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想象力的天花板:为什么西方一直对罗马念念不忘?

瑞亭说历史 2024-08-24 01:16:42

众所周知,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在公元1453年灭亡。

但是罗马的故事,到这里远远没有结束。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天主教会的全称是“罗马大公教会”;

中世纪建立起了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才被拿破仑解散;

就连听起来跟罗马关系不大的俄国沙皇,称号也是来自凯撒的名字。

罗马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西方那么多年一直念念不忘呢?

西方想象力的天花板

一个很朴素的理由就是,对西方人来说,在很长时间里,什么时代都没有罗马那样强大、繁荣。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学是中世纪建立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当时主要是个法学院。里面的学者每天都研究什么呢?就是研究几百年前罗马皇帝编制的《国法大全》,帮神圣罗马皇帝找法律依据,想办法跟教皇争夺权力。

罗马的象征:斗兽场

在大多数人看来,历史总是越发展越进步的,但是对于从罗马进入中世纪的西方人来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就说在博洛尼亚的这个法学院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国法大全》这个条文这么写,到底想说个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民商法的某条规则,一定是针对某种经常出现的商业纠纷才制定的。和罗马相比,中世纪的商业和贸易都大大萎缩了,没有见识过那么复杂的交易,中世纪的法学家当然也就不理解这些规则。

你看,罗马人已经非常熟悉的纠纷,都有了固定的规则来处理,可中世纪的人在很长时间根本就想象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不只是法律。对于中世纪来说,罗马的一切都要发达、先进得多。十字军东征,当中世纪人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开进了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看到她那么繁荣、富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很长一段时间里,罗马都是西方想象力的天花板。

你很难想象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它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直到工业革命创造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财富、强悍军队,西方才彻底捅破了这个天花板。我们这些正在享受繁荣的人,很难去体会贫瘠时代的人们在看到繁荣时候的瞠目结舌。

但是,罗马早就灭亡了。世界上有过那么多强大繁荣的帝国,为什么偏偏要对罗马念念不忘呢?我们收收心,从罗马的美景中走出来,把眼光放得高一些。

其实,罗马的高度文明,已经渗透进了西方文明的骨髓。罗马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为全人类提供了那些普遍性的经验。

曾经繁华的罗马

我主要给你讲三点,分别是秩序、人心和力量。

秩序

第一点, 是“秩序”。罗马的多元一体秩序,给后代的西方留下了榜样。

罗马这个超大规模共同体之所以能成功地运转,秘诀就是一套多元一体的秩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马内部的多元因素,人民、政权、宗教、经济、文化,它们相互欣赏、相互扶助、相互激励,形成了一个相互拉动、向上攀升的态势,达到了任何单一线条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比如,正是因为政治稳定、军事胜利,商业和贸易才会那么发达;商业和贸易发达了,罗马法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演化出非常细密的规则;而贸易和法律的成果,又会反过来强化政治的稳定和军事的胜利。类似的良性循环,在帝国内部数不胜数。

那么,一个没有享受过却听说过罗马文明的人呢?他向往过这种生活,渴望加入罗马,成为她的一份子。罗马兴盛的时候,边远蛮族就是这种心态。罗马灭亡之后,中世纪的人更有这种心态。可惜啊,生得晚了。

中世纪前期的西方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西方的元气渐渐恢复,开始触底反弹,学习罗马的各种事情就开始了。中世纪后期的教皇、皇帝们,开始办大学、扶植文化。很快,文艺复兴第一人但丁就在1265年出生了。

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希腊罗马。那些大人物们,就是想把西方带回罗马,带回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黄金时代。

这事其实很自然。中世纪的实力恢复到了一定程度,社会就会产生多元性,人们自然会去想,多元一体的秩序到底应该怎么实现呢?

这就像每个人自己好了,就想身边的人一起好,就会和身边的人去商量,怎么才能一起好。

对于西方来说,这个榜样该看谁?当然是罗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如果还没有惦记罗马,就说明你还不够好。

罗马不是中国的传统,但这不是我们不学习她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盐野七生阿姨看得很明白,她在《罗马人的故事》“给中国读者的序”里直截了当地说: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人心

好,有了大目标,咱们再来看看这当中一个个的人。接下来我要跟你说的第二点,就是“人心”:

罗马的野心和荣誉感,引发了后代人的共鸣。

战争、胜利、野心、荣誉感,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离这些东西都太远了。但你要知道,二战结束到今天也就70多年。之前大部分的日子里,都是战争在唱主角。而荣誉从根子上来说,就是军人的美德。

罗马以武立国,是靠人心里面的荣誉感来驱动的。罗马的政治军事体制也在不断地诱发人心里的野心和荣誉感。这样内外一体,罗马才会如此强悍,取得如此高不可攀的业绩。

从这个角度看,罗马不只是代表着一种帝国原理,更代表着一种澎湃的激情。她把人类普遍的野心和荣誉感,变成了自己的专利。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西方大国的军旗上,都印着罗马的鹰。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人最富有野心和荣誉感,是最饱满的人。罗马人的这种精神状态,激励了无数西方的大人物。

有理想的皇帝都想恢复罗马的荣耀,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一世;

有理想的政治家都想恢复罗马的辉煌,比如马基雅维利。

而现代的大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拿破仑、华盛顿、俾斯麦、丘吉尔,他们都是野心和荣誉感爆棚的人。

当然,我不是教你去崇拜军国主义,热爱战争。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荣誉呢?我们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司马法》有一句名言,叫作: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那我们自己呢,在这个小确幸的时代,是不是也应该去看看罗马,无论她的城市还是她的史书,去感染一点罗马的野心和荣誉感。这种激情会让人变得厚重和沉稳,生活得更踏实、更深沉,也更有趣。

感染一点罗马的野心和荣誉感

力量

有了外在的秩序和内在的人心,内外一体的罗马自然就有力量了。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三点,“力量”。

什么叫“力量”?是我们平常说的英语里的power吗?不完全是。

罗马人眼中的力量,其实更接近另外一个词,virtue。你查一下字典,会发现这个词的翻译是“美德”,但virtue在罗马人那里的意思,要比美德丰富得多。最主要的区别是,这种美德不像大多数人印象里那么文弱,它富有力量,它很硬。

在罗马人那里,美德就意味着勇敢、坚强、忍耐,充满男子气概。好的道德品质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兑现、去证明,让大家心服口服。好人必须好得硬派,不能好得软趴趴。如果美德只是挂在嘴上却做不到,做了也没结果,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叫做“口惠而实不至”。

你可能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基雅维利这些人,都会经常强调人一定要有“美德”。但你不一定清楚,他们说的美德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只从字面上来理解,那就太简单化了。其实文艺复兴,就是西方人对罗马的模仿;而这些文艺复兴的巨人们强调的美德,说的就是这种罗马式的、充满力量的美德。

罗马人给德性注入了实践的力量,给力量注入了德性的品质,它们不能分开。有力量的德性才不是虚伪的,有德性的力量才不是邪恶的。这是超级善于做却不太善于说的罗马人给后世做出的榜样。

学会了汲取和培养这种力量,一个人也好,一个文明也好,都会变得坦荡、踏实,对更多的人有益。

好,简单总结一下,西方之所以对罗马念念不忘,不只是因为她曾经的繁荣强大,还因为她在秩序、人心、力量三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每个人都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0 阅读:2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