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进:日本为什么要冒险偷袭珍珠港?

瑞亭说历史 2024-12-07 06:42:42

1941年12月,卢沟桥事变四年之后,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如果说全面侵华意味着日本开启了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战争,那么偷袭珍珠港就意味着日本开启了一场必输的战争。不过后来,很多人在分析日本的这次偷袭时,都感觉到奇怪,明明日本决策层很清楚,自己和美国的实力相差悬殊,那为什么还要去冒这样的险呢?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太膨胀、太疯狂吗?

日本有利的外交局面

我们看一下珍珠港事件爆发的那一年,1941年。此时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打了四年,日本决策层也明白在中国的战争是打不赢了,但有意思的是,日本此时的外交局面却比“卢沟桥事变”后的任何时候都要有利。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此时希特勒已经打下了大半个欧洲,正在秘密准备进攻苏联,所以中国抗战的两大外援——美国和苏联的注意力都在这个方向,在亚洲这边都不想再有事,都想争取日本保持中立。就在1941年4月份,两件大事发生了:第一件,苏联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苏联承认伪满洲国,日本承认外蒙古,全部以我们中国的主权利益为代价;第二件,日美通过谈判形成了基础草案,美国改变原来坚决不承认伪满洲国的立场,准备承认伪满。

这样一来,中国抗战的国际局面就变得非常艰难,但日本却遇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最有利的外交局面:既能从侵华战争中抽身,又能继续保有中国东北这一侵略果实,还能在接下来的大国战争中待价而沽,谁给好处多就倒向哪一边。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日本后来的决定更加不好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不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还是要一意孤行发动对美战争呢?首先你要知道,日本面对的外交局面看上去很有利,但它也是复杂的,利用这种局面需要精确的战略洞察和灵活的平衡能力。那日本有没有这种能力呢?坦率地讲,十八、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可能有这种能力,但日本是绝对没有。

线性思维主导下的南进决策

你要是看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各种决策和战略纲要,会发现它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线性思维。日本的总体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欧美阻止日本崛起,所以日本要准备打破这种包围,而打破包围,最终要准备和西方的代表——美国决战,但日本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种决战,所以要侵占中国东北和其他地方(也就是所谓的“满蒙生命线”)。你看,这就很有种“一根筋”的意思。关键是,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侵华,日本在中国掠夺了大量资源,但缺少它最想要的东西:石油。可以说,它抢的石油资源还远远抵不上因为战争而消耗的,所以日本还得继续扩张。

那往哪里去呢?要知道,当时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就是今天的印尼)是一个重要产油区。所以按照日本那种线性的战略思维,它迟早要选择这个方向扩张,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南进”。

你可能听说过当时日本内部存在“北进”(就是北上打苏联)和“南进”之争。但从日本的历史资料来看,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北进”的主张就非常弱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北进”几乎完全依靠陆军,但日本陆军的大部队已经陷在中国战场,根本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进攻苏联,差多少呢?按照日军参谋本部的计算,兵力缺口将近50%,但“南进”需要的兵力少得多。所以按军事逻辑来看,日本也选“南进”。

那为什么日本偏偏要在1941年这个时机“南进”。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是日本“南进”的最佳时机。东南亚当时是英美和其他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但其他欧洲殖民国家基本上都被希特勒打败了,英国则自顾不暇,用当时日本高官的话来说就是“天佑”,抓不住这种机会就不要再干了。更关键的是,日本的战略思维也决定了它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前面不是说苏联和美国都想争取日本中立吗?但日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多大的机会。在它看来,对苏中立和对美中立只需要一个就行,同时有两个是浪费。比如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就说,我费那么多口舌把苏日中立条约谈下来,为的就是让军队不用担心北边,可以放心南进,如果军队不敢南进,那么保持和苏联的中立有什么用?你看,这就是一种特别典型的单向思维。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但说到这里,此时日本是不是已经铁了心要和美国打一仗呢?我告诉你:还没有。从日本的历史资料来看,日本决策层早些时候就已经对“南进”进行了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还是基本正确的,那就是如果“南进”就意味着和英美开战,因为英美绝对不会坐视日本占领东南亚的资源。

但到1941年的时候,随着抓住机会“南进”成为日本决策层的主流,日本人对美国的判断也开始变化。往什么方向变呢?往有利于日本“南进”的方向变,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美国的反应不一定会很强烈,所以实际上“南进”的风险没那么大。那这么说有证据吗?日本认为,日美谈判有进展就是证据。美国1941年4月不是同意在伪满洲国问题上让步吗?在日本看来,这说明美国很想让日本中立,说明美国很需要日本,那既然需要日本,美国很可能还会容忍日本的“南进”。

如果说这种判断只是一厢情愿的话,那你再听日本的第二种判断:那就是日本占领一部分东南亚以后,手头的筹码更多,下一步可能迫使美国开出更好的谈判条件。坦率地讲,这就相当把美国政府当傻子,但我告诉你,这就是当时日本外务省的意见。总的来看,到1941年年中的时候,日本的所有分析在逻辑上都实现了“自洽”,没有什么风险判断再会动摇那种单向的、线性的战略思维了。所以1941年的7月,日本的南进政策迈出了关键一步,就是进驻当时的法国殖民地——印支半岛(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好,你注意,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在美国看来,日本一旦占领印支半岛,那么日本空军的作战范围就可以覆盖美英在东南亚的所有军事基地,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所以美国的强硬程度完全出乎日本预料:7月底,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所有资产;8月初,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9月初,宣布重新规定日美谈判的底线,那就是日本不光要从印支半岛全部撤军,还要从整个中国撤军。

你注意,这里整个中国就包括了所谓的伪满洲国,意味着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所有让步全部收回。在这三条里面,石油禁运对日本打击最大,因为当时日本大约85%的石油从美国进口,一旦禁运,日本海军的油料就只能再用两年。但真正让日本高层绝望的,是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包括伪满洲满撤军,因为这相当于要求日本把“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所有侵略成果都要吐出来,日本认为这相当于要求自己不战而降,已经没法谈了。所以就在9月初,日本决定对美开战,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要偷袭?因为日本实力不够,只能寄希望于偷袭来打美国个措手不及。

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军国主义的日本沿着那种线性的、单向的战略思维,实际上一步一步把自己走进了一个死局,最后选项只剩下“二选一”:要么开战,要么投降。日本这个国家在战略层面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而在接下来的太平洋战争中,这种缺陷还会进一步放大,从而大大加速日本的最终战败。

0 阅读:4
瑞亭说历史

瑞亭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