了家常便饭。在每个将军都想凭借军队私有化,做上皇帝的情况下,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丧失了得到相对武力优势的可能性。

历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的政治作了很经典的概括,叫做“兵营出皇帝”。

后来恶劣的状况进一步升级,都不用将军们跨过卢比肯河了,谋逆篡位的主力成了禁卫军统领,发动兵变、血洗罗马城就行。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一句谚语,叫做:谁都可以得罪,但一定要讨好士兵。

最后,当罗马皇帝变得很简单,禁卫军统领一声令下,士兵们把老皇帝一家赶尽杀绝,把老皇帝和他朋友们的财产一分,统领坐上皇帝宝座,士兵们拥立有功。罗马陷入的不只是内战,而是万劫不复。

古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五胡乱华

中国历史上大将军篡位,最成功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但你看,他坐上皇帝宝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他最清楚自己的皇帝宝座是怎么得来的。

但这还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像罗马内战100年的场景,最像的是南朝,宋齐梁陈,和五代十国,绝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兵变夺权上位,绝大多数都把前朝皇室赶尽杀绝,当然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夺权者的后代都被后来人赶尽杀绝。

0 阅读:6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