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眼光始终在东亚大陆:“中日第一战”如何影响日本?

瑞亭说历史 2024-11-23 04:47:23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是一场以隋唐时期的中国为模板进行的大规模变革。从广义上来说,大化改新持续了五十六年的时间,但是你如果看一下大化改新的过程会发现,日本学习中国的力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在中间有一个突然的增加。我们就以日本派往唐朝的使团遣唐使的规模为例,开头每次只有1-2艘船,人数120人左右,但后来一下子增加到4艘船,人数超过500,规模是之前的3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第一次战场对决——白江口之战,也叫白村江之战。这场战役不光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日本,也让我们看到日本的一些深层次特点。

白江口之战的背景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场战役的背景,也就是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渊源。

白江口之战

日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它虽然是个岛国,但似乎对海洋从来没有什么兴趣,也从来没有搞过真正意义上的远航,古代日本的造船业很不发达,对洋流和季风也搞不太清楚。相反,它的兴趣点始终是在东亚大陆,特别是一海之隔的朝鲜半岛上。要知道,在中国东晋时期,日本内部还没统一的时候,就已经派出军队入侵朝鲜半岛了。

那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羡慕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所以想建立以它自己为中心的一整套体系,侵略朝鲜当然是第一步。

说到这里我得提一下,不少人都有一个误解,好像古代日本和朝鲜一样,都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不对。藩属国不仅要向宗主国朝贡,还要向宗主国称臣并接受册封。而在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中,日本和朝鲜、越南、甚至泰国这些国家都不一样,它的确有一段时间向中国朝贡,但很少接受中国的册封,一有机会就要争取和中国平起平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隋朝时期,尽管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给隋朝的国书写的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你看,这不光是把自己和中国放在同等水平上,甚至还把自己说成是“日出之处”,把中国说成是“日落之处”,无形中还想压中国一头。

请你注意,这就是日本的心态:学是要向你学,但不意味着服从于你,相反是为了超过你。

白江口之战的过程

好,接下来我们再看白江口之战前的态势。当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新罗、百济、高句丽,这三个国家先是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后来由于内部政变,发生战乱。百济和高句丽结盟对付新罗,唐朝支持新罗,日本支持百济,结果就在白江口,也就是今天韩国西岸锦江入海口那个地方,双方展开大战。

当时日本军队拥有战船约400艘,兵力约4万多人,加上百济军队一共将近10万。而唐军战船约100艘,兵力1万左右,加上新罗军队统共也只有4万左右。所以日本方面的数量优势很明显,也比较自信,但结果却是唐军大胜。对于这场战役的情况,中国《旧唐书》上的记载只有几句话:“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也就是说,经过四次战斗,唐军取得了胜利,焚烧了日本四百艘船只,烟火冲天,连海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可见当时的战况属于标准的一边倒,日本的海上力量基本全军覆没。

刘仁轨:武则天都要巴结他,一场大战,让日本上千年不敢觊觎中国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白了,当时的唐军对日本军队属于降维打击。在指挥、战术、军事装备(包括盔甲、唐刀)这些要素上唐军可以说全面领先日军。另外,因为这场战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海战,所以舰船的质量也很关键。我前面说过,日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虽然是岛国,但古代日本似乎对海不感兴趣,造船技术也一直不太行。即便到了明朝的时候,日本船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依然很落后,船板的接缝处不像中国船那样用铁钉和榫卯技术,而是用铁片,缝隙也不像中国用麻筋桐油来填,而是用一种短水草塞一下,所以容易漏、容易裂,风帆设计也只适合顺风航行。你想,明朝的日本船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唐朝时期的日本了。反观唐军的战船不仅坚固,而且高大,还有专门的火攻装备,所以在海战中完胜日军非常自然。那这样一场惨败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日本的反应是非常典型的。首先是采取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本土防卫措施,在海边筑造防御工事,修建烽火台,组建海防部队,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的、应激式的反应。更重要的是一种长期反应,那就是日本开始加速向中国学习的步伐。

可以说,日本上层原来就对唐朝的文明很羡慕,但在白江口之战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和唐朝的差距这么大。当然,惨败以后,日本清醒得也很迅速。白江口之战的第二年,日本天皇就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从大化改新开始的国家体制变革,进入到一个明显加速的时期。

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力以赴向唐朝学习,就像我们一开头就说的,把遣唐使的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原来的3倍。当时日本学习唐朝那种竭尽全力的程度,我们从遣唐使的死亡率就可以看出来。要知道,唐朝时期日本到中国的海路属于高风险旅程,日本的遣唐使绝大多数都在途中遭受过重重波折,很多船只甚至直接毁于风浪。据日本学者统计,历史上派出的遣唐使船只大约四十八艘,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在途中沉没。而人员损失就更大了,海难加上疾病,使得日本遣唐使的死亡率高达50%左右。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的,是日本在外交、科技、工艺、学术、宗教等各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完全属于社会精英。所以这种损失对当时人才原本就稀缺的日本来说尤其惨重。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方面仍然坚持派出遣唐使,这也反映出它学习唐朝的决心和力度。

除了加大向中国学习的力度之外,白江口之战对日本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它促使日本拓宽了向中国学习的全面程度。白江口之战以后,日本对唐朝的学习几乎到了全方位的地步。不仅把官僚制度、税收体系、土地制度、律法等这些国家运行的关键制度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而且像礼、乐、书法等精神文化领域的东西也大量吸收,所以当时的日本可谓“唐风”极盛。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首都的设计。8世纪初,日本建立新的首都,叫做平城京,地点就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市。你要看一下这个平城京的地图就会发现,它几乎完全是仿照唐朝长安的模式修建起来的,整个城市被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街道划分得非常整齐,形成一格一格的方块,像棋盘一样。皇宫也是和长安一样,修建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皇宫南面是主干道,而且这条主干道的名字直接抄的长安城,也叫做朱雀大街。唯一不太一样的可能就是首都的面积,整个平城京面积上更小一些,相当于长安的四分之一。所以你看,当时日本学习唐朝的力度确实到达了某种极致。

讲到这里,白江口之战对日本的影响基本上就讲完了。从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你可能已经想到了,那就是强者崇拜。

你看,它被唐朝打败以后没有任何不服气,一旦看清自己和唐朝的差距,就开始拼命学习唐朝,模仿唐朝。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强者崇拜,比它强它就认,而且全力以赴地学。

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转向迅速。

你看,日本从与唐朝强硬对抗到向唐朝全面学习,这个大弯转得非常之快。白江口之战的第二年,日本就和唐朝全面修好,第三年就重新向唐朝派出遣唐使,而且和唐朝的交流范围迅速扩大。应该说,这种转向速度之快,大部分国家很难做到。

这两个特点我们需要关注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可能都在其中。在近代日本和现代日本的历史中,我们还会反复地看到这两个特点。



0 阅读:1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