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霸权和平交替:浅谈美国对华政策的开端:“门户开放”

瑞亭说历史 2024-10-26 05:01:01

在美国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门户开放”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个政策直接和中国有关。什么意思呢?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势力范围,这可以,没有问题,但你的势力范围必须对其他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开放,不能独占,不能排他,这就是“门户开放”。很多书上就把“门户开放”和美国连在一起了,说美国是个“迟到”的大国,等它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基本上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所以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保持开放,大家机会均等。我相信,这些话你肯定不会觉得陌生。

列强瓜分满清

“门户开放”政策的由来

但是我告诉你,这个说法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门户开放”根本不是美国提出来的,而是英国人的发明。英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以后,就一直要求清政府对其他列强一视同仁,中国市场要向所有列强开放。这就是英国当时的自由贸易原则。

那美国呢?美国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国政策,它在中国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搭英国的便车:英国不是坚持“门户开放”吗?那美国货物正好进中国市场。我再给你补一件事:美国在中国事务上当英国“小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当时美国的船就跟在英国舰队的后面进入长江口,英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什么条件,它就跟着要什么。

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后来又要提“门户开放”呢?关键原因是,到19世纪末,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从1890年开始推动海外扩张,它对华贸易的总量不大,但增量惊人。在1890年到1900年这十年间,美国对华出口增加了200%。

今天美国人和我们打贸易战,说有些领域过于依赖中国,有损美国国家安全。但我告诉你,在100多年前,美国有一些行业就开始依赖中国市场了,很难想象吧?比方说棉花,当时的中国是美国棉花的最大买家,美国棉花出口的一半都是运往中国的。

美国南部产棉区的那些商人是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给国会的请愿书是这么写的:“你马上可以看到对华贸易的重要性: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切。”所以你看,利益上升到这个程度,美国的政策当然要重新考虑。

第二个原因更关键,那就是,英国的“门户开放”支持不下去了。英国的“门户开放”核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不能真的瓜分中国,即所谓“保持中国主权完整”,这样的话,列强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自由竞争。但是,到19世纪末,英国的实力已经下降,这个场面有点罩不住了。这个时候,其他列强就拒绝再按照英国的规则玩下去了。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这是个开头,其他列强生怕自己落后,都开始在中国强占租界。英国呢,一开始想抵制一下,后来一看抵制不住,干脆自己也抢租界。“门户开放”不再提了。

CHINA

美国一看,这可太要命了。你要知道,当时美国在中国一点根基都没有,连领事馆都是和英国合用,可以说是寄人篱下。我们今天会觉得难以想象。不过对美国来说,只要门户开放能坚持,那美国凭借工业第一的实力,迟早会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反过来,如果门户开放没了,列强都把着自己抢来的那几块租界,把别的国家排挤出去,那美国可以说一点儿戏都没有。

美国如何推行“门户开放”?

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一定会全力以赴地推“门户开放”。问题是它怎么推?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关键人物,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这个人曾经当过林肯总统的秘书,27岁就进入外交界,外交经验很丰富。他非常清楚,在中国不比在拉美,美国说了不算,所以想要实现门户开放,只能走一条很小心精细的路线。他先准备了一份照会,史称“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什么内容呢?就是各国都在中国占了势力范围,美国不反对,但这些势力范围必须对其他国家开放,而且要在货物收费方面一视同仁。这照会本身就很有意思,你看它只涉及一般性的货物贸易,当时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对华贷款、开矿、铁路这些敏感领域一概不碰。准备好照会以后,海约翰又分头找了英、法、俄、日这些国家,先找在华力量最单薄的日本,再找立场最相近的英国,各个击破。最后让列强都表示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

那到这里,“门户开放”政策就成功了吗?远远没有。当时已经是1900年,就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那一年。这一年6月,义和团进京,和清军一起围攻使馆区东交民巷。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大规模侵华,进攻北京。这段历史我们都很清楚,不用我多说。

我这里要说的是,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和耻辱。但从外交史的角度来说,这又是一场特别复杂的国际斗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所谓八国联军内部矛盾非常大,特别是俄罗斯借机大举派兵侵占中国土地,俄罗斯外交官还直截了当地说,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兴趣远远大于解围北京使馆区。这样一来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格局就要被完全打破,英国这些国家就急了。美国呢?当然也急了,因为好不容易搞起来的“门户开放”可能马上就完了。但是海约翰此时还是很谨慎,坚决不做“选边站”的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走一条“胆小的机会主义”路线。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推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最后又成功地让列强接受。

“门户开放”背后的三个特点

说到这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过程基本讲完。这里你要留意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的“门户开放”着眼中国,但在整个事情的运作过程中,中国根本没有被当成一个国家来对待,而只是被当成一个市场。到了什么程度?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只发给列强,中国政府根本没有接到,美国只是在中国政府询问以后才给予回应。

第二,美国非常谨慎。我这里要插一句,看美国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今天美国的形象套过去。好像美国从来都是一副牛哄哄的,很霸气的样子。实际上美国当时虽然在实力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你可以看出来,它在“门户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小心翼翼,只利用矛盾,不卷入矛盾。

第三,“门户开放”显示出了美国的大国格局。你可能会问,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当时为什么不占一块地呢?原因是,美国当时已经用一种全球眼光来看自己的利益,光占一块地方它看不上,它瞄准的是整个中国市场。“门户开放”的着眼点就是整个中国。

最后我要说一下“门户开放”的结果。平心而论,美国两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具体效果很有限,但它的象征意义特别大。美国那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海外扩张道路此时基本定型。接下来美国在全世界做的,实际上都可以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

中美博弈

再往深里说,“门户开放”显出了英美霸权交替的端倪。你想,“门户开放”原来是英国在做的,英国撑不住以后美国接过来了。说明什么?说明美国和英国之间大的制度和规则取向完全相容。你不行了我来坐庄,规则体系还是一样,所以请你放心。后来英美霸权和平交替,这是深层次的秘密。今天中国发展到这一步了,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

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还有什么地方能充分体现英国和美国的这种“基因相似”?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